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通用15篇)

欄目: 福建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8.5K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

泰寧是新興旅遊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20__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大會上,泰寧榮膺世界地質公園這一世界級品牌,成為福建繼武夷山之後的第二個世界級旅遊區。泰寧又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還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遊經濟開發區、省級旅遊度假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面積492.5畝,目前已開發金湖、上清溪、狀元巖、貓兒山、九龍潭、金龍谷、泰寧古城七大景區,以水上丹霞、峽谷群落、洞穴奇觀、原始生態為主要景觀特點,集奇異性、多樣性、休閒性、文化性為一身。有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與浩瀚湖水完美結合的百里金湖,有天為山欺、水求石放的上清溪峽谷深切曲流,有狀元名士深山苦讀的丹霞巖穴,有“閩中雄嶠”的福建境內第二高峰金鐃山,有被譽為“峽谷大觀園”的金龍谷,有江南儲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代民居尚書第古建築群,有“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懸空古剎甘露巖寺,有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梅林戲等。此外,泰寧還是全國21箇中央蘇區縣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等都曾在此指揮紅軍作戰,留存有紅軍街、東方軍司令部舊址等大批革命歷史遺蹟,20__年紅軍街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通用15篇)

20__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會委報請國務院同意,將“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所有材料報送世界遺產中心,泰寧和崀山等全國6大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正式成為我國20__年“申世遺”提名地。

泰寧作為青年時期丹霞景觀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東南諸省中丹霞地貌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擁有舉世罕見的“水上丹霞”、“峽谷大觀園”、“洞穴博物館”三大奇觀;地質遺蹟十分豐富,是研究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地質歷史構造演化的理想場所;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人文歷史積澱深厚。有關方面表示,福建省力爭通過申遺實現當地旅遊產業真正轉型升級,提升旅遊基礎設施、管理、服務水準,與國際接軌,最終將泰寧建成一個國際性的旅遊目的地。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2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巨集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

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佈在福建省的龍巖、漳州等地區。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佈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鑑》),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型別。

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巖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裝置,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中國“福建土樓”20xx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3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著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說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一中國臺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迴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0xx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自那時到至今已選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開放後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贈。80年代以來,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還新建了一批設施,主要有:海會樓. 普照樓. 方丈樓. 太虛圖書館,兩座山門以及閩南佛學院的教學樓. 僧舍樓,還有佛教協會的辦公室. 上客堂,會客樓。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氣勢巨集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八角重簷飛脊,圍以白石雕欄,精巧嚴密,富貴堂皇。現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來最為昌盛的時期,是閩南乃至福建最為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內以及後山五老峰前,都留下歷代許多摩崖石刻和多塊碑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為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和光緒三十四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都提供了歷史的見證。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4

泰寧是新興旅遊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20xx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大會上,泰寧榮膺世界地質公園這一世界級品牌,成為福建繼武夷山之後的第二個世界級旅遊區。泰寧又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還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遊經濟開發區、省級旅遊度假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面積492.5畝,目前已開發金湖、上清溪、狀元巖、貓兒山、九龍潭、金龍谷、泰寧古城七大景區,以水上丹霞、峽谷群落、洞穴奇觀、原始生態為主要景觀特點,集奇異性、多樣性、休閒性、文化性為一身。有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與浩瀚湖水完美結合的百里金湖,有天為山欺、水求石放的上清溪峽谷深切曲流,有狀元名士深山苦讀的丹霞巖穴,有“閩中雄嶠”的福建境內第二高峰金鐃山,有被譽為“峽谷大觀園”的金龍谷,有江南儲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代民居尚書第古建築群,有“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懸空古剎甘露巖寺,有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梅林戲等。此外,泰寧還是全國21箇中央蘇區縣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等都曾在此指揮紅軍作戰,留存有紅軍街、東方軍司令部舊址等大批革命歷史遺蹟,20xx年紅軍街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

20xx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會委報請國務院同意,將“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所有材料報送世界遺產中心,泰寧和崀山等全國6大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正式成為我國20xx年“申世遺”提名地。

泰寧作為青年時期丹霞景觀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東南諸省中丹霞地貌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擁有舉世罕見的“水上丹霞”、“峽谷大觀園”、“洞穴博物館”三大奇觀;地質遺蹟十分豐富,是研究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地質歷史構造演化的理想場所;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人文歷史積澱深厚。有關方面表示,福建省力爭通過申遺實現當地旅遊產業真正轉型升級,提升旅遊基礎設施、管理、服務水準,與國際接軌,最終將泰寧建成一個國際性的旅遊目的地。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5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西湖公園,它位於市區西北部,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載,晉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嚴高築子城時鑿西湖,引西北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農田,因其地在晉代城垣之西,故稱西湖。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相接。後其子延鈞稱帝,在湖濱闢地建水晶宮(在今水關閘附近),造亭、臺、樓、榭,在王府與西湖之間又挖設一條複道,便於偕後宮遊西湖。西湖成了閩國王朝的御花園。此後漸成遊覽區。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在湖上建澄瀾閣,並品題西湖八景:仙橋柳色、大夢鬆聲、古堞斜陽、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禪曉鍾、湖心春雨、澄瀾曙鶯。民國三年(1920xx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闢西湖為公園,當時面積僅3.62公頃。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修繕、擴建,特別是20xx年,清淤挖泥,建截汙管道,重建、擴建舊景點,經修復後的西湖,真正是“山復整妝,湖復易容”,神采頓開。西湖現在總面積約45公頃,水面面積約30公頃。它通過柳堤橋、步雲橋、玉帶橋、飛虹橋,把西湖中的開化嶼、謝坪嶼與窯角嶼連成一個完整的遊覽景區。整治後的西湖景色愈見秀麗,遐邇聞名。修復及新增的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詩廊、水榭亭廊、鑑湖亭、湖天競渡、湖心春雨、金鱗小苑、古堞斜陽、芳沁園、荷亭、桂齋、浚湖紀念碑、盆景園等。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6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臺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脫俗。尤為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臺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臺,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臺。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臺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群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鐳射舞臺。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群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群雕,為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群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岩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7

萬石巖是廈門的一個遊覽勝地。廈門這座美麗的濱城市有許多吸引人的遊覽點,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遊覽區,即鼓浪嶼、南普陀、萬石巖和集美。最有特色的是鼓浪嶼,其次大概就是萬石巖了。

“山岩多勝概,萬石最稱奇”

萬石巖,顧名思義,就是山上有許多石頭。這座不高的山,由於千百萬年風雨的侵蝕,山上怪石很多,形狀千姿百態。但是,它又與雁蕩山、黃山的奇峰不同。萬石巖上或藏或露於綠樹叢中的石,數量很多,大小不一,一般不過四五米高,因此除少數稱為峰以外,多稱為石或巖。這些石,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最有趣的可算“象鼻峰”和“石笑”了。“象鼻峰”是一塊很像象鼻的岩石,向上伸出,而且略微彎曲,不但像象鼻,而且有動感。“石笑”,是一塊岩石,裂開一大口,從側面看去,像是在開口大笑,旁有題“石笑”二字。在一座山上有如許奇巖怪石,這在別的地方是很難見到的。

萬石巖上原有24座寺廟,較大的有10座,現在多已毀壞。最著名的是建在斗山上的萬石禪寺。這座寺建在岩石上,規模不大,但精巧別緻。在寺的山門前面有天然岩石形成的月池,寺後有四五塊大石,遮天蔽日;而石縫中又鑽出幾株榕樹,就顯得更加陰森。寺前的一塊大岩石上,有古代詩人讚美此處岩石的詩刻。著名的弘一法師曾在這座寺裡住過一段時間,並留下了他的墨跡。山上還有一座稱為“荼人之家”的樓閣式建築,樓上供遊人品荼觀景。在這裡,向東南方望去,透過樹杪,可以看到城市的一角,和蔚藍的大海。

相得益彰的佈局

萬石巖裡有一座植物園,這就是著名的廈門園林植物園。品種繁多的植物園建在景色奇麗的萬石巖裡,可以說是相得益彰,使萬石巖更加迷人了。植物園從萬石巖下的萬石湖開始佈局。萬石湖是一個美麗的人工湖,湖水碧清,湖中置仙鶴石雕,湖邊有亭,環湖林木森森,曲徑幽幽,環境優美。湖的東面是鬆杉園,園內種植的鬆、杉、柏樹有七八十種之多,其中有被為“活化石”的水杉和銀杏。廈門園林植物園不僅是一個科研機構,同時亦是供人遊覽參觀的場所,因此,它根據這樣的雙重任務,分門別類地採用中國式的園林佈局,次第安排了鬆杉園、棕櫚島、玫瑰園、引種馴化區、藥用植物區、龍眼荔枝園、多肉植物區、蘭花圃等二十幾個專類園和種植區,園內有山有水並在適當地方建築樓、臺、亭、閣,以點綴風景。遊人在這裡既可以看到3000多種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增長了知識,又可以漫步在景色秀麗的山林之中,真是其樂融融。植物園的設計者,是很有藝術想像力和群眾觀點的。園內有一庭院是一個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一年四季,花期繁盛,應有盡有。這裡接種的仙人掌全國聞名,有幾百種,其中有不少名貴品種,為國內其他園林所罕見。棕櫚島上遍棕櫚科植物。遊人至此,滿眼是濃烈的熱帶、亞熱帶風光。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帶各位遊覽天心的幾個景點。這些景點是章堂澗、天車架、鷹嘴巖、流香澗、大紅袍茶樹、永樂禪寺、杜轄巖等,希望大家玩得高興。

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條山澗。它與流香澗合流後,往東穿過霞濱峽口,融入崇陽溪,全長約有7.5公里。現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車架。它離洞大約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洞裡有幾棟小木樓就崖構架,或隱藏於洞,或憑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抬頭望去,儼然一棟空中樓閣。據《崇安縣誌》記載,這些空中樓閣建於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當時,崇安縣的豪紳為躲避太平軍,僱人建造了這種建築物。該巖洞上仍危崖,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峻,乍看上去似乎無路可攀,其實不然,只要從山後繞道,經過火焰峰,直上丹霞蟑頂,而後從巖洞口順梯而下,即可入洞。觀賞到此,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明明是懸樓,為何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的建築材料,都是從巖底直接吊上去的,懸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來作起重機械的架子,於是當地人就稱之為天車架。

各位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巨石,叫鷹嘴巖。它那光禿禿的巖頂,東部向前突出,尖曲如椽。非常奇特的是,鷹嘴上居然長著一株枝幹虯曲的古老刺柏,為鷹嘴巖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沿巖頂直削而下,巖壁白裡透紅,微微拱起的巖脊卻是一片蒼黑,隱約地展現出一條條裂紋,宛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現在站立的角度看去,只見它兀立峰巔,翹首藍天,振翅欲翔,搏擊蒼穹。古代有詩人形容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銳椽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多麼生動,多麼形象,多麼貼切!

繼續往前走,過了慧苑寺前的石橋往左拐,就到了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岩北麓。武夷山的所有溪泉澗水,都是由西向東流人崇陽溪,惟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後流向西北,又倒流回山,故又稱為倒水坑。這也是流香澗的獨特之處。流香澗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薄、蘭花叢生,真所謂:“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明朝有個詩人遊覽至此,久久不忍離去,遂為它起名為流香澗。洞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巖聳立,水流其間,僅能容納一人。夏日置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又叫做清涼峽。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峰。繞過飛來峰,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名叫玉柱峰。這裡景色優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峰將它團團環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宇之後將欲歸巢的狀態。峽谷裡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為"茶的王國"。在最後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著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化不大。加上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製加工時,挑技術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後,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衝,幾次過後就沒有什麼味道了,而大紅袍衝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為謝茶恩,脫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後人便取名為大紅袍。另有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終為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後,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地人便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大紅袍葉芽勃發,滿樹豔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遊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為一大樂趣。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天心岩腳下,展現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儲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0__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0__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嚮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後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香菸繚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後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型,高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9

萬石巖是廈門的一個遊覽勝地。廈門這座美麗的 濱城市有許多吸 引人的遊覽點,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遊覽區,即鼓浪嶼、南普陀、萬石 巖和集美。最有特色的是鼓浪嶼,其次大概就是萬石巖了。

“山岩多勝概,萬石最稱奇”

萬石巖,顧名思義,就是山上有許多石頭。這座不高的山,由於千 百萬年風雨的侵蝕,山上怪石很多,形狀千姿百態。但是,它又與雁蕩 山、黃山的奇峰不同。萬石巖上或藏或露於綠樹叢中的石,數量很多, 大小不一,一般不過四五米高,因此除少數稱為峰以外,多稱為石或巖。 這些石,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最有趣的可算“象鼻峰”和“石笑”了。 “象鼻峰”是一塊很像象鼻的岩石,向上伸出,而且略微彎曲,不但像 象鼻,而且有動感 。“石笑”,是一塊岩石,裂開一大口,從側面看去, 像是在開口大笑,旁有題“石笑”二字。在一座山上有如許奇巖怪石, 這在別的地方是很難見到的。

萬石巖上原有24座寺廟,較大的有10座,現在多已毀壞。最著名的 是建在斗山上的萬石禪寺。這座寺建在岩石上,規模不大,但精巧別緻。 在寺的山門前面有天然岩石形成的月池,寺後有四五塊大石,遮天蔽日; 而石縫中又鑽出幾株榕樹,就顯得更加陰森。寺前的一塊大岩石上,有 古代詩人讚美此處岩石的詩刻。著名的弘一法師曾在這座寺裡住過一段 時間,並留下了他的墨跡。山上還有一座稱為“荼人之家”的樓閣式建 築,樓上供遊人品荼觀景。在這裡,向東南方望去,透過樹杪,可以看 到城市的一角,和蔚藍的大海。

相得益彰的佈局

萬石巖裡有一座植物園,這就是著名的廈門園林植物園。品種繁多 的植物園建在景色奇麗的萬石巖裡,可以說是相得益彰,使萬石巖更加 迷人了。植物園從萬石巖下的萬石湖開始佈局。萬石湖是一個美麗的人 工湖,湖水碧清,湖中置仙鶴石雕,湖邊有亭,環湖林木森森,曲徑幽 幽,環境優美。

湖的東面是鬆杉園,園內種植的鬆、杉、柏樹有七八十 種之多,其中有被為“活化石”的水杉和銀杏。廈門園林植物園不僅是 一個科研機構,同時亦是供人遊覽參觀的場所,因此,它根據這樣的雙 重任務,分門別類地採用中國式的園林佈局,次第安排了鬆杉園、棕櫚 島、玫瑰園、引種馴化區、藥用植物區、龍眼荔枝園、多肉植物區、蘭 花圃等二十幾個專類園和種植區,園內有山有水並在適當地方建築樓、 臺、亭、閣,以點綴 風景。

遊人在這裡既可以看到3000多種熱帶和亞熱 帶的植物,增長了知識,又可以漫步在景色秀麗的山林之中,真是其樂 融融。植物園的設計者,是很有藝術想像力和群眾觀點的。園內有一庭 院是一個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一年四季,花期繁盛 ,應有盡有。這裡 接種的仙人掌全國聞名,有幾百種,其中有不少名貴品種,為國內其他 園林所罕見。棕櫚島上遍棕櫚科植物。遊人至此,滿眼是濃烈的熱帶、 亞熱帶風光。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0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為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今皆為遊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峰峰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峰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為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採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裡坊又用圍牆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造)。 作為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後方是以主山為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山的左右為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為青龍,大夢山為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後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餘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為建築環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著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著有福之州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峰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為了鎮住惡龍特地留下的。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盪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鬥。

鼓,在易經中為震、為東方。易經雲: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震卦》象徵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為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峰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雲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為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湧泉寺更為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遊鼓山”之說。

湧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裡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後左右環抱著蒼鬱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築,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群,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於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燕仔燕孫,所以湧泉寺能居僧幹眾,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湧泉寺建成後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為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眾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湧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裡很高興。可過了幾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眾,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湧泉寺發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湧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為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雲峰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現整條石道一股凶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得他幾乎失去控制喊叫出來。這條從山腳鋪到湧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著湧泉寺大門正張著血盆大口對著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著湧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為一代大師。他返回湧泉寺,召集眾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為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茶亭、鬆關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後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直達山門。該道為蜈蚣嶺道,意為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後,湧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眾越來越多,湧泉寺越來越聞名於世終於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1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峰巒起伏,岩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相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儲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臺巖。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其內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xx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2

太姥山位於福鼎市境內東海之濱,距城南約45公里處,雄峙於東海之濱,晴川灣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氣勢恢巨集,景緻獨特,被譽為海上仙都。分為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福瑤列島、桑園翠湖5個景區,此外還有冷城古堡、瑞雲寺兩個景點。

山嶽遊覽區是太姥山風景名勝的主體,它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九鯉朝天、香山寺、白雲寺、天門寺等7個景區,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很興盛,歷史悠久,古寺眾多,留下不少歷代文人墨客的遺蹟。當時山南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寺、瑞雲寺靈峰寺、芭蕉寺、天王寺規模最大。至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 柱360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唐宋時期創作的人物、花卉、禽獸等雕刻和石牌。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

太姥山以石奇、洞異、峰險、霧多“四絕”而名聞遐邇。有“十八羅漢上山”、“仙人鋸板”、“夫妻峰”、“金貓撲鼠”、“和尚講經”、“金龜爬壁”等380景。真是“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永珍在胸中。”山中還有許多曲折深遂的巖洞,各具特色。有的內低處延伸,直通海面,曰通海洞,有的向上擴充套件,可達九鯉朝天石頂端,曰通天洞;有的削避夾巷,見天如線,曰一線天;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測,曰神仙洞……有的洞中可觀日出,有的洞內可觀海潮,有的洞中存丹井有的洞內有龍潭。小的只容幾人小憩,大的可容幹百餘人,甚至可建亭、臺、樓、閣。

溪瀑遊覽區由九鯉溪,及溪口瀑布、龍亭瀑布組成。

村寨遊覽區:位於太姥山東南麓,系畲族聚居地,今是瑞雲畲族民族鄉旅遊者到此可品嚐畲族風味小吃,體驗畲族民俗風情。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3

各位親愛的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裡,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才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

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裡留下“這裡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著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簷,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晒,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4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為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今皆為遊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峰峰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峰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為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採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裡坊又用圍牆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造)。 作為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後方是以主山為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山的左右為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為青龍,大夢山為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後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餘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為建築環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著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著有福之州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峰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為了鎮住惡龍特地留下的。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盪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鬥。

鼓,在易經中為震、為東方。易經雲: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震卦》象徵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為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峰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雲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為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湧泉寺更為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遊鼓山”之說。

湧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裡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後左右環抱著蒼鬱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築,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群,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於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燕仔燕孫,所以湧泉寺能居僧幹眾,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湧泉寺建成後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為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眾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湧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裡很高興。可過了幾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眾,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湧泉寺發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湧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為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雲峰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現整條石道一股凶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得他幾乎失去控制喊叫出來。這條從山腳鋪到湧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著湧泉寺大門正張著血盆大口對著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著湧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為一代大師。他返回湧泉寺,召集眾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為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茶亭、鬆關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後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直達山門。該道為蜈蚣嶺道,意為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後,湧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眾越來越多,湧泉寺越來越聞名於世終於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關於福建古蹟旅遊導遊詞 篇15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峰巒起伏,岩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相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儲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