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精選15篇)

欄目: 陝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4W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1

小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精選15篇)

雁塔即“薦福寺塔”,位於西安城南薦福寺內,與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低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 建築特色

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嚴的大雁塔風格迥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建造時共15級,現存13級。塔的底層最高,以上逐層遞減,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每層皆有迭澀出簷,簷下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形成重簷密閣、颯爽秀麗的美感效果。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 小雁塔的歷史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一,成為了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關中八景之“雁塔晨鐘”

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洪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與義淨法師

大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而薦福寺則與唐代另一位高僧義淨有關。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轉抵印度,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之後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翻譯經文,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奇聞軼事

小雁塔在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了1200多年風雨的侵襲和70餘次地震的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裂開。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2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簷,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影象,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影象,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數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3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簷,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影象,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影象,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遊 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4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20xx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後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於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豬年間(707—720xx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並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於安仁坊,與位於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儲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xx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願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簷、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0xx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裡殿堂荒廢,遂發願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後,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後,1920xx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佔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撤離西安後,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5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雁塔。我是你們的導遊,希望大家能記住小雁塔這個景點。

小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裡。它建於公元720xx年,已經有1320xx年的歷史了。這座塔是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為義淨法師建的,為了存放義淨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結構。小雁塔的外部全是磚建的,是一座密簷式結構的塔。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小雁塔,會覺得它像一枚倒放著的螺絲釘。小雁塔經歷過三次大地震,結果被震掉了最上面的兩層。在沒有破損的時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後,它就變成43米了。

現在我們去裡面看看吧!裡面有石制的臺階和木製的扶手,別看它現在完整,其實它受過很多損傷。1965年時,樑思成提出了“以舊修舊”的方法,他找來了與青磚相同的磚來修補小雁塔,最後小雁塔終於和以前一樣了。

小雁塔歷史悠久,經過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被震出了一條大裂縫,可到了1520xx年,經過又一次地震,小雁塔的裂縫又合攏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小雁塔時,把它的地基做成了碗狀,這樣,不管經歷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古代的工匠真是太聰明瞭!

祝大家玩得開心。再見!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6

小雁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東段南側的薦福寺內,是一座典型的密簷式佛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之一,“雁塔晨鐘”也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巨集大,但這裡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薦福寺創建於唐代,初名獻福寺,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為其父高宗死後獻福而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為薦福寺,寺內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畫。寺內還儲存一口重達一萬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鑄的巨大鐵鐘,每天早晨寺內會定時敲鐘,鐘聲清亮,數十里內都可聽到。

著名的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20xx年~720xx年),當時塔院並不在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但依舊是薦福寺的一部分。薦福寺於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家的庇護下走向興盛。到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時,薦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維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儲存。從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的文字記錄來看,這時薦福寺已遷入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

明代開始了薦福寺的中興,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維先進保留的格局。明宣德元年(1420xx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薦這裡殿堂荒廢,雖發願重修。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勺思吉向朝廷乞賜寺名。如今的“敕賜薦福寺”就是當年英宗皇帝的親筆。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由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辛亥革命後,薦福寺伴隨著戰亂再次走向低落,並受到了戰火的摧殘。1920xx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國民黨軍隊佔住。其間天主教會的英國人曾開設過苦兒院來收容戰爭孤兒。但1938年後就成為軍營,小雁塔也成為高階軍事指揮部。胡宗南撤離後,中央黨校五分部進駐。1949年至1957年寺內殿宇被黨校、人民法院、檢察院、公安派出所、農業技術推廣站、電影放映隊等機關佔用。1958年後文物部門接管了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1964年~1965年對寺、塔多處進行了加固和修復,基本保持了古物的原貌。文革期間,薦福寺的東、西院有被國小和部隊佔用,直到1989年以後才清退乾淨。

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唐高僧義淨從長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歷時20xx年,遊歷30餘國,帶回佛經400餘部,於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陽,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20xx年)入薦福寺譯經。唐中宗復位的景豬年間(公元707~720xx年)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即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於“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由於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點是塔形玲瓏秀麗,屬於密簷式磚結構建築,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簷,簷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愈上愈促,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該塔塔平面為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7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遊 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8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巨集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9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雁塔。我是你們的導遊,希望大家能記住小雁塔這個景點。

小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裡。它建於公元720xx年,已經有1320xx年的歷史了。這座塔是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為義淨法師建的,為了存放義淨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結構。小雁塔的外部全是磚建的,是一座密簷式結構的塔。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小雁塔,會覺得它像一枚倒放著的螺絲釘。小雁塔經歷過三次大地震,結果被震掉了最上面的兩層。在沒有破損的時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後,它就變成43米了。

現在我們去裡面看看吧!裡面有石制的臺階和木製的扶手,別看它現在完整,其實它受過很多損傷。1965年時,樑思成提出了“以舊修舊”的方法,他找來了與青磚相同的磚來修補小雁塔,最後小雁塔終於和以前一樣了。

小雁塔歷史悠久,經過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被震出了一條大裂縫,可到了1520xx年,經過又一次地震,小雁塔的裂縫又合攏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小雁塔時,把它的地基做成了碗狀,這樣,不管經歷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古代的工匠真是太聰明瞭!

祝大家玩得開心。再見!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參觀小雁塔。我們的小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內,因此也叫薦福寺塔。

小雁塔建於公元720xx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原來有15層,高46米,因為一次大地震,小雁塔現在只剩下13層,433米。它是中宗李顯韋皇后為義淨法師所建的,是為了讓他翻譯天竺國的經文。小雁塔的塔身是錐形的,塔底是正方形,就像竹筍一樣。而且,它的塔簷是密簷式構造。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進入小雁塔吧!我們眼前的小雁塔有點破舊,那是因為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築啊!1965年,樑思成提出了“修舊如舊”的意見。那時,小雁塔上有幾塊方磚不見了,所以他換了幾塊舊方磚,可是這幾塊石磚比原來的新了一些。小雁塔的樓梯是灰白色的,牆磚有白色、紅色、青綠色、土黃色、灰色,處處顯露出古老的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的夯基是碗形的,它的作用是減少地震時塔身的震動。在1487年和1520xx年,發生了兩次較大的地震,其他建築都損害得特別厲害,可小雁塔只是被震掉了兩層,從15層變成了13層。由此可見,碗狀的夯基對小雁塔有保護作用。

本次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了。謝謝!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夠叫我李導,很榮幸當你們的導遊。我們將要遊覽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簷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20xx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後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於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豬年間(720xx年—720xx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並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於安仁坊,與位於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儲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xx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願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簷、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闢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雲、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後被佛教吸收於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祥雲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徵;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迴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並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徵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簷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0xx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裡殿堂荒廢,遂發願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後,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後,1920xx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佔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D軍隊撤離西安後,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1958年後文物部門接管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12

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西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建築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遺產,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於“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20xx年(唐代景豬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後來,因塔形似雁塔並且小於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巨集大,但這裡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雁塔是密簷式方形磚構建築,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簷,南北面各闢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於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簷塔大都仿效建造,在雲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簷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係。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13

小雁塔位於陝西西安薦福寺內,是一座唐代密簷磚塔,也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小雁塔和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是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小雁塔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小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14

各位親愛的貴賓:

開個玩笑,不說不笑不熱鬧。今天將帶您進入一個美妙的世界。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簷,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影象,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影象,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精選陝西小雁塔導遊詞 篇15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簷,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影象,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影象,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