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山城重慶導遊詞(通用16篇)

欄目: 重慶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94W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

出了西陵峽口,便進入了秭歸的香溪。香溪河似一條流香溢美的綵帶,她挽起了三峽庫區新闢的美麗景點--高嵐風景線,又架起了通向奇妙的森林公園--神農架的橋樑,並勾起你尋幽獵奇的水中探險--神農溪漂游。

山城重慶導遊詞(通用16篇)

從秭歸香溪口至巴東的官渡口,這段長45公里左右的江段便是香溪寬谷。寬谷中有卓絕一世的中國詩壇之祖--屈原,建功塞北的名妃--王昭君,年少出眾的文臣--寇準等名人出現,還有至今仍是一個謎的神農架野人,他們在這時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和令人難解的懸念。

香溪河口,在秭歸下游7公里的長江北岸,香溪發源於鄂西的神農架林區,這裡是漢朝妃子王昭君故鄉。傳說有一天,昭君在溪口邊洗臉,無意中把頸上項鍊的珍珠散落溪中,從此溪水清澈,水中含有香氣,故名香溪。每逢桃花爭妍時,香溪河中可以看到一種形似桃花、分身四瓣、晶瑩透明的魚,這就是香溪河特有的稀有魚類--桃花魚(桃花水母)。魚的主體如傘,觸手繁多,約有250條,依長短可分7級,因傘部收縮及觸手的上下運動而浮沉。它與桃花一起出現,也同桃花一起消逝。

桃花魚的傳說與昭君有關。傳說昭君出塞前,從京都返鄉探親,泣別鄉親之時,正值桃花盛開之際,一路彈著琵笆,念及從此永別故土,不覺淚如雨下,那淚珠與水中的桃花漂聚在一起,化成了美麗的桃花魚。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溯香溪而上至湖北興山縣境內,有一寶坪村,歷代相傳明妃村是古代第一美人王昭君的故鄉。

王昭君,名嬙。漢元帝時被選入宮中。晉朝避明帝司馬昭諱,改為明君、明妃。昭君誕生於山清水秀的寶坪村。入宮後,因未賄賂畫師,像被醜化,居冷宮數年。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求親,昭君自請“求行”。臨行前,元帝才發現她容貌出眾,但已無法挽回。昭君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元帝為了表彰昭君,改年號為竟寧。兩年後,呼韓邪單去世,昭君依匈奴風俗改嫁新單于(呼韓邪與前妃水閼氏之子)。昭君和親,對結束漢匈的長期戰爭具有重要作用。興山原屬秭歸所管轄,三國時置縣。故秭歸縣有一“漢明妃王牆故里”的石碑。寶坪村還有許多紀念昭君的名勝古蹟,如昭君祠、昭君院、楠木井、梳妝檯等。通往梳妝檯的臺階正好16級,表示昭君在這裡生長了16載。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2

歡迎各位嘉賓到黃陵廟瀏覽參觀。黃陵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古稱“黃牛祠”、“黃牛廟”。建此廟是源於黃牛助禹開江治水,在黃牛巖上留下神像的傳說。在這裡建黃陵廟是因為這裡是“九龍捧聖”之地是。何為“九龍捧聖”呢?就是從黃牛巖下有九條山嶺象九條龍,而龍頭所捧的位置就在大家現在所在的位置。這裡距三峽大壩壩址七公里,下距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5公里。

[山門]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黃陵廟的“山門”,因它外形象“山”字而得名,現存的山門是大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宜昌總鎮羅縉紳重建的。山門上的每一幅吉祥彩畫都有它的特殊意義,正中間下面的那幅藍色的是“雙鳳朝陽”,下面金黃色的是“二龍戲珠”,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想為什麼鳳在上、龍在下呢?那是因為光緒年間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時期。正中陰刻的“老黃陵廟”的左邊是“南極仙翁倒騎梅花鹿”,右邊是“善才童子降妖龍”這是道教的檔案和佛教文化相融全的地方,接下來的那組浮雕是“九仙堂”,正中間那個抱著酒壺獨飲的是“草仙”,兩邊是“八仙過海”的八仙。左邊從最上面那個三角形的圖開始,依次為“國色天香”,下面是“一品清廉”,比喻做人象蓮花一樣潔白、清廉;“壽居耄耋”,祝願人們健康、長壽;小浮雕是“富貴吉祥”;有個黑色圓圈的是“福到口中”,最後的小浮雕是“歡天喜地”。右邊從最上面的三角形彩畫,依次為“鹿鶴逢春”、“四季如春”、“福在梅梢”,小浮雕塑是“人壽吉祥”,有個黑色圓圈的是“麟吐玉書”,最後在浮雕依然是“歡天喜地”。最後請大家看這幅門楹,這是宜昌總鎮羅縉紳親手所題,上聯為“神佑行人布帆無恙”,下聯為“踵成善舉棟宇維新”,這就是說當時來往的過客,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都來這裡祭拜禹王,希望禹王保佑他們一路平安;而信善的人們所捐的香火錢使這裡的廟貌得以維新。裡面為大家準備了香火,可供大家祈福用。山門兩邊的鎮水神獸,名為“獬豹”,是非常凶猛的動物,它龍頭(象徵中華民族),鹿角(象徵吉祥),魚身(象徵水性)獅背(象徵勇猛)牛腳(象徵黃牛神)。

[禹王殿]

現在大家跟我在參觀黃陵廟的主體建築---禹王殿,它是國內最大的楠木建築,大家看它丹牆金頂、筒瓦獸脊、飛簷翼角、重簷歇山頂,這是典型的明代建築,它上懸有兩塊珍貴的匾額,下懸的“玄功萬古”是明崇禎辛已年(1641年),崇禎皇帝的叔叔惠王朱常潤所書,上懸的那塊“砥定江瀾”是出自女孩子的手筆,是乾隆14年(1749年乾隆皇帝的女兒“愛新覺羅.琪格”所書。“玄功萬古”也就是功德萬古流芳;“砥定江瀾”就是平治洪水,都頌揚了大禹治水的不朽功勳。現在請大家跟我參觀大禹神像。 這就是大禹扶耒開江治水的大型雕像,這是後世仿製的,以前的雕像被1870年的特大洪水衝到了西壩廟嘴,而當地信善的人們把它打撈起來,在那裡又建了一座黃陵廟,於是大筆一揮加了個“老”,從此,這裡就叫“老黃陵廟”了,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塊青石板就是當時人們朝拜禹王時跪的地方。大自然造出運動形成的三峽奇景,孕育著美妙動人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從東海竄來12條孽龍,踞入巫山翠屏峰下的水簾洞中。它們經常出洞追逐打鬧,張牙舞爪,上下翻騰,捲來暴風驟雨,激起滔天巨浪,引發山崩地裂,洪水氾濫,當時,月宮中王母的寵女瑤姬,難耐天宮的寂寞,與姐妹悄悄溜出瓊樓玉宇,駕著祥雲遨遊山川,路過三峽,目睹孽龍為非作歹,於是撥下金釵刺死了這12條孽龍。...第 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這群惡龍斃命時,化成峭壁峻嶺,堵塞大江流水,致使江水倒灌,瀚沒無數田園。人間頭領舜急忙遣鯀來治理洪水。鯀率百姓築堤堵水,始終未能治住洪水。舜帝再委派其子大禹接任。大禹採用疏浚的辦法開山排水,辛勤勞作,三過家門而不入,精誠之舉感動了瑤姬向大禹傳授無字天書,協助鑿開三峽,使滔天洪水化為清波,奔瀉東海。大禹治水成功的傳說在三峽留下眾多“遺蹟”,瞿塘峽下游南岸,有對錯山、錯開峽,相傳是當年鑿錯了河道留下的。峽江有聳立的鎖龍柱,斬龍臺。雲霧繚繞的神女峰,據說是瑤姬懲治惡龍,助禹治水之後,迷戀三峽風光,滯留塵世,化為婷婷玉立的神女峰,為過往船隻引路導航,隨同瑤姬下凡的姐妹們,也一齊化為巫山十二峰。

西陵峽岸金碧輝煌的黃陵廟後,便是那蒼莽的黃牛山。山頂彩雲繚繞,迷幻開關之間,便可見一排白色的石壁上矗立著一位身披黑衣,腰佩戰刀,手牽一頭黃牛的勇士。這就是神奇的黃牛巖。相傳是瑤姬幫助大禹治水時派來的土星,變成一頭雄壯膘悍的黃牛,用堅硬無比的犄角,抵開了12條孽龍化作峻嶺的阻擋,開出河道。功成之後,黃牛躍起上峭壁,成為黃牛巖.....

這些傳說增加了三峽的神祕色彩,更誘人前往尋幽攬勝。

這裡不僅有令人目不瑕接的自然景觀,而且有眾多的人文景觀。禹王殿共有楠木柱36根,通高18米,每一根木柱下面都有4個小孔,它是通風防腐用的。這根木柱下面有一塊廟內最小的碑,我們叫它“七寸碑”(碑高七寸),上面寫有“永達萬世,大明萬曆46年”(1618年)字樣,這跟殿頂鎮殿的銀葫蘆上所載的年代是一樣的,這就充分證明禹王殿是1618年建的,大家再看這屋樑上面紅色陰刻的小字,上面也有大明萬曆46年字樣,以及工匠的名單,這邊黑色是字是大清光緒*年,也就是1891年重修禹王殿留下來的。大家再看這柱子上的盤龍,俗稱“天龍”,意為“從天而降”。這殿內最珍貴的是這兩根水文柱,1870年的洪水就淹到這裡,當時的海拔高程是81.16米,流量是10.5萬米每秒,這就為修建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大壩提供了相當科學的水文依據,所以說三峽治水的魂就在這裡。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欣賞這最後一景:即清朝宜昌總鎮羅縉紳,在修建武候祠後,為了表達當時興奮的心情,特在此揮筆寫下狂草的一筆“虎”字,看到這個“虎”字,大家可以體會到當時羅縉紳的豪情壯志。“虎”字碑的正面是一棵百年的桂花樹,它的香氣和靈氣,伴隨黃陵廟走過百年多的歷史,每年八月中秋節前後,桂花的芬芳會您帶來永恆的回憶。

好,我給大家的講解就到這裡,請大家自由觀光、留影,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希望大家玩得愉快,玩得高興。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參觀舉世文明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既我們通常簡稱的“三峽大壩”。三峽大壩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鬥坪。

古往今來,地球上發生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莫過於洪水。人類與洪水抗掙的歷史久遠,並在抗掙中催生了人類的早期文明。華夏民族尤重治水,且在治水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膽量和智慧。治水者名垂千古,水利工程福澤萬代,古代大禹和李冰父子及古都江堰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證。

世界第三長河長江,源於世界屋脊,上經“天府之國”,中貫“魚米之鄉”,下串“人間天堂”,給兩岸以灌溉之利和舟楫之便。然而,它一旦暴怒,便為浩劫,沃野成為澤國,民眾或為魚鱉,是中華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尤其在險段荊江,每至汛期,千餘萬人頭枕懸河,夜不成寐。所以,解決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昌荊江河段的防洪問題是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出發點。

1942年4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七屆五次會議(即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自此,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進入具體實施階段。1994年12月1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向全世界正式宣佈三峽工程開工。

三峽大壩為鋼筋混凝土重力壩,全長2335米,壩頂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分洪區的庫容。電站裝機26臺,單機熱量70萬千瓦,總容量182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847億千瓦時。電廠一年上交的利稅可以建一座葛洲壩樞紐工程。大壩通航建築物年單向一級垂直升船機可快速通過3000噸級客貨輪。

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的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範圍涉及湖北的四個縣,重慶市的16個縣市區,共計20個縣(市、區)。須遷移的總人口將達113、18萬人,稱為“百萬大移民”,任務十分繁重。 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方案。主體工程總工期17年,分3個階段進行,一期工程5年,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均為6年。1997年實現大江截流,20__年啟用永久通航建築物和首批機組發電,20__年工程竣工

大家或許會問:如此巨集偉的工程需要多資金投入呢?這麼多錢又是如何去籌集呢? 1993年7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批准的樞紐工程概算為500、9億元(按1993年5月末價格水平),庫區移民安置概算400億元,兩項合計,三峽工程按1993年5月末水平的靜態投資總額為900、9億元。

籌集這些資金有以下主要途徑:

一、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全國除西藏自治區、貧困地區農業排灌用電外,每度電徵收釐錢;從1996年起,直接受益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每度電加徵到7釐錢,其餘地區仍徵收4釐。由此看來,我們每個人都對三峽工程建設作出了貢獻。

二、葛洲壩水電站利潤,在每度電上網價格4、2分的基礎上,從1993年起每度電提升1分,到1996年提高到8、2分後不再提高。

三、三峽水電站利潤,20__年首批機組發電所得到的利潤。此外,還需要從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國外商業借貸、發行債券、用賣方出口信貸等方式籌集資金。

那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究竟有哪些好處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防洪。前面已講過,防洪是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出發點。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防洪效率十分顯著,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若配合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區,可將防洪標準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上可消除洪澇災害的影響。調查資料顯示,三峽工程平均每年的直接經濟效益為25億元。若遇1870年那樣的特大洪水時,經三峽工程調節可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為:可減少農村淹沒損失510億元,減少城鎮淹沒損失240億元,減少江漢油田淹沒損失9億元,以上各項合計達769億元。此外還可避免大堤、垸堤潰決而造成的大量人口傷亡;避免洪水對武漢市的嚴重威脅,避免京廣、漢丹等鐵路幹縣中斷或不能正常執行;避免災區疾病流行,傳染病蔓延;避免洪災帶來的饑荒、救災、災民安置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效益是很難用經濟指標來具體表示的。

二、發電。“長江滾滾向東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流經長江三峽的江水,如不加以利用,就相當於每年有5000萬噸原煤或2500萬噸原油白白流入了大海。三峽水電站建成後,無論是裝機容量還是年平均發電量,在一定時期內都將是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其裝機總容量達1820萬千瓦,平均年發電量達到847億度,相當於我國1992年全年發電量的七分之一,每年信電收入達181億元,除在幾年時間內還清貸款本息外,還可成為國家繳納利稅的大戶。

三、巨大的環境效益。與燃煤發電相比,每年可少排放1億噸氮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灰塵、廢渣,將減輕環境汙染和因有害氣體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同時,三峽工程還可以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節的流量顯著增大,有利於珍稀動物白鰭豚和其他魚類安全越冬,減免因水淺而發生的意外死亡事故,還有利於減少長江口鹽水上溯長度和入侵時間。有此可見,三峽工程的環境效益是巨大的。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4

嶽麓山故跡很多,山一腳下有嶽麓書院,建於公元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一千餘年曆史。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在此講過學。清風峽是嶽麓書院後面一條幽靜美麗的峽谷。一線清泉。西池碧水,萬木清秀,美不勝收。有名的愛晚亭就在這清風峽中,此亭原名愛楓亭。四周楓樹漫山,風景絕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來此遊賞。依唐人杜牧詩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將亭名改為愛晚亭。

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約958年)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絃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南宋張式主教,朱熹兩度講學。明代中後期,明世宗御賜“敬一箴”,王陽明心學和東林學派在此傳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別御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線,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巨集的壯闊景象。

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儲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們,你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重慶湖廣會館了,它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整個古建築群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說,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現在就請大家邊參觀邊聽我的講解,請往這邊走,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祖上或許正是那時隨移民來到重慶,所以來到湖廣會館就覺格外的親切相熟了。譬如現在我們所說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於湖廣方言。湖廣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現在已經無法聽見了。當年的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瓏,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6

進了山門,步行約五分鐘便可看到一平臺,長約5米,寬3米,站在臺上往山崖下望去,確有觸目驚魂之感,有恐高症的遊客萬不要走過去。相傳解放戰爭時期,雙槍老太婆派她隊下十餘人去解救被捕的共產黨人,結果失敗,被敵人圍追至此,彈盡糧絕,他們一行十餘人手挽手肩並肩跳下山崖,英勇救義,嚇得敵人魂飛魄散,由此得名驚魂臺。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為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著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說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湧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溼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7

其雕刻技藝精湛的摩崖石刻造像,則為全國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因而早在1956年,就被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佛寺分上下兩殿,上殿坐落在鷲峰山頂,殿宇規模龐大,殿堂巨集偉,分別由大山門、玉皇殿、大雄殿、觀音殿及左右配殿和排房組成,完全按樣宗伽藍七堂布局,形成封閉的四合院,整個建築既講究整體的對稱呼應,錯落有致,又追求建築的個性,風韻獨特,佔地面積5181平方米;下殿是依山建造的兩樓一底殿堂,簷拱翼著,勢若飛動。據史料記載:唐廣明二年(公元881年)唐僧宗曾造使到該寺祈禱,說明在晚唐時就已具規模。

到宋代,該寺香火達到鼎盛,並依山開鑿佛像,現存主要龕窟42個,全部造像計1700餘尊,集中鐫刻在二佛寺下殿的北。西、南三面岩石之上,屬典型的佛教撣宗造像。北巖主龕說法圖為全部造像的核心部分,主像釋迦牟尼佛神態慈祥,衣紋流暢,通高12.50米,不僅為全寺造像之冠,而且也是四川有名的大佛之一,據寺內明代正德十三年《重建輕峰禪寺記》碑記載:"全蜀大佛有三,而宕渠深灘鎮日鷲峰蓋其二佛也",說明該佛為當時蜀中第二大佛二佛寺也因此得名。

其它龕窟均以此為中心,將迦葉、十地菩薩、六位排宗祖師和眾多的羅漢樣僧融為一體,巧妙地諦造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恢巨集的禪宗道場。至於信守中國禪宗"正法"傳付雕造的釋尊與六祖、女性化的達摩和反映現實人生的羅漢群雕等,則是佛教藝術進一步中國化深入下層社會的具體表現,不僅在內容上反映了撣宗的大部分歷史程序和禪宗旨圭,而且在藝術上也堪稱一絕,不愧為巴蜀來代石刻的一顆藝術明珠。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石刻專家殷文傑先生考察沫灘石刻後說:"深灘摩崖造像是全國少有的禪宗聚點"。他對淶灘儲存有這樣精美的石刻而讚賞不已,並親自為其題詞:"深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深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二佛寺的附屬文物也十分豐富,主要有明代石牌坊、清代會利塔林、戲樓、明清墓群和古甕城等,其中,古甕城為川東地區唯一儲存完好的古代防禦設施,四面開設城門,其上築連簷通脊的房席,內外兩層圍會,形似石甕,大有"甕中捉鱉"之意,是典型的軍事防禦型城堡;城內有尺度宜人的青石板街巷,配合兩側天並式民宅院落,古樸典雅。以淶灘摩崖造像為中心的文物群體,其意義已經超出了單一文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

二佛寺水陸交通直達,通訊暢通,環境優美,吃住行遊購方便。是旅遊的好地方,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三次廟會更是聲勢浩大,熱鬧非凡,遊客絡繹不絕。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8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 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儲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 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儲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quot;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 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9

萬盛黑山風景區,位於萬盛區東南邊緣的景星鄉。景區距萬盛城區20公里。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既有奇峰、茂林、古 樹,又有溪流、峽谷、瀑布;既有古老的地質地貌、溶洞、石林,又有罕見的珍禽異獸,動物、猴群。這裡人跡罕至,古為夜郎國夏宮,有著各種豐富的傳說,加之層巒疊峰的群山森林中時有多雨多霧的茫茫煙霧,使整個景區籠罩著一層神祕的色彩。

風景區山、林、水、瀑、洞、石、泉等構成姿態各異的自然景觀。山有著名的黑山、小尖峰、天王峰、獅子槽、令牌山等,群山逶邐,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林有鬱鬱蔥蔥,綿延幾十公里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一望無際,波瀾壯闊,蒼翠浩翰。洞內有大佛洞、仙女洞等,洞中有洞,氣象萬千,各具特色;石則是出露年代古老的寒武系、奧陶系及志留系時期的各種石林、怪石,婀娜多姿,千姿百態,如詩如畫,其形成年代古老;泉是滿山遍野流淌的各種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泉水。 黑山風景區的景觀特點可概括為"幽"、"險"、 "奇"、"秀"四個字。

幽:綿延幾十平方公里的森林,遮天蔽日,古樸幽深,古樹參天,竹林密集,植被優良,樹種繁多,枝葉茂盛,四季常綠,林中常有蟬鳴、鳥唱,泉水叮咚,更添山林之幽靜。

險:集中體現在黑山數十處,懸崖高聳,峭壁對峙,"險"谷叢生的絕壁上,老鷹嘴讓人一進入景區就體會到"險關",仰視不到頂,寬僅數米,長達幾百米的一線天讓人通過後才體會到黑山懸崖峭壁風光之險。

奇:景區內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既有巨佛誦經,黑猴迎賓,又有石筍獨立、駱駝西行,溶洞內千奇百怪,夫妻樹兩樹合一。草地石林奇彩紛呈,加之這片土地曾是植物"避難所",尚有數百種珍奇的動植物等更引人好奇。

秀:景區內山青水秀,峽谷幽深秀麗,森林中環抱草地,四周點綴石林,宛如一個大盆景,清新自然,俊美青秀。林中多種樹種混合,層林盡染;草中鮮花朵朵,色彩斑斕,林中綠油油,河水綠如藍,草地碧如玉,遠望有梯田,近視山青水秀。

在黑山羊跳巖的"楓林石壁小金鞭"處,可見到原始密林配上高達百米的兩級瀑布景觀。佇腳山腰,則可觀一片秀美、茂密的原始楓樹林。楓林中間的一寸草不生的壁高50米,寬70米左右。遊人至此面壁大吼,迴音不僅清晰、深遠、悅耳動聽,而且可延續十餘分鐘。

在神女峰主山前屹立著的一"小金鞭",看上去似被天神以巨劍從主山劈開一般,中間則形成了地道的"一線天"美景。

在黑山這昔日人跡罕至的5000餘畝密林中,至今還儲存著百年以上的原始針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林木枝繁葉茂,大樹古木秀麗瀟灑,遮天蔽日。需二三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古樹隨處可見。林中生長著1800多種樹種和珍稀植物,有被歐美人士稱為:"中國鴿子樹"的近100株珙桐和"香料樹"的200多株香果樹,最大的一株珙桐高近30米,胸徑60釐米,樹齡達150多年,其餘的有20米左右高, 40釐米胸徑。珙桐和香果樹均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此外還有300 多種脊椎動物。有黑葉猴、金絲猴、青猴、雲豹等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在蒜壩、瓦房溝一帶,可以看到相距十多米遠的絲慄樹樹枝在空中空中盤旋"握手"密不可分;相距2米多遠的"夫妻樹"──兩棵華山鬆,在長到3米左右高時,由於相互抵抗不了對方的吸引力而緊緊地擁抱,結為一體,難捨難分。高山上,山茶花數量眾多,品種較雜,分佈極廣,是>中所載名茶>產地。此外,映山紅、棕樹、方竹、金竹、紅豆木、蘭花、金銀花、石蒜、麥科等上千種花草樹木數不勝數。

由於黑山地形落差千餘米,因此,在不同的地點與季節,可以觀賞到雲海、日出、朝霞、暮靄、彩虹等萬千氣象景觀。每到大霧由山腳蒸騰昇起,迷濛的雲霧一層一層地披上大山的脊樑,給黑山增添了幾分嫵 媚、恬靜的色彩,乳白色的雲繞著山腰飄蕩,像仙女婆娑起舞,山峰在去霧中露出尖尖的峰頂若隱若現,變化萬千。置身於此,彷彿來到了人間仙境,心胸豁然開朗,使人忘卻了塵世間的種種煩惱,忘記了昨日的悲歡憂傷,忘記了身在黑山,人在一幅淋漓盡致的潑墨山水畫之中。每當傍晚日落西沉,晚霞又給黑山披上了雍容、華貴、輝煌的外衣,使這裡景色更加迷人。從頭年初冬至第二年春,在這裡還能觀賞到氣勢非凡的雪景。每當冬季來臨。沉積在山上的白雪,在陽光的照射下,便形成了一幅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畫。在雪深尺餘的獅子槽,有3000餘畝冬可滑雪,夏能滑草的高山草旬,是重慶市"獨一無二"的滑雪場。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0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

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

整個古建築群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說,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1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

整個古建築群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說,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

這兩大公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紛紜的精彩。要解讀湖廣會館的精緻,自然也離不開戲樓。齊安公所的戲樓有所改進,進深更大,專供貴賓的看廳在戲樓的對面而不是兩廂;樂樓比禹王宮的大得多,額枋雕刻的內容以從鬼怪故事變為二十四孝圖、《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魚樵圖》等,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而廣東公所的戲樓是四座戲樓中儲存*好,*氣派精緻的。重慶戲曲在這一時期也是發展較快的。無論官商公子、富家小姐,還是袍哥大爺、青樓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時,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崑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結合比較快的一個時期。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2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對於重慶人來說,小面並不陌生,下面我就講講小面裡的大名堂。

紅油海椒、蔥花芽菜、味精醬油、蒜水薑末、豬油芝麻醬.......十多種佐料打進碗裡,外加半瓢熬得雪白的骨頭湯,麵條起鍋前,燙幾匹萵筍葉子或豌豆尖,熱乎乎一碗捧手上,用筷子挑轉挑轉,那熟悉的香味伴著熱氣直逼你喉嚨......這就是重慶小面的基本節奏。

徒步8萬公里、第一個用腳丈量完祖國山水的江蘇探險家陳亮法曾對記說,“這樣好吃的小面,只有重慶才有。”

事實上,當火鍋、美女、夜景成為重慶的三大名片愈加燦爛之際,重慶人須臾難離的小面卻像寒幫小媳婦那樣躲進背街小巷裡,它無意與名媛們鬥妍,卻讓成千上萬的男人與女人吃得酣暢淋漓,以至美食家趙建濃說,只有火鍋和小面,才是真正的重慶美食。

而由重慶出發遠行的遊子們,無論他在天之南海之北,抑或異國他鄉,故鄉的小面在他心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這是重慶人點餐的口訣,:老闆,下三兩,幹溜、提黃、少青!”

小面作為重慶人早餐的主打,你從少年到青年再到壯年,沒吃三千碗至少也吃了三百碗,它伴隨著你成長,不但讓你的腸胃舒服巴實,更猶如一種符號,深入到你的骨髓,讓你欲罷不能、無法捨棄,你要麼每天、要麼隔三差五就得去吃上一碗,你不認為這裡面有多少文人們說的“化”,你只知道吃了心頭才舒服,於是,你便有了“小面情結”

在一個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城市,絕大多數重慶人唯一認可的麵食只有小面,這確實讓人奇怪,恰如卡爾維諾所說,“飲食,會改變一個人對城市的記憶。”

在重慶,很多人的一天就是從一碗小面開始的。不管天氣炎熱或寒冷,每天早上整一碗麵條,感覺一天完美的生活才算真正開始!重慶人離不開小面,因為它的麻辣爽口,口感勁道,成為了重慶廣大面娃的熱捧。

“去年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只提到過重慶的火鍋。”在曾磊看來,對本地人來說,小面更加讓人慾罷不能。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小麵館,為什麼不拍一部關於重慶小面的紀錄片呢?

重慶小面博大精深,看似簡簡單單的十幾種作料的混合體,沒想到就僅“油辣子”這一種作料都是需要很大的功夫才能製作完成。

除了基本的調料,重慶人吃小面講究又麻又辣。麻味靠的是花椒末,而油辣子選材更為考究。長一兩寸、氣味微嗆、香而微辣、色澤鮮紅的幹辣椒是首選。

重慶小面看似小,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據他推算,重慶主城區有600萬人,如果其中5%的人每天吃一碗麵,那就有30萬碗,以每碗2兩(2元計),一天就是60萬元,一年下來,光買小面少說也有2個億,何況現在的小面已經漲到了5元2兩了。

重慶小面已經在我們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重慶人的我,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巴適。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3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員。在我身後的這位呢,就是我們本次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為大家服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重慶遊覽觀光,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遊覽素有“石刻之鄉”美稱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慶主城約有13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在這段時間裡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況為大家做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程序,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於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_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於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大足為傳統農業區,氣候溫和,風調雨順,收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為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說有關,相傳釋迦牟尼在涅盤前夕曾到過大足,在其講佛之地留下了一雙大腳,故人們叫當地為大足。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於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後由地方官吏、鄉紳、僧尼等續建,至南宋紹興年間(892年-1162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為主,體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餘年,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餘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聖地,展現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盤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南,始刻於南宋時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為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是我國石刻藝術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區

石篆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南25千米處,始刻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年間(1082年-1096年)結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

石門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20千米處,始刻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造像共分為13龕,有藥師佛、釋迦佛、觀音洞、孔雀明王等龕窟。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後,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為快呢,不過不用著急,因為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群。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後都要經過輪迴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力果報和生死輪迴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著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為之“無常鬼”。“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裡把無

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迴,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徵著業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迴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裡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著一個人,表示修行的眾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說的,萬源發於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著佛或菩薩,表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痴三毒。

第二圈則為生死輪迴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為界,上面三道稱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為天道,右邊為阿修羅道,左邊為人道。下面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為地獄道,右邊為餓鬼道,左邊為畜生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瞭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迴的過程及因果關係,它將人生現象分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迴圈,佛教認為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脫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了出來。例如“生苦”,這裡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於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著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裡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為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恆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隻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著身後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說正是因為眾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各位遊客,現在你們看到的就是釋迦涅盤圖,又稱臥佛,這是大佛灣中最巨集偉的一龕造像了,側臥的釋迦佛半身像長31米,表現的是釋迦牟呢涅盤時的情景。據《涅盤經》記載,釋迦牟呢涅盤時,大地發出六種震動,樹倒房塌,眾弟子慌亂。早期的涅盤像多這樣表現,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肅穆寧靜。大佛灣的這龕造像就恰好表現出了釋迦牟呢涅盤時的安詳之態。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黃河”,據說涅盤之際,眾弟子依依不捨,於是釋迦牟尼便用手劃出一條大河將弟子們隔開。臥佛上面站著的是他的家眷,據說是釋迦之母摩耶夫人聽聞了釋迦牟尼涅盤的訊息,率眾眷屬從天而下,持香花水果,遊虛空以贊聖德。

遊客朋友們,這就是九龍浴太子。相傳釋迦之母摩耶夫人40歲尚未有子。一晚,夢見一孩子乘六牙白象從她的右腋跑進肚子裡,於是她便懷孕了。懷胎十月,按古印度風俗回孃家分娩。路經藍毗尼花園時,她剛抬起右手摘花之時,釋迦牟尼就從其右腋鑽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雲繚繞。他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天下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兩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飛來九龍吐冷暖二水為他洗禮。這龕造像匠心獨運,是因地制宜的典範。此處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終年流淌不息。工匠們先將水積於臥佛上面的池塘裡,再用石頭把這個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太子,然後通過暗道,使水經最大的龍嘴緩緩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絹絹細流長年不斷地從太子身上滑過,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經旁邊的“九曲黃河”排出去。工匠師們不僅巧妙地解決了排水問題,而且使造像靜中寓動,充滿園林之趣。

遊客朋友們,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4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是一處新進發現的保持著原始風貌的神奇峽谷。以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岩溶景觀為輔;兼有大量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力的作用,有洞穴群生,潭潭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堪稱全國之最的十里峽谷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您將感悟那蘊藏於大自然山水之間的天地靈氣。被遊客譽為“中國第一險峽”,“金刀歸來不看 峽”。

傳說峽中有一把金刀,每當夜晚時分,金光閃閃照耀峽谷,金刀峽因此而得名。

元朝末年,華鎣山下有一壯士--張昆,其人勇武過人,好打抱不平,頗有俠士風範。

此人早年靠採薪伐木為生,時常出沒於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於一峽谷之中。當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於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岩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於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於我也!天明之後,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事情。張昆對此深為不滿,常表露於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藉機將之除去,將金刀佔為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眾嘍羅便推張昆為首領。張昆帶領眾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時值明玉珍在重慶建夏反元,夏王明玉珍久慕張昆的勇名,便授以都尉之銜將壯志未籌的張昆招入帳下。張昆智勇雙全,加之吹毛斷髮的金刀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戰陣之上躍馬揚刀,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很快成為夏王戰下頭號猛將,被夏王賜與別號“張金刀”。當時,夏國初立,元將阿那赤屯重兵於涪洲,對重慶虎視眈眈,夏王為改變此被動局面,便先發制人,揮師東下,決心一戰定江山。兩軍在今涪陵藺市陷入膠著狀態,僅隔一橋相持,夏國軍勞師遠襲,相持日久,士氣日漸低靡,情況笈笈可危,夏王明玉珍愁白了頭。一日,張昆騎馬上高坡觀察敵情,見敵軍陣營之中皆是馬已上鞍,即將發動馬隊的衝擊,蒙古鐵騎素以來去如風,驟如山丘,散如秋雨,衝擊之時勢如破竹聞名天下。張昆見此危急狀況,立刻組織了三百勇士,俱是頭頂鐵盔,身披銅甲,手持狼牙棒,伏於橋頭兩側。只見元軍鐵騎呼嘯而來三百猛士突然湧出,在橋頭處,猛揮狼牙棒力劈馬腿,只見馬腿血肉橫飛橋頭,騎兵紛紛落馬,整齊的馬陣立時大亂,在橋頭互相踐踏,擁作一團。

張昆見勢,催動大隊人馬趁機掩殺,大獲全勝。斬獲敵軍首領阿那刺,並順勢攻陷了涪洲。此戰一舉穩定了夏國疆土,張昆功勳卓著,明玉珍取“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意,封其為“安得猛士將軍”。自此,“張金刀”--張將軍的威名名揚海內,張昆家鄉的人們為紀念張將軍就把當年張昆得寶峽谷稱作了金刀峽。

神鷹沐浴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為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懸天飛瀑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著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說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湧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溼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獅頭峽距神鷹峽不到200米就是金刀峽上段第二勝景獅頭峽。此處峽巖突峙,形成幽窄深澗,棧道下溪流時而潺潺娓唱,時而如鼓咚響,棧道隨峽崖急轉彎處右岸,一巨大岩石突入峽空獅頭下有一綠色深潭,潭水如玉翠般閃光。

此峽又蒼老的面容,猶如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而其身上兩層光滑柔順的獅毛,又不可懷疑其獅王的身份。此峽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在冥冥之中,與古埃及人工琢成的獅身人面遙相呼應。走進幹回谷,為何右有神鷹左有雄獅鎮守峽口呢?鎮守幹回谷的兩獸乃是兩神仙的坐騎,久居天庭二神仙多飲了幾杯瑤池美酒,昏昏大睡。於是兩獸便私入凡間,又為金刀峽美景所吸引,就留居此地,做了恩愛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兩神仙酒醒後發現坐騎不在身邊,便告知玉皇大帝,玉帝下旨召回天庭,兩獸不從,玉帝大恕,便派天兵前來捉拿。夫妻二人與天兵大戰千餘回合,王母為二人的深情所感動,便向玉帝求情,玉帝乃命二人永鎮幹回谷,保此地平安。

彌勒佛 位於金刀峽下段中部右側,憑棧觀佛,其袒胸露肚,笑容可掬,好象正在重複他的名言:“笑口常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難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逢陽光直射,則有一道七色彩虹橫跨佛身,此謂佛光顯現。佛經上講,若遇佛光,必有好運。

老君醉酒經過幽深曲折、串珠般的深潭,在下段區中部有一50餘米的石龕。壁龕上小下大,上淺下深,龕底可容納百餘人。從龕頂墜落而下的一幅銀簾,散珠濺玉,飄灑空際,好似天上的,醉倒了天上的神仙,這才有神仙坐騎私下凡間,享受人間天倫的故事。

景區內為峽谷地貌,四季涼爽。

重慶金刀峽的導遊詞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碚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金刀峽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80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系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金刀峽是一處新近發現的保持著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約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岩溶地貌為輔,兼有大量的地質上稱壺穴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9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過強烈,金刀神功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幽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有洞穴群提高潭檀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古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歎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蘊藏於大自然山水的天地靈氣,已開發的七公里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主要景點有藏刀洞、中峽天然浴場、懸天飛瀑、神鷹峽、彌樂佛等四十多個景點可供遊客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境。被遊客譽為“夢中的香格里拉”、“中國第一險峽”.

進入金刀峽,你會發現這裡的風光奇異獨特,碗口粗的樹木在絕無泥土的巨石縫中挺拔偉岸,崢嶸的石巖與蔥鬱的林木有機的揉合在一起,幽靜的碧湖與竄急的溪流同譜水的樂章,各具形態的石鐘乳一簇簇斜掛巖壁――喀斯特地質特徵造成的原始風貌使這裡的一切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大大小小的泉水順著苔鮮爭相跳躍而下,在陽光的投射下褶轍生輝,讓你想起古人所云:“大珠小珠落玉盤”,人在峽中走,水在峽中飛,時隱時現的陽光,飛泉流瀑所濺起的水霧,奇形怪狀的石乳形成一片如夢如幻的世界,這浪漫之旅,讓你留戀往返,不已忍離去。

留戀於峽中的山水風情,你一定不捨得就此別過,那麼徒步探幽則讓你的遊興向著更高層次沿伸下去,在這清水綠水的懷抱中,沿著清清的溪流,去尋找你夢中最瑰麗的色彩。而且,在峽谷實行的谷底探幽――溪降活動已成為金刀峽最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熱線。

這裡除了山奇水秀,更有民俗風情增添更多的人文品味。入夜,到風情寨小憩,觀民族歌舞,品風味燒烤,嘗香醇美酒,體驗“瘋狂一夜、回味一生”的感覺。

沿線有“川東第一牌坊”這美譽的灘口清代御賜節孝牌坊;“中國花木之鄉”靜觀的萬畝花圃;融“寺”、“塔”景為一體的宋代古剎塔坪寺;頗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韻的偏巖古鎮,構成了一道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靚麗風景.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5

神龍峽位於重慶南川區南平鎮內,距離重慶主城區約79公里,距離南川城區23公里。景區幅員面積約20平方公里,原始植被極為豐富,目視所及一片翠綠,是離重慶主城最近、最原始的生態峽谷之一。神龍峽主景區屬典型的“V”字型深切峽谷,兩邊山峰高聳,壁立千仞,氣勢磅礴。峽谷內溪流蜿蜒,清澈透明。魚遊淺底,鳥翔空谷,甚是悠然。

景區通過交旅集團和銘嘉集團打造了一系列好耍產品:熱情浪漫的峽谷漂流、獨特的洞穴水幕動畫、深山湖畔打牌下棋、神風輕佛中喝茶聊天、神仙聖境裡祈福祭祀、在最美的棧道上有氧健身、在遠離塵囂的龍憩苑別墅式酒店幽居,一切皆為你而存在。

神龍峽在金佛山以西,屬於四川盆地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有霜雪,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對林木、竹、藥等植物的生長則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山體多在海拔1300米以上,神龍峽最高峰豹子嶺為1380米,自然保護區面積約30多平方公里。

南川南平鎮有縣級公路連通景區入口,距離約13公里,途經木渡鎮、神農峽度假村、永安鎮、裡隱壩。從裡隱壩峽谷入口至九天飛瀑,峽谷長約6公里。

神龍峽谷底海拔高度為680米,高出重慶市區約400多米,谷底林木茂盛,溪流成河;兩側峽壁陡峭,垂直高度平均在600米左右,峽壁險峻;峽谷兩側均為金佛山的第一臺階,海拔高度都在1300米以上,夏季平均溫度在攝氏24度,冬季有霜雪期,雪期最長可達一個多月。

絕壁景觀有歸龍谷魚鱗巖、貓啄大絕壁、神龍洞絕壁、火燒巖懸崖等;瀑布有磨子洞瀑布、飛龍瀑布、碧泉映月瀑布、神龍洞瀑布等;峽谷兩岸植被多為近年生灌木林、刺竹林,植物較為豐富;峽谷最寬處大淌河壩約為100米,最窄處蘇家巖約為10米。

山城重慶導遊詞 篇16

湖廣會館又名禹王廟,是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古建築群的統稱,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當年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會之所。會館內的戲樓戲臺中,擁有精美的環樓木雕,非常精美,值得一看。

歷史上的重慶貿易發達,吸引了大量外地商人進入,各地商人紛紛在重慶開設會館,昔日重慶有著名的八省會館之說。其中建築最巨集偉氣派的要數財力雄厚的湖廣會館和江西會館。這兩大會館和相毗鄰的廣東會館都在商業集中繁華的下半城的東水門內,形成龐大的建築群,現今合稱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建築中的浮雕鏤雕十分精湛,特別是在禹王宮、廣東公所和齊安公所內的戲樓中,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 會館內還設有重慶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它館內再現了人類移民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這次移民運動的過程,對日後川渝地區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