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中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高中生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2.74W

高中讀後感 篇1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後,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為之奮鬥,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為了夢想而奮鬥,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為一個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為了夢想而奮鬥,最後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後來憑藉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沒命運擊垮,後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為一個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著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痠背痛,腳底發麻,手腕痠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彷彿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援著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為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為之奮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讀後感(精選15篇)

高中讀後感 篇2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裡學習,你將會怎麼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群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裡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著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鬥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為家裡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菸老師”一起去旅遊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聖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衝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凶,到最後,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為值得嗎?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高中讀後感 篇3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們在裡面不僅能看到作者曹雪芹的審美理想形成和破滅過程,更能在字裡行間體會到幾千年來積澱在古人心中的審美意識。今後我們就以“讀紅樓夢賞古典美”為一個子專題,詳細地品評蘊含在書中的審美智慧。今天我們就開始第一品,從第四十一回的櫳翠庵說起……

話說當時賈母帶了劉姥姥來至櫳翠庵,妙玉接了進去併為賈母斟了老君眉,賈母遞與劉姥姥品嚐,劉姥姥的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惹的眾人鬨笑。其後妙玉在和寶玉、黛玉、寶釵一起喝茶的時候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其言:“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可見妙玉確實懂得品茶之道。從美學角度而言,“解渴”源於我們的生理需要,此時對外界的判斷還建立在實用功利之上,而審美是遠離這些利害計較的;後面的“飲牛飲騾”更是這種束縛的極限描述,完全被肉身功利所侷限,根本無“美”可言了。

只有擺脫外在功利束縛,迴歸初心,在祥和的心境中安寧地去把自我身心融入一杯暖茶,細細的回味那淡淡的清香,恰似回望人的生命,絢爛光華總是短暫的,只有內心溫暖的安寧祥和才是永恆,這即是超越的美學。茶中上品總會讓我們在靈魂深處獲得許多精神慰藉,因而品茶也就成了歷來文人的一件生活雅事。

高中讀後感 篇4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鍾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鍾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於九十多歲後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援,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但字裡行間及一生事蹟卻透露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大起大落,會歷經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度生活著。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代社會,我們人人是幸福的,沒有飢餓,沒有戰亂,是和平發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麼不知足的,又怎麼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著自己曾經許下的願,為社會貢獻一些心力,去落後地區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將那些心願拋諸腦後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著他去去落後地區,體驗當地的生活,讓他明白他是幸福快樂的。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後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高中讀後感 篇5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高中讀後感 篇6

近來,在工作之餘,閱讀了有中國精細化管理第一人之稱的汪中求老師所著述的《零缺陷工作》,書中通俗的文字和詳實的案例,讓我在接受零缺陷管理思想的同時,也對領缺陷工作的管理理念有所感悟。

閱讀全書我們不難發現零缺陷管理理念有一個核心,那就是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零缺陷管理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確,每個人都堅持第一次做對,不讓缺陷發生或流至下道工序或其他崗位,那麼工作中就可以減少很多處理缺陷和失誤造成的成本,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也會顯著增長。

第一次把就把工作做對,包含了三個層次:正確的事、正確的做事和第一次就做正確。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形象一點的說,日常管理工作就像開車,首先控制系統必須是好的,要確保開車過程順暢,還必須有良好的交通規則的支援,也就是保證體系必不可少。控制系統做得再好、日常規程制度手冊編得再精美,但如果沒有人執行,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

審視我們的日常管理工作,我們的領導到處不停地巡邏,發現“火災”,然後及時撲滅。爭論、罰款、加班以及現場中一群群的救火隊在馬不停蹄地跑來跑去,似乎這一切都已習以為常。如果我們仔細統計分析,將會發現其中大部分問題是驚人地相似,卻日復一日地重複發生著,每發生一次就會重新再解決一次。假如我們在工作中能夠時刻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就不會出現“後患無窮”,也就不會浪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彌補和補救。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這是企業追求的一種管理境界,也是企業員工必要的工作標準。作為一名企業員工,怎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呢?書中總結為十二個字:態度、努力、敬業、認真、細緻、專注。

在工作中,要實現個人業績的提升,態度永遠都是第一位的。零缺陷的工作標準意味著任何時候都要滿足工作過程的全部要求和標準,這既是個人內心的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個人在工作中不向低標準妥協的體現。心態決定成就,當一個人擁有了積極的心態,他就能在工作中體會到樂趣,進而積極地應對工作中發生的大小事情,做到零缺陷。

成功與努力是分不開的,在每天紛繁的工作中要做到零缺陷自然也不能缺少個人的努力。眾覽古今,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天才巨擘,他們所取得的非凡的成就與個人努力密不可分。我們每天都在盡責完成自己的工作,但這最多隻能算做好本職工作,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就可能成為優秀的人。雖然只是多了一點點的努力,但是這“一點點”,卻能決定你成功或平凡。

敬業是個體以明確的目標選擇、樸素的價值觀、忘我投入的志趣、認真負責的態度,從事自己的主導活動時表現出的個人品質。可以說,一個能做到零缺陷要求的員工,必須首先是一個敬業的員工,因為敬業是最完美的工作態度,只有敬業的人,才能夠在每天單調、重複的工作中找到樂趣,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並做到任何工作都符合要求和標準。

每個人都渴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但是光有“渴望”這個動力源還不夠,還要努力去行動。同樣,要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光有態度和敬業精神也不行,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到認真、細緻和專注。 零缺陷工作標準要求每位員工具備認真工作、細緻待物、專注目標的優良素質。設想一下,一個連辦公桌物品擺放凌亂、對待工作“差不多就行”、對待上級分配工作總是挑三揀四的人如何能夠達到零缺陷要求。所以,要想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需要每位員工能夠把態度、努力、敬業、認真、細緻、專注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做對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這是一條簡單的道理。重複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浪費,就是低效,就是阻礙團隊績效與公司正常發展。大到公司戰略選擇,小到櫃檯日常工作,都必須強調“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理念與要求。零缺陷管理的思想體系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坐而論道,道而行之”。也就是說,理論來源於實踐,同時要指導實踐。只有付諸於實踐,才可能取得理論與實踐的高度一致。

高中讀後感 篇7

在陽光的照耀下,我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裡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想到自己與高爾基生活得巨大懸殊。

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中。

在這裡,他認識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樸實的朋友“小茨岡”;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和爭吵,從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就從這一點上看來我們就與阿廖沙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了許多,但是我們還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更多想要的東西。是啊,我們經常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用顧著讓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從不用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望,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便足夠了。

從現在考試,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隻想著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像一下作者是怎麼樣堅持的。這樣,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是的,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然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麼你的光明一定會到來,因為你懂得珍惜。

高中讀後感 篇8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童年》這本發人深省的書。本書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

四歲時,阿廖沙就失去了父親那他失去了享受父愛的權利了嗎?也失去了。我敢這麼肯定的回答,是因為在本書中,他的繼父,他的親人們……都給不了她那種父愛。而他的母親,卻又長期四處漂泊、遠走他鄉,讓他只能與外祖母相依為命,那他的外祖父呢?他的外祖父因為缺錢而變得十分專橫、殘暴,“打”、“毒打”成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罵”、“大罵”成了他思考難題的替代品。

這本書吸引我的,就是他所經歷的一樁樁事:認識聰明能幹的小茨岡、目睹小茨剛的死、認識落魄的“好事情”……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處理問題的方式、對待人們的態度……鑄造了阿廖沙的童年環境。作者對每個人的描述,都恰到好處,讓人對其非常瞭解,彷彿他就是你身邊的一個人。我最喜歡的還是外祖母。她善良、溫和、堅強,竭盡全力地呵護阿廖沙,教會他做人的道理,守護他幼小的心靈,為他開闢追夢的道路。她用她的童話故事來安慰他的精神世界。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必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是的!上帝給了阿廖沙悲慘的童年,卻增強了他對事情的處理能力,對困難、挫折的承受能力。還賜予了他一位“天使”――外祖母。阿廖沙所經歷的一切,是為他的未來做墊腳石,當然,這也要歸功於外祖母,否則,他可能會變壞,學外祖父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很多人說:“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比起來,真是太悲慘了。”的確,是很悲慘,可他的童年不也給他穿了層“保護衣嗎”?使他不成為我們這樣的“瓷娃娃”,一碰就碎。有一個詞語是“先苦後甜”。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我也不能讓爸爸媽媽把我變成一碰就碎的“瓷娃娃”。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童年很苦,那麼請你與高爾基比一下。

高中讀後感 篇9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伕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於是他憑著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於如願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黴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覆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他開始遊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鬥,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鬥,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係,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複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高中讀後感 篇10

記得書的開頭是這樣:“我們所要介紹的不是駱駝而是祥子,因為駱駝只是一個外號。”當時我就在想,祥子大概就是擁有駱駝精神的人,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我的眼前瞬間浮現出廣袤而無人煙的大沙漠,唯有駱駝馱著它們背上那兩座峰巒行走在這風捲塵飛的世界裡,沉默孤傲,似乎它們走的每一步都很認真,執著,每一步都用生命在行走。

主人公其實也就是一個高階車伕,被生活磨練出一種意志。他的生活時代是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人生異常的坎坷。那是的舊中國黑暗無比,他的身體裡卻住著一個不屈不饒的靈魂。

“只要他打定主意,他便隨著心中所開的那條路二走;假若走不通,他能一兩天不出聲,咬著牙,好像咬著自己的心!”

他確實很努力,可生活總是虧待他。辛苦了三年買來的洋車,在他與命運相賭時,卻輸得一塌糊塗。他說過,他可以忘記這三年來受過的所有的苦,但無法忘記他的車。就像生活中的我們一樣,總有一種可以忘掉所有痛苦的人,卻怎麼也無法忘掉所得來的幸福。他們都同樣奮鬥過,可他們總是那樣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而祥子能生活在那樣的黑暗年代,靠的不僅僅是堅韌的心,更多的,還是睿智的頭腦。即使生活得非常心酸,也懂得為自己而活,淡淡地,平靜的,有一個目標奮鬥就好。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很勤勞或者聰慧,但他們總會丟失一件東西,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勤勞的人他不懂如何把握;聰慧的人,又會嫌許多麻煩。在這個開放式的社會,有很多蛀蟲,他不是勤勞者,更不是智者,結果只會被社會腐蝕,不會有任何人來憐惜他們的殘渣剩骨。

對待生活看法不同的我們,是否敢於挑戰生活,突破生活的重圍,以熱情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呢!

高中讀後感 篇11

最近讀了一本《零缺陷工作》的書,其中提到的很多觀念深受啟發。

其實“零缺陷”這個概念最早是1961年一個叫菲力普。克勞斯的質量管理專家提出來的,他指出“零缺陷是質量績效的唯一工作標準,改善質量的基礎,使每一個人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但在傳統的觀念裡,“零缺陷”被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一直以來,人們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句話便否定所有的“零缺陷”,於是人們常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原諒我們在工作中所犯的錯誤。

的確,人的一生誰也不可能無過,但是因此而否定了“零缺陷”的目標和觀念,不能不說是一個群體的可悲之處。就像書中所說的,“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與在第二次、第10次把工作做對是一樣的,錯誤只是一個機率問題,並不因為是在第幾次就會有不同”。是啊,憑什麼就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呢?沒有人能做到一生無過,但問題是:如果不以無過來要求自己,那麼這個過的最低要求又是多少,1%,2%還是10%?實際上,不管是百分之幾,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最終大家的出錯率一定在最低要求前後出現。那麼,為什麼不能把目標定在“零”呢?其實很多的過錯,就是由於我們日常工作認識中的一些誤區或忽略造成的,只是忽略得多了,就成了一種常態或認識中的一種真理——不出點錯怎麼能叫真理?

我不是管理者,但作為醫院辦公室工作的一員,不由得聯想到當前我們的醫療衛生工作和醫患關係的現狀,也許醫療衛生工作更應該推行“零缺陷”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目標!因為作為醫務工作者,你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或認識上過錯,就可能導致生命無法承受之輕的損失,這樣的過錯或失誤是我們無法承受的。近些年來,醫療糾紛呈快速增長趨勢,醫患關係緊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醫療服務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醫療缺陷和服務缺陷。如果每個醫院都能實行“零缺陷”管理,毎個醫務工作者都被灌輸著“零缺陷”的工作目標,在醫療服務各環節(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及各層面(醫療層、護理層、技術服務層、後勤保障層)實行“零缺陷”管理,加強培訓、教育,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管理意識、責任心,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真正做到醫療護理零缺陷,醫患溝通零距離、質量管理零投訴,才能避免缺陷的發生,才能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高中讀後感 篇12

《燦爛千陽》的閱讀純屬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賽尼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在地鐵報上斷斷續續的讀了後買來讀的,讀完後也向朋友力薦,覺得這本書真正寫的是好,感動,從頭到尾的感動。看完後,也私下很有負罪感的感到幸福,因為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為自我自小被家人的愛環繞。當看到《燦爛千陽》的作者與《追風箏的人》同為一人的時候,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我不要看,我怕我揹負不起書中沉重的感覺。。。

前些日子在噹噹買了一堆書,書送到家裡,才突然憶起,這本書,是說不要看的。但既然買了,總沒有不看的道理,況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極盡溢美之辭讚揚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一是震撼二是心酸,書中以一個不幸女人的一生為線索(此刻覺得,這個國度的女人,大概離幸福的距離比任何地方的都要遠點)從她的視角寫出國家的動盪對國民的影響。這話太籠統,可總結來,就是這感覺。裡面有很多家暴的情節,並沒有描述到多麼詳細,但聊聊數語卻帶給人無數的想象空間,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戰起來。也對瑪麗雅姆生出敬佩,這樣的環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愛心溫暖另個與她同樣不幸的人。書中有個細節描述到萊拉的父親帶他們兄妹去卡米揚大佛遊玩,寫到周圍景觀的閒散適宜,農人在田間勞作,農作物在微風中俯仰。。。。。。我的思緒也彷彿被帶到那個孕育溫馨、神祕與期盼的下午,數章後一筆帶過大佛被毀,伴隨同時的還有戀人的失散和親人的過世,雖然沒有過多的描述,卻有種心酸的感覺讓我無法繼續讀下去。卡米揚大佛的被毀以前在新聞裡看到過,只有看到書裡帶過,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毀了,一向都不相信,這樣一件民族瑰寶,怎樣就會被毀了,怎樣會下得了手。。。結尾有點點大團圓性的,萊拉和她的愛人踏上

了回鄉的路程,尋找身心的最終歸宿。這個,我有點點懷疑,當一個人,做為人的基本權利被徹底否決,徹底踐踏後,他仍然會將否決與踐踏他的地方作為歸宿麼?當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是無法體會他們的悲涼與無奈的。

阿富汗,一個多麼遙遠而讓人費解的地方。

高中讀後感 篇13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裡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洩。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高中讀後感 篇14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裡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著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於,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於祥子來說,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的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的振作起來,再度奮鬥。

在此,我不由地感動和憐憫了,對祥子那堅持不懈,為夢想而拼搏的那股韌勁而感動;對祥子被悲慘的命運所折磨,而只能無奈地沮喪和失望感到憐憫。這教育了我:要堅強的面對困難,失敗了靠自己站起。

之後在從與虎妞的結合到虎妞最終死去的期間,使祥子的心靈深受打擊。最終車賣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為了烏有,又如同剛開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筆痕般,將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

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簡直變了一個人,偷搶拐騙,只要能拿到錢,他什麼都做得出。看了這些,我心頭不禁得發酸、失望,還帶著絲絲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沒有堅持下去,最終被黑暗吞噬;憤怒的是以前那個老實憨厚的祥子如今卻做盡了一切傷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卻還是毫無悔意。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的確,祥子為了“生命”來爭取錢,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選擇了“生命”,因為只有“生命”才是窮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那時窮人的命也許就像是棗核兒兩尖頭——幼小的時候能不餓死,萬幸;到老了能不餓死,很難。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的命運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的摧殘了祥子。

高中讀後感 篇15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這本書其實類似於高爾基的自傳,講述了他三歲到十歲的生活。主人公的名字——阿廖沙其實就是高爾基的乳名。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不斷地爭吵、鬥毆。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

但在這個汙濁的環境裡,也還有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裡。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為了餬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在我看來,外祖母可能是對高爾基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她甚至可以說是高爾基童年裡唯一的希望。她對於高爾基的影響非常大,是她親切和藹的形象使高爾基對這世間抱有一顆溫暖的心,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否則我覺得他很難在這麼艱難的生活環境裡支撐下來。

不得不說,書中的外祖父真是一個極其暴躁的人,動不動就動手打人,對待身邊的人也很粗暴。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家境的衰落、不爭氣的兒女,對於這個老人的生活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看過這本書,我也不得不感嘆相比之下,當今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不愁吃,不愁穿,也處於一個和平年代,沒有來自沙皇的黑暗統治,沒有資本主義的社會,也沒有極其不平等的階級劃分……

但也正是小時候這悲慘的生活,造就了高爾基……如果他從小就在蜜罐中長大,可能也不會有這堅毅的性格。無論如何,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和諧社會,為自己的未來打造一個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