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通用15篇)

欄目: 安徽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47W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安徽,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吧!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通用15篇)

我的家鄉居住在偏北地區,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45%。我家鄉的名字還有來歷呢,我的家鄉也就是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及滁、和、廣(德)三州。

官方文書便簡稱為“安徽寧池太廬鳳滁和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其後又成為“安徽布政使司”,最後從安慶、徽州各取兩個首字,簡稱“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皖”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為“錦繡河山”,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

我的家鄉還有好多美麗的風景線,比如我們的首都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它居住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八達嶺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八達嶺景區以其巨集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八達嶺長城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十口金钁露著袢,十口金鍋露著沿,百樣草藥到處見。”這是流傳在八達嶺上的歌謠。怎麼回事呢?有一段故事傳說。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

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裡登出戶口。城隍爺開啟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登出。”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登出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

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瞭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迴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藥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

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稜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藥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藥籽,長出了許多草藥,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朮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

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藥材可是到處都有。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

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藥王修了藥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到現在,至於那幾件寶物至今還沒有發現。這就是我的家鄉,這就是我的家鄉——美麗安徽!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2

在北緯30度安徽西南部,有一塊令人神往的地方,群山連綿,溝壑縱橫,生物繁茂,文化獨特,這就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黃山祁門牯牛降保護區和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牯牛降總面積153平方公里,主峰海撥1728米,是安徽三大高峰之一。在這塊神奇的地方,兩大地質板塊在這裡碰撞,兩大生物群在這裡混生,兩大江河在這裡分流,兩大文化在這裡交融。

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地質板塊與揚子地質板塊的結合部,處於“江南古陸”北緣。抬升、冰融、沖刷、剝落、溶蝕---大自然漫長的地質演變,賜予了牯牛降謎一般的神奇、夢一般的畫卷。牯牛降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奇、險、幽於一身,奇鬆、怪石、飛瀑、雲海和佛光為牯牛降風光“五絕”。

清晨牯的牛降,用氣象萬千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當人們大多還在夢鄉時,第一縷陽光已經喚醒了牯牛降。群峰突雲破霧,迎接新一輪朝陽。有霧的清晨,霧氣蒸騰,橫無際涯,如千軍萬馬,呼喊衝殺,蔚為壯觀。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鬆,鋪天蓋地的牯牛鬆,蒼勁挺撥,鬱鬱蔥蔥,有的樹冠如華蓋,有的乾枝似虯龍,或似怪獸張牙舞爪,或似仙女輕舒廣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無語的牯牛鬆,期盼著人們欣賞的目光。

牯牛降以峰為體,花崗岩奇峰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石頭,或獨自成景,或與青松相伴。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二仙弈棋、王母梳妝、中華石、渡仙船---一塊塊石頭形神兼備,讓人想象無窮。牯牛降峽谷眾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內怪石遍佈,瀑布成群,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區大小瀑布達百餘處,眾多瀑布中,尤以九龍池群瀑為代表,從倪村入口,沿河而上,遠見瀑布從山間跌落,潭深水急,終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龍瀑水流湍急,落差數丈,幾經轉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龍瀑布在九龍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從兩峰之間奪路而出,浩浩蕩蕩,勢若奔馬,聲若洪鐘,噴霧飄雲,瀠回直瀉,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鍾天地之靈秀,牯牛降精華所在的觀音堂景區,群山逶迤,竹海松濤,澗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區。牯牛湖碧波瀲灩,青翠的山峰與碧綠的湖水互為映襯,山因湖而妖嬈,湖因山而嫵媚。船在湖上,人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

沿湖畔棧道進入峽谷,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飛濺的瀑布,洗盡了心中的煩憂,衝去了塵世的喧囂。

牯牛降氣候溫暖溼潤,四季景色獨具魅力,春山如夢初醒,淡妝含羞;夏山碧綠青蔥,滴翠生涼;秋山萬嶺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玉樹瓊花,分外妖嬈。二十世紀的一個春天,當代嶺南畫派巨擘楊善深,著名畫家、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會長蔡楚夫先生,相約來到牯牛降。相見恨晚的楊善深先生即興賦詩道:“何處桃源許問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門一片紅雲影,遮住中原逐鹿塵”。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3

安徽省位於我國的東南部,那裡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和若干個不同的文化區域,如徽州文化園、李鴻章故居、龍城遺址等都是一些文化景點。其中屯溪老街就是一大古代文化景點。

屯溪老街全長1.5公里,街寬7米。那兒“前店後坊”、“前店後庫”、“前店後戶”的特殊結構使老街變得熱鬧非凡,也體現出了老街的“老滋老味”。

街邊的店面裡有賣工藝品,有賣服飾,還有賣小吃……我走進一家棉鞋店,隨手拿起一雙棉鞋,這雙棉鞋柔軟舒適,光手摸上去就感覺軟綿綿的,十分暖和,一看就是純手工藝的鞋子,穿上去就更不用說了,真讓人忍不住想買一雙回家穿。

這時,街上的熱鬧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回頭一看,只見許多人都圍著一個小攤排起了長隊。是什麼這麼熱鬧呀!我走近一瞧,原來是有名的“汪一挑餛飩”。看見大家都津津有味地吃著這餛飩,我也加入了這長隊中。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終於輪到我了,我上前拿起一碗熱騰騰的餛飩吃了起來。這餛飩既鮮美又柔滑,比一般的餛飩要強好幾倍,真是餛飩中的極品呀!於是我囫圇吞棗地吃下一碗餛飩,覺得還是意猶未盡,又向老闆要了一碗,最後把自己的肚子吃得飽飽的。

後來我又買了一些玩意兒,還買了一點七零八碎兒的東西來吃。

屯溪老街真不愧是一大文化景點,它展現了古老的安徽文化的迷人風采。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龍窯寨觀光遊覽!

龍窯寨地處太平湖中心湖區,是一個融陶瓷文化、原始風貌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新景點。寨中三面環水,山青林幽,龍窯臥坡,陶具香古,門內的情侶鬆、三姊妹鬆,輕搖綠意,時刻歡迎中外賓朋光臨。

大家看,這是龍窯寨的標誌物—陶輪,左邊是陶坊,上面長如巨龍、張開巨口的就是龍窯,龍窯寨名便由此而來。在講解這些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的陶瓷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造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可是,除四大發明之外,瓷器也是我國的偉大發明,而且比國外要早一千五百多年,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瑰寶。陶器出現在距今約8020_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逐漸發現泥土與適量的水混和後,就會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隨意把它塑成各種形狀,在太陽下晒乾,泥坯變硬,可盛幹東西。當先民們把打來的野獸、山雞用泥包裹好放在火中燒烤,等燒好後再把泥敲開,發現泥經過火燒後變得堅硬,再燒到一定溫度後,不僅能盛水,而且耐火,能用以燒煮食物。這樣,人類創造的第一個新物質——陶器就誕生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人類學會製陶術標誌著人類矇昧時代的結束。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雖有塑料及金屬容器和飲具,仍無法代替陶器的位置。所以,陶器從誕生之日起,便永遠陪伴著人類。

太平湖水域內燒製陶器的歷史可上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太平湖在商周時期就有硬陶,秦漢時出現釉陶,晉宋時已有完整的陶器可考。如果你們有興致沿湖漫遊,隨手就可拾各類古陶片,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在被湖水洗出的古墓邊拾撿到完整的古陶器。

好,說到這裡,讓我們先仔細看一下作為龍窯寨標誌物的陶輪。陶輪是製陶最原始的也是最主要的工具。是人類製造的最早的簡單機械裝置,是現代車床的雛形。遠在七千年前,人類就利用慣性原理製造了陶輪。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文化,在製陶上已廣泛採用了輪制技術。今天,我們要使一個輪盤轉動已是輕而易舉的事了。但在六、七千年前或者更早的年代裡完成這一動作,那可算是一個創舉了。我這麼說,大家只知道一個抽象的概念,還是隨我到陶坊看看吧。

這就是陶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車間。裡面不大,也很簡陋,但它能把你帶回遠古時代,領略我國古人制陶的技藝和情趣。大家看這牆壁上的陶器,有罐、盆、碗、壺等,共有七、八十個,這都是來我們龍窯寨的四方遊客的作品。雖做得很簡單,但難得那份製陶的樂趣。大家再看這位製陶的師傅,他把泥放在陶輪上,用力轉動陶輪,在轉動中又利用同心圓的原理,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一邊轉動,一邊手捏、提、拉成型,成型後一邊轉動陶輪,一邊用竹刀等工具整型修坯,使內外形狀規整,以後再去燒成,這是除選淘泥、練陶泥後的第一套工序。(製陶師傅邊操作,邊作適當講解)。用這種輪製法做成的陶器,器形規整,器體厚薄均勻,器壁表裡大多遺有平行密集的輪紋,器底也往往遺留線割的偏心紋。大家看清楚了,呆一會每個人都可以試試。不論做得好壞,貴在參與。

下面請各位隨我到外面看龍窯。製造陶器最後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燒成。新石器時代初期,陶器曾有一個平地堆燒的過程,後來人們發明了窯,有蛋形窯、龍窯、饅頭窯等,聞名於世的景德鎮瓷器,就是在蛋形窯中燒成的,而龍泉青瓷就是在龍窯中燒成的。我們眼前的這座窯,就是龍窯。這座龍窯有40多米長,兩邊各有48個煙孔,(取事事發之意)是燒窯過程中調節火候用的。除窯頭窯尾兩大進出門外,靠兩邊還開有兩道小門,供裝窯出窯之用。龍窯是在饅頭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東漢晚期就出現了龍窯雛型,到了五代和北宋時期,龍窯已經有了很大發展。

很多龍窯都像這座一樣,多依山勢或土堆傾斜而築,由於窯身細長,高寬不過2米左右,而長度卻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宛如一條巨龍躺臥在山坡上,因而被叫做龍窯。龍窯大多建在南方,因為燒陶需要燃燒的火焰,而發揮長火焰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窯的長度。南方多山,在山坡上砌建長形窯,使在窯頭燒的火焰順著山勢由下向上,升至窯尾出去,這種窯的本身也起了煙囪作用,燒陶的效果很好。1961年,在太平湖北岸發現了三座明清古龍窯址,另有一座清末時期古龍窯,窯內有許多陶器,據說是因戰爭丟棄的。遺憾的是這幾座古龍窯都被湖水淹沒了。

這龍窯的上面,是太上老君廟。太上老君就是道家學說之祖老子的仙稱。大家都知道,先有道家學說後生道教,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教義精髓。老子主張“天道自然、天人合人”的哲學業思想,認為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迴圈反覆、物極必反,提倡世人應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知足常樂、與世無爭。說到這裡,大家可能要問:製陶史與道教相差幾千年,如何會尊太上老君為陶神呢?其實,陶文化歸根結底是人類在發展的歷史程序中順應了自然法則的產物,在製陶過程中,又充分了體現了老子倡導的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驗證了老子所說的世間萬物相互轉化、物極必反的道理,陶文化與道教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關於尊太上老君為陶神,還有另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太上老君造出過很多煉丹的爐子,當他雲遊到人間時,發現沒有燒製陶器的窯爐,於是他點化了窯師,便誕生了窯爐。後來,陶工們每砌建一座窯爐,每燒一窯陶器,之前都要祭拜太上老君。每年的2月15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陶工們都舉行祭神儀式,對太上老君頂禮膜拜,祈求保佑。

大家請隨我上去,到陶瓷展廳去看看。先看看展廳門前的這個木輪子。打眼一看,它像古老的水車,實則是練陶泥的木碾子。將經過選採、粉碎、淘洗、配料的陶泥堆放在這個圓型的石板上,或人或牛推著碾子轉磨,直到將陶泥轉磨得勻細、潤滑,可以放陶輪上製陶為止。

好了,我們去看陶瓷展廳。

這是一間土木結構的土房子。大家可能會說,展廳一般都是寬亮、明淨、高雅的,而這裡也未免太土氣了些。其實,我們認為,中國的陶瓷文化本源於原始和古拙中。泥土是製陶的最基本的原料,所以,我們沒有刻意打造這間展廳,原汁原味,更能貼進這些陶瓷。大家看,這牆壁上陳列著70多件古陶瓷品,其出土年代、品種、色彩、大小都不相同。我國的陶瓷分九個時期的產品,即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陶瓷、戰國秦漢陶瓷、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隋唐五代陶瓷、宋遼金西夏陶瓷、元代陶瓷和明清陶瓷。看,這是……(簡要介紹主要陶瓷的年代、出土地及陶瓷特徵)。各位,這些陶器還是歷史學家劃分人類史前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社會到了商代才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階段。在此之前,比較能說明當時社會現狀的就是陶器。在浙江餘姚縣距今7020_年的地下堆積層中出土了一隻陶型小豬,這隻小豬與現代家豬的體態十分相似,無疑是當時所飼養的真實豬的縮影。由此可見在7020_年前,我國就已開始飼養家豬了。

這是製陶工藝流程的介紹。陶瓷生產的工序是繁多的,主要包括瓷土的選採、粉碎、淘洗、配料、練泥、成形、乾燥、修坯、素燒、上釉、燒成、選瓷、包裝等十多道工序。大家再看這展廳的邊上,堆放著零零散散的製陶工具,這是木杵,是粉碎瓷土礦用的;這是獨輪車,是拉運陶泥用的……這些木船等是窯工的生活和生產用具,也堆放在這裡。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了陶坊,看了龍窯,看了陶瓷展廳,但還有一樣重要的東西沒看呢,那就是陶泥。不是什麼樣的泥土都能製陶的,不然,古代的那些陶器在外觀上、斷面上和器形上就不會那麼光滑、勻稱和規整。那麼,什麼樣的泥土才能製陶泥,大家還是隨我到上面去看一下。

我們腳下的這條羊腸小路,就是這裡的窯工用獨輪車拉運陶泥的通道。箇中辛勞,可想而知。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選用的陶土,就是現在稱之為含有高嶺石、雲母、長石和其他粘土礦物的粘土。高嶺石是製造白陶的泥土,出產於景德鎮東西45公里的高嶺村。它的使用不僅對由陶過渡到瓷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且對後世我國瓷器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位,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龍窯寨的陶土產地。這裡土質紅軟,樹葉搖翠,空氣清新、寧靜幽美。這兒的陶土雖不是道地的高嶺土,但土質同樣優良。不要以為這是粗糙的砂粒土,這種砂粒經水一泡,便會變得十分粘軟。粘性大,氧化鐵含量很低。氧化鐵含量低,陶器的胎骨顏色就趨向潔白,可以用更高的溫度燒成。我國原始社會的陶器含鐵量有時竟高達百分之九,而到了周代已降低到了百分之二。選擇陶土不僅要除去泥土中的砂粒和草根等雜質,而且要降低它的含鐵量。這在製陶技術上是第一個重大突破。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遊覽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我們對古老龍窯、對中國傳統的製陶工藝、對太平湖流域的陶文化和風俗,都已經有了大致的瞭解。

我們已在遠古的陶瓷文化中暢遊了一番。很高興能有機會給大家服務,但願龍窯寨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謝謝大家!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5

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地質板塊與揚子地質板塊的結合部,處於“江南古陸”北緣。抬升、冰融、沖刷、剝落、溶蝕---大自然漫長的地質演變,賜予了牯牛降謎一般的神奇、夢一般的畫卷。牯牛降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奇、險、幽於一身,奇鬆、怪石、飛瀑、雲海和佛光為牯牛降風光“五絕”。

清晨牯的牛降,用氣象萬千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當人們大多還在夢鄉時,第一縷陽光已經喚醒了牯牛降。群峰突雲破霧,迎接新一輪朝陽。有霧的清晨,霧氣蒸騰,橫無際涯,如千軍萬馬,呼喊衝殺,蔚為壯觀。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鬆,鋪天蓋地的牯牛鬆,蒼勁挺撥,鬱鬱蔥蔥,有的樹冠如華蓋,有的乾枝似虯龍,或似怪獸張牙舞爪,或似仙女輕舒廣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無語的牯牛鬆,期盼著人們欣賞的目光。

牯牛降以峰為體,花崗岩奇峰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石頭,或獨自成景,或與青松相伴。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二仙弈棋、王母梳妝、中華石、渡仙船---一塊塊石頭形神兼備,讓人想象無窮。牯牛降峽谷眾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內怪石遍佈,瀑布成群,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區大小瀑布達百餘處,眾多瀑布中,尤以九龍池群瀑為代表,從倪村入口,沿河而上,遠見瀑布從山間跌落,潭深水急,終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龍瀑水流湍急,落差數丈,幾經轉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龍瀑布在九龍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從兩峰之間奪路而出,浩浩蕩蕩,勢若奔馬,聲若洪鐘,噴霧飄雲,瀠回直瀉,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鍾天地之靈秀,牯牛降精華所在的觀音堂景區,群山逶迤,竹海松濤,澗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區。牯牛湖碧波瀲灩,青翠的山峰與碧綠的湖水互為映襯,山因湖而妖嬈,湖因山而嫵媚。船在湖上,人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

沿湖畔棧道進入峽谷,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飛濺的瀑布,洗盡了心中的煩憂,衝去了塵世的喧囂。

牯牛降氣候溫暖溼潤,四季景色獨具魅力,春山如夢初醒,淡妝含羞;夏山碧綠青蔥,滴翠生涼;秋山萬嶺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玉樹瓊花,分外妖嬈。二十世紀的一個春天,當代嶺南畫派巨擘楊善深,著名畫家、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會長蔡楚夫先生,相約來到牯牛降。相見恨晚的楊善深先生即興賦詩道:“何處桃源許問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門一片紅雲影,遮住中原逐鹿塵”。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6

嚴子陵釣臺,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風景點。在富春江鎮西2500米富春山。因東漢嚴子陵隱居於此得名。嚴子陵,名光,會稽餘姚人,東漢初年隱士。少時曾與劉秀同遊學。劉秀即位後,但不願出仕,遂更名隱居,“披羊裘釣澤中”。劉秀再三盛禮相邀,授諫議大夫,仍“不屈,乃耕於富春山”。老死於家,年八十。嚴子陵釣臺由東臺、西臺、嚴先生祠、石坊、碑園、釣魚島、謝翱墓組成。

清文學家嚴懋功言:“自古名勝以釣臺命名繁多:陝西寶雞縣渭河南岸之周呂尚釣臺;山東濮州之莊周釣臺;江

蘇淮安漢韓信釣臺;福建閩縣之東越王王餘善釣臺;

湖北武昌縣江濱之吳孫權釣臺……呂尚、韓信、任昉三釣臺較為著稱,然均不及桐廬富春山嚴子陵釣臺。”嚴子陵釣臺在全國10多處“釣臺”古蹟中名列第一位,聞名於世。乘船經過富春江上風光最美麗的一段--七裡瀧,可見富春山麓,沿江高閣連亙、粉牆黛瓦、飛簷翅角,一片古樸的建築,這就是嚴子陵釣臺。於桐廬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宮春山上。相傳是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隱居垂釣之地,故亦稱嚴陵山。史載,嚴子陵,浙江會稽餘姚人。

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劉即帝位,徵召其為諫議大臣,拒之,歸隱富春江釁,耕釣以終。相傳劉秀稱帝后,曾3次遣使才訪得嚴子陵入京,與之暢敘友情井同榻而臥。睡間,嚴以足壓在劉秀腹上,劉亦不以為然。次日太史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劉秀笑道:朕與故人嚴子陵共臥耳。自漢以來,嚴甘願貧苦,淡泊名利的品質一直為後世所景仰,全國稱其釣臺處有10餘處,以此最為著名。釣臺分為東西兩處,均為高約70米半山上的磐石,相距80餘米,在登山石徑岔道上有"雙清亭",民國年間所建,亭聯為:"登釣臺南望,神怡心曠;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東臺為嚴垂釣處,有巨石如筍,傳為嚴以此支撐垂竿,石亭為乾隆年建,甚古樸。側有平臺如礬,在此遠眺,青山擁春江,儼如畫卷。

1961年冬,郭沫若曾遊此地,作詩提出"嶺上投竿殊費解"的疑問,並發表"由來勝蹟流傳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的中肯見解。西臺亦稱謝翱臺,南宋遺民謝翱於元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在此面北痛哭,奠祭愛國英雄文天祥。繼之泛舟江上,以竹如意擊石,唱《楚辭》為文招魂,並撰《西臺慟哭記》以述其事。謝死後,葬於釣臺之南。後人對謝義舉相當敬佩,因稱"東西釣臺,名垂千古"。釣臺碼頭上有石坊,正額:"嚴子陵釣臺";背額:"山高水長",為趙樸初、沙孟海所書。西側沿江新建嚴先生祠堂,祠內東壁立有宋范仲淹所撰《嚴先生祠堂記》石碑,文中"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名句流傳至今。東西"富春江詩文碑林"長廊,薈萃歷朝詩文,雲集全國書家揮毫立碑,蔚然而成大觀;並有李白、白居易、陸游、范仲淹等古代文豪石像20餘座錯落存於山麓密林之間。

由釣臺上溯25公里許,至梅城,江水平闊、奇峰對峙,絕多險灘,為著名的七裡瀧,亦稱七裡瀨。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即詠此。

嚴子陵釣臺是東漢古蹟之一。因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之召,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來此地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7

天柱山坐落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內,屬於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文明森林公園。三百三十三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既有雄、奇、靈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可謂:“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我們四點起床,經過七個半小時才到安徽,途經好幾個服務區和收費站,還上了兩次高速公路。小憩一會兒後,我們三人恢復了體力。第一站,我們打算去“天柱大峽谷”。聽導遊介紹,天柱大峽谷有許多瀑布:彩虹瀑、游龍瀑、通天瀑,瀑布成群。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趕快出發。

在“天柱大峽谷”,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瀑布,禁不住下水洗洗腳、玩玩水,一路玩到了游龍瀑。和我們一行的小胖墩居然掉下了水,全身溼透,我們哈哈大笑,緊接著王周杰跳下水,於是,大家紛紛跳下。我大聲說:“看我游龍戲水!”我活像一條嬌龍,一頭扎進水中,在水中自由嬉戲,大家都樂了。

我們一路走著,沿途溪流淙淙,潭水盈盈,伴有翠竹幽徑、楓林桃園、山野人家,風景如畫。盪舟桃源湖,令人心曠神怡;峽谷探險漂流,讓我們蕩氣迴腸。大佛聽濤、猿人戲水、雄獅回首等奇形怪石,栩栩如生。

就這樣,令人心情暢快而又開心的一天過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又喜出望外地開車出發,前往天柱山主峰。天柱山有峰四十五、嶺十七、崗十七、崖十八、巖十四、關七、洞二十二、河十三、泉十七、井十六以及佛教禪教宗三祖寺、摩崖石刻群牛古洞等等,還是很久以前漢武帝立南嶽時留下的!(現在是衡山,天柱山是古南嶽)

天柱山主峰天柱景區有:晶瑩透亮六月雪,惟妙惟肖大象石,天外飛仙飛來峰,耐人尋味男子背姑,鬼斧神工皖公石像,幽深莫測神祕谷,天柱鬆,渡仙橋,王母洗浴池峰,天柱主峰(海拔一千四百八十米),漢武帝拜岳臺,御史夜宿仙八洞,驚險絕倫青龍仙境,中國三大高山平湖——煉丹湖……

我們打算上山坐覽車,下山步行。第一次坐覽車,沒啥經驗。還沒坐,屁股先撞到了,不過坐在覽車上感覺真不錯、迎面陣陣微風猶如夏姑娘的手,拂過群山。古鬆的樹枝被風吹得上下襬動,好像在向我打招呼。由於,上山不能全坐覽車,要小走一段路。而這一段路便是天柱山大有名氣的“百步雲梯”。這一串石梯共有一百步,調皮的我們都用上了“狗爬式”。因為天柱山主峰太高太陡,遊客不準上去,我們只好在對面觀看。飛來峰十分險峻,上面還有一塊兩米高的飛來石,據說是人放上去的。我們在對面的山峰上休息、拍照……

之後,我們又去了“頂天立地石”,我們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還上了“雲湧青龍背”。在一條只能一個人通過的長石上走很可怕,腳下是萬丈深淵。但我心裡想著“頂天立地”四個字,鼓起勇氣,第一個走過去,碰到了龍頭,摸了發財石,還拍了一張快照。

傍晚,我們下山,繼續前往中國第一個煉丹師住過的地方——煉丹湖……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8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們蓮花佛國——九華山旅遊!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九華山的概況我們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我們安徽省“兩山一湖”黃金旅遊區的主要景區。這裡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臺山,浙江的普陀山並稱為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們的九華山呢其實原來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九子山,因為九華山山峰秀麗,高出雲層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過此地,先後寫下“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華山之名因此而得並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華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華山發展,佛教更加興盛。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最後選在了我們的九華山修行。夜間露宿在山上的山洞裡。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餓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黃精。最後在他99歲的時候圓寂。佛教界認為他生前苦行,圓寂後與佛經裡所記載的地藏菩薩相合,尊為地藏菩薩應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時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稱為金地藏。九華山也就自此被闢為地藏菩薩的道場。唐代後,九華山佛教宣告漸著,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經有150多座了。祗圓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四大叢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開放以後,古老的佛山舊貌重輝。現有寺院90多座,僧侶600多人。是一個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聖地。

下面我們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門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築。橫額上鐫刻著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聖境“四個大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獅。門坊端莊典雅。過了門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是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在這裡呢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我們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祗園寺的大殿。祗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裡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叢林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和藏經樓等十餘座單體建築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式建築。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啊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呢是為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著開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寶殿琉璃碧瓦,飛簷翹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廟的前院牆上有一條石刻”泰山石敢當“5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看這是做什麼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來那我就公佈謎底啦,這個呢是我們祗園寺獨有的,是用來辟邪鎮妖的,大家記住了嗎?好,現在我們遊覽下一個景點。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9

大家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旅遊!

安徽位於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要衝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在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深厚的歷史積澱,孕育了深厚璀璨的文化底蘊。安徽是中國道家文化、北宋理學等重要文化的發源之地。明清處於鼎盛時期的徽文化與敦煌文化、藏文化並稱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徽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建安文學、桐城文派等燦若星河,熠熠生輝。

享譽世界的中國京劇起源於安徽徽劇。安徽的黃梅戲,不僅唱響中國,也深受世界人民喜愛。中國歷史上的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莊子,東漢的神醫華佗,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洋務運動領袖李鴻章,包括近代新文化的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等,都出自安徽。

瑰麗的自然景觀,濃縮了中國山水的精華。黃山以雄偉瑰麗、險幻清幽而著稱於世,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項桂冠於一身。皖南古村落西遞、巨集村於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蓮花佛國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佛教信徒心中的聖地。禪宗勝地天柱山,以雄奇靈秀著稱。盛名道教之地齊雲山,秀甲江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在安徽穿境400公里,稱之為800裡皖江,也是中國資源富集、經濟發達的重要區域。穿境安徽中部的淮河,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徽文化交匯之地。

獨特的區位優勢,實現了國家戰略規劃的全覆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皖北地區、大別山片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均被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安徽的礦產儲量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淮南、淮北已建成億噸級煤炭基地,銅陵有色銅加工產量居中國第一,海螺水泥產量居亞洲第一;安徽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糧食淨調出省之一,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創歷史新高。

安徽是首批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份之一,科教資源豐富,人才薈萃,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明顯的科教優勢;安徽的製造業比較發達,具有鮮明的產業優勢,優質材料、汽車、家電、裝備製造、化工等產業都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奇瑞、江汽、科大訊飛等企業已成行業排頭兵,電子資訊、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安徽正在成為國際戰略投資者開展跨國合作的首選之地。

20xx年,6900萬安徽人民穩中求進,開拓創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17212.1億元,增長12.1%;財政收入3026億元,增長14.9%。安徽正處於大有可為的黃金髮展期。

潮湧江淮、千帆競發,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當前,全省上下正致力於打造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開放的安徽,廣迎四海來賓;發展的安徽,蘊含無限商機;美好的安徽,充滿生機活力。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合肥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歡迎大家來到位於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鴻章故居——李府,參觀遊覽。李府,建於19世紀末。由於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覆蓋了繁華的淮河路半邊,從而被老合肥們稱為“李府半條街”。可惜現在儲存下來的李鴻章故居僅僅只有當年的十二分之一了。

進入故居,穿過門廳,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便是前廳,廳內陳列了與李鴻章有關的各種圖片、資料和實物;那麼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近這位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李鴻章,字子黼,號少荃。安徽合肥人,24歲考取進士,歷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洋通商使;他編練淮軍,倡導洋務運動,建立了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師,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軍事和民用工業。

但是李鴻章也代表清庭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其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得我們泱泱中華正式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李鴻章也在這樣的憂憤交加中病逝於北京賢良寺……在其臨終之際曾著有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去世後,榮葬故里,清庭賜諡號“文忠”。在其逝後,著名維新派人物梁啟超曾說到:“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而李鴻章在其自傳中是這樣自我評價的:“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中日甲午風雲卻讓其一生事業掃地無餘……他形象的將自己比作晚清這座大破屋子的裱糊匠,只能將其外表裝飾的光鮮一些,但是這座破屋又怎麼能經得起暴風驟雨的侵襲呢?

簡單的瞭解了李鴻章的生平,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到中廳“福壽堂”去看看。這座“福壽堂”是現存江淮地區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廳堂。其堂高9米,每扇槅門上的圓形“壽”字,皆由五個蝙蝠圖案拼出,寓意“福壽雙全”。中間掛的是《松鶴延年圖》,寓意“延年益壽”。在福壽堂的後面還有走馬樓,因為此樓是李府女眷居用的,故又稱“小姐樓”。

在參觀完了李鴻章故居後,請大家乘車,我們再一同前往李鴻章享堂去看一看。現在我們便已經來到了李鴻章享堂。大家請看這座牌坊,上面刻有的“鈞衡篤祜”四個大字,這是李鴻章70壽辰時,光緒皇帝御筆所賜。享堂內還有一件見證著我們民族屈辱的血衣,這件血衣便是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赴日談判遇刺時身穿的黃馬褂…………悲哉!痛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11

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建立的。公元920xx年,汪華的後裔汪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裡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認為在這裡居住可以發子發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復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隨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為越國公,死後諡“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一說按盛唐時的模式、風範、標準建立)。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合的產物,深深地烙上了歷史文化的印製。

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名聞遐邇的檀幹園。相傳,清初唐模許氏有一位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36爿當鋪,時稱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遊覽,苦於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於是這位孝子不惜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緻,修築亭臺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娛樂,並報答鄉鄰相助之恩。田園內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緩緩繞流,取《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之意而名曰“檀幹園”。現修葺一新的園林,由94歲高齡的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顧廷龍老先生於1997年4月題寫了“檀幹園”三字,古樸蒼勁,題字數月,顧老先生即飄然仙逝,令人扼腕長嘆。

園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稱。以“玉帶橋”分外湖、內湖,形成“外西湖”、“內西湖”格局。過橋便是園內的中心“小瀛洲”(鏡亭),3塘相連,寬亙10畝,灌田60畝,把“36典”也巧妙地隱喻進去了。

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水,結構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臺。亭柱有楹聯曰:“春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全聯格律謹嚴,意境高遠,恰如其份地寫出了“小西湖”的四時美景、山形地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18塊。當中6石較短,刻朱熹、蘇軾、倪雲路、趙孟頫、文徵明、查士標6人的行草。旁12石較長,刻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允明、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書和陸嶽的篆刻等,石質細膩,石刻精美,鐵畫銀鉤,龍蛇隱壁,氣勢恢巨集。一室之內竟珍藏曆代書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簡直像一個書法珍品的博物館,可見徽商經濟的繁榮和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據悉十年動亂時期,此亭發作了牛欄,才使這些無價之寶倖免於難。

檀幹園邊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樹。樹端下部中空,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在張口凝目,電視劇《天仙配》中為七仙女和董永開口做媒的槐蔭樹就是在此拍攝的。離樹不遠有一座“沙堤亭”,建於清康熙年間。此亭形式獨特,亭分上下兩層,上層中空,四邊有虛閣,八個角的飛簷上各懸鐵馬飛鈴,微風吹動,叮噹作響。從不同角度看,每個平面均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為紀念清康熙欽點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麗典雅,雕刻精美,被譽為唐模的門戶和象徵。

高陽橋連同建於其上的廊房現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橋上,衝一盅黃山毛峰,邊細細品茗,邊瀏覽水街的景色,邊欣賞旅遊部門組織的歌舞或戲曲演唱,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水街兩岸分佈著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夾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雜貨店、百貨店、油坊一應俱全,杏旗飄揚,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色彩。沿街築有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河設有“美人靠”,供人來往歇息聊天。映入眼簾的還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聲聲入耳的搗衣槌聲和她們相互用當地方言交談的喁喁細語。“千門萬戶搗衣聲”的意境,於今已十分難尋,聞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頓惑古韻悠悠,鄉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我是屯溪老街的導遊___,希望我們一路合作愉快!

請允許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屯溪老街:屯溪老街坐落在黃山市中心地段,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北依四季蔥蘢的華山,南伴終年如藍的新安綠水。老街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全長832米,寬5~8米,是目前中國儲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細心地朋友一定發現了,這裡全是馬頭牆、小青瓦、白粉牆;磚木結構的鋪面,精巧玲瓏的樓閣、鏤刻精美的花紋圖案,加上小門、大堂、天井、屋與屋之間的深窄小巷,錯落別緻,熱鬧繁華,顯示了徽派建築格局的古樸典雅,真是別有情趣啊。當我們踏著青石路漫步屯溪老街,是不是彷彿突然間置身於明清徽州呢?古意盎然的茶樓酒肆、店鋪字號、書場墨莊迎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大家一定有種感覺:屯溪老街猶如一幅精巧典雅、古樸徽韻的“清明上河圖”。 老街的當鋪也是一絕。如 “同德仁”,是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開設的藥店,至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開闢了古董一條街、文房四寶一條街。

這家名為“萬粹樓”的博物館,位於黃山腳下的屯溪老街,面積20_多平方米,糅合了徽派民居、園林、府第、商鋪的風格。館內陳列著主人收藏的大批文物,以及500多件當代名人字畫、900方珍貴硯臺。其中一方號稱“歙硯之最”的硯臺,重達25000多斤;而一般的硯石最重只不過六七百斤,這塊硯石出自婺源的龍尾山。萬粹樓是國內少有的古建築形式的私人博物館。

現在大家可以自由購物了,我們一個小時候見,祝大家逛的愉快!”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

很榮幸能成為諸位此次牯牛降之行的導遊,我衷心的祝願大家能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接下來,請各位聽我介紹一下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坐落於安徽省境內,地跨石臺、祁門兩縣,是一片風景怡人的寶地。從石臺縣進入牯牛降,我們就感受到了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樹和濃綠的茶樹,二者高低錯落,相映成趣。

走過此處平坦的石路,就到了四疊瀑。一股急流從天而降,在懸岸上折為四段,然後注入深潭。一株不屈的樹木劈開岩石,在峭壁中生長,體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各位遊客請注意,前方是一段天梯,它帶我們躍過深澗,到達另一座山頭,在這天梯上,我們可以看到碧綠的溪水中樹影搖曳,怪石嶙峋,水流拍打岩石,飛濺起一顆顆水珠。

朋友們請大家放慢腳步,前方就是密林一片了,想知道牯牛降的由來嗎,向右邊看,那邊有一塊巨石,相傳為老君栓柱青牛之所,千百年來,這個神話傳說在此廣為流傳,被當地人記在心中。

走過栓牛石,我們走在山腰的石路中,兩邊高大的古樹遮陰,溪水伴在腳下,蟬鳴鳥語花香,薄霧清風陣雨,是不是似神仙的意境呢。

我們可以沿著山路盤山而下,也可以坐滑道直衝山底,我們的旅程就在歡快的節奏下結束了,我再次祝各位能在次放鬆心情,留下美好的記憶。

祝朋友們,旅遊快樂。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導遊員王兵,這位是我們的司機李師傅。首先,我代表安徽旅行社,司機師傅以及我本人向大家表示歡迎,歡迎大家來到合肥。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大家這次文化之旅——安徽名人館站的導遊,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會帶領大家瞭解、認識一些安徽歷史名人。在遊覽過程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向我提出來,我會盡我所能為大家解答,希望大家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安徽名人館位於大蜀山北麓,有23個場景佈置和2個群體蠟像廳,採取了聲、光、電、多媒體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向大家展示了形象逼真的50多位安徽歷史名人。我們今天遊覽的順序是先看一樓二樓的場景佈置,再看群體蠟像廳。

好了,我們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準備下車,來,大家慢點,注意安全。

進了名人館,我們看到的第一位名人是大禹,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聽過,那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哪裡嗎?在安徽的塗山,大禹在塗山會盟,娶塗山女為妻,生下了兒子啟,這邊這位就是啟,他是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王朝的締造者,他建立了夏朝。

請大家跟我來,這邊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管仲和輔周滅商的姜子牙。與其相臨的這位仙風道骨者就是莊子。他是蒙城縣人,是道家鼻祖之一,(那大家知道道家的另一位鼻祖是誰嗎?對了,就是老子。老子和莊子合稱為“老莊”。那麼看完了莊子不能不看老子了,)老子的展位是全館最精美的。大家請看這副畫面,只見一縷紫氣嫋嫋升起,一位老人騎著青牛緩緩而來,後面還跟著一個小書童,這時隨著呼嘯而來的風聲,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而我們這位老人已經到了秦國的邊境,大家有沒有看到函谷關?只見這位老者沉靜執著,朝函谷關邁進,看完以後,大家也應該記住這位老者了吧?他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接下來是鴻門宴的場景,請大家先安靜,聽一下琵琶曲,怎麼樣?有沒有扣人心絃驚心動魄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十面埋伏。鴻門宴故事中有兩位重要人物都是安徽人。一位就是亞夫范增,另一位是謀士張良。好,請大家繼續往前走。這位便是豆腐鼻祖——淮南王劉安,其實他發明豆腐也純屬無意而得。本來他是為求長生不老,在淮南的八公山與八位高人一起煉丹,用大豆磨成漿,配以石膏,結果丹沒煉成卻意外發明瞭豆腐。接下來這位便是一代神醫華佗。他是亳州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他還曾經用麻沸散,他還曾經用麻沸散進行剖腑手術,是世界醫學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最早記載。因此他享有外科鼻祖的美譽。另外,他還模仿虎、鹿、熊、猿、鳥設計出健身體*五禽戲。來,大家請看這組浮雕,這就是五禽戲的動作。這邊是一個場面恢弘的戰爭佈景,展現的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那站在船頭的就是曹*,他字孟德,小名阿滿,亳州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傑出的文學家,開建安文學之風,其《觀滄海》、《短歌行》等作品歷來為後人傳誦。站在赤壁岸上的便是周瑜,字公瑾,舒城人,年輕俊郎,戰功卓著,人稱周郎。

下面請大家跟我上二樓,這些平臺上的是一組宋代時期的安徽名人。有著名理學家—朱熹;還有人稱包青天的包拯;再往前走,這位便是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他是歙縣人,他的對面是明代數學家程大位和新安畫派的創始人漸江。他們都是休寧人。現在大家看到了一座金碧輝煌的金鑾殿。正中這位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是安徽鳳陽人。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大殿裡有這些龍,這裡一共有99條,而朱元璋在南京的宮殿上確有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飛龍9999條,再加上朱元璋這個真龍天子,共記一萬條。這一萬的萬既頌揚萬歲,又暗喻朱明王朝萬世江山。出了金鑾殿接下來大家看到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和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以及紅頂商人胡雪巖。下面我們去群體蠟像展廳,那裡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甲午海戰的抗日英雄丁汝昌以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王茂蔭,還有桐城派人物。來,大家看這處充滿海島風情的展位,那位站立椰樹邊的就是肥西人劉銘傳。1885年中國臺灣設省,他被任命為中國臺灣第一任巡撫。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安徽名人館展出的最後一位歷史人物,他就是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程長庚,200多年前,他率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進京演出,之後徽劇又不斷融合了漢調、崑腔等戲種的唱腔,逐漸演變成中國的國粹——京劇。而程長庚也被稱為京劇鼻祖。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幕場景是京劇《武家坡》中的一段。

好了,今天的遊覽到這就結束了,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大家對安徽的歷史名人有了一定的瞭解。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如果在工作中有什麼不足之處請大家指出來,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改進。最後,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安徽的最新導遊詞 篇15

手牽著手,緩緩地向山上移動。路邊草葉上的露水將褲腳和鞋子打溼了。清晨的空氣清新涼爽。這裡沒有城裡的鳴叫的汽笛;沒有嘲雜的人群;沒有渾濁的空氣;沒有高聳的磚瓦房。這裡有的只是鳥兒的脆鳴,清爽的空氣,舒心的清風和無際無涯的綠……

我們這支小隊伍稀疏的分佈在羊腸小道上,終於,在半坡上有一段水泥臺階路。我埋頭細數臺階,路上不時有從山上取水的大人挑著裝滿山泉水的瓶子向坡下走去,瓶子的周圍還冒著淡淡的水霧,爬到觀風亭,共有二百八十八級臺階。觀風亭裡有人在小憩,有人在亭外草坪上練太極,有人在練嗓,有人在……我放眼四望,腳下一片綠,那座熟悉的城已經變得不再熟悉了,看不清地點,薄薄的霧像天宮的舞娘,在那座城的上空舞動著衣袖裙襬。沿著小道走,沒走幾步便見到一面潔白的瓷瓦牆,牆上有三幅圖,我最喜歡的就是荷花圖了,它顯得非常的清麗脫俗。

它的右側有一塊石碑,石碑上注有簡介。原來這裡便是有名的"天柱第一泉",怪不得在瓷壁上有好幾個水龍頭呢!水龍頭裡流出清泉,手一捧,清涼的感覺沁入了心間,清泉帶著許些岩石和青草的清香,喝一口,那種透心涼的感覺真的舒服極了.第一泉位於兩峰的夾谷之間,兩峰雜草甚多,多得叫不名兒了,它們綠得剎是可愛.順著小道橫穿山坡,草逐漸變少,而坡上卻未褪去那一層綠.因為西瓜代替了它,大大小小的瓜在葉子下探出一個個腦袋,像天真的孩童在玩捉迷藏;像不經世事的小姑娘睜眼望著外面的世界;像一個飽經人事的老者在呼吸清新的空氣,張望著寧靜的山河……翻了一座山,眼前又是一片綠,黃綠的嫩草佈滿了整個坡,密密麻麻的墨綠,給人一種密不透風的感覺,走近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原來以為只有人表裡不一,沒想到著松樹也表裡不一.外面看起來密不透風,其實裡面空蕩蕩的.枝幹非常少,只有樹尖的幾米處有幾根枝椏而已,其下側是筆直的主幹,健壯挺拔。

風吹過,發出沙沙的巨響,似在向風咆哮抗議。四季花不同。原以為相同的樹其樣式必也相同,今天才知道這個想法錯了。停下步伐,不覺愣住了,眼前的松樹雖然與剛才的高度顏色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枝椏卻非常地密集,與剛才的鬆成了明顯的對比,著到讓我們吃驚不小。望著眼前的綠,感慨萬千。人也應該是如此吧,只有進入了他的世界才會理解他的為人,不是嗎?

望著手裡牽著的這位朋友,啊人也是如此,怪不得古人說人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有著本質的牽連。謝謝你,讓我進 你的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