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讀後感 > 讀後感

《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5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2.27W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梁山108名好漢的故事,希望以下讀後感對您有所幫助!

《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5篇

《水滸傳》讀後感一

“一朝皇帝,夜眠不穩,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卻道蓼兒窪內聚神蛟。”這正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暗語。這一百零八將,正是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他們個個身手非凡,身懷絕技,成為北宋末年最強大的。

北宋末年,宋徽宗把朝政交給了蔡京、童貫、高俅。他毛報私仇,害得林沖、楊志等好漢有國難投,有家難回,不得已落草梁山。他們雖然都是犯下彌天大罪之人,但是他們劫不義之財,散給窮苦人民。尤其是為首晁蓋、宋江、盧俊義,他們仗義疏財,接濟鄉親,最後受朝廷招安,平定田虎,殺敗遼國,打敗王慶,活捉方臘,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一百零八兄弟們死的死,傷的傷,病的病,也有不願受官的。最終宋江卻被奸臣迫害,飲下毒酒,葬於蓼兒窪內。

宋江等一百零八個好漢與惡勢力鬥智鬥勇,報效國家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了鄭成功。鄭成功的父親是個卑鄙小人,隆武帝給他那麼大的官職,但是他卻背叛了隆武帝,還想讓他那精忠報國的兒子鄭成功一起投降。但鄭成功精忠報國,知道忠孝不能兩全,拒絕了他父親,打擊了荷蘭侵略者囂張的氣焰,拯救了臺灣同胞,他對侵略者們宣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鄭成功和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一樣,除暴安良,精忠報國,他們讓侵略者們知道中國人是不會屈服的!

讀了《水滸傳》這本書,我深深的被梁山好漢們的忠義雙全的精神感動了。人生在世無再少,莫將白髮唱黃雞。有生之年,我們即使不能像梁山好漢那樣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也應該珍惜生命,為了正義,為了真理,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

《水滸傳》讀後感二

每當我捧起《水滸傳》這本書時,心中便有了一股對梁山好漢的敬佩,但同時,也有著對當時一些狡詐之人難以宣洩的怒火。

《水滸傳》一書中,講述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的故事。先是從晁蓋再由宋江領導,梁山好漢們為民除害,甚至與朝廷中的貪官汙吏作鬥爭。後來幫助朝廷向南方征討方臘。雖然成功但卻損兵折將,一百零八位好漢僅剩二十七人。最後受朝中奸臣迫害,致宋江,盧俊義被毒死,李凌,吳用等隨之死去,梁山好漢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逼上梁山”是民間的一句俗語,但這短短四字,卻刻畫出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的無奈。在眾多梁山好漢之中,有犯人,書生,甚至是一些做官的人。在未上梁山時他們的性格,文化,財富都不相同,但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他們都是被逼的。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面對閻婆惜,宋江先是做出了讓步,不想她列舉百般條件,以致宋江無法接受,只得殺了她。西門慶與潘金蓮則更數分。潘金蓮為了與西門慶在一起,在武大郎被打成重傷之後仍不放過他,有砒霜放入藥中毒死了武大郎。知道兄弟被害後的武松哪能嚥下這口氣,殺了潘金蓮後又在獅子橋上打死了西門慶,最後不得不上了梁山……一個個梁山好漢大多都是類似這樣,走投無路後上了梁山。雖然梁山起義最終失敗,這個故事仍讓人感到那些好漢的豪情,勇敢以及無奈。敢於反抗的他們足以讓人們銘記著他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人處世不能太過苛刻,以至於遭到他人的“反抗”,但同時,我們還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對不公平進行“反抗”。

《水滸傳》讀後感三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復見天”這幾天我看了施耐庵寫的《水滸傳》,受到了古典名著的薰陶。

《水滸傳》產生於元末明初,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以它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這本書成功地塑造了許多起義英雄的光輝形象。小說把那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盜賊草寇”的革命者放在主要地位給以充分的肯定,並對他們所表現的強烈革命精神和光輝的思想品德作了熱情的歌頌。

《水滸傳》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是武松,他“身長八尺”“渾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還記得在“景陽岡”,武松遇到一隻吊睛白額大虎,他臨危不懼,結著酒興,一把抓住大虎的頭按下黃坑裡,然後用左手緊緊揪住大虎的頂花皮,右手握成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猛打大虎六七十下,直到大虎氣絕。

“景陽岡”這一打虎壯舉顯示了武松無比神威的英雄氣概,武松是《水滸傳》中的傑出人物,武松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一些“攔路虎”,要發揚“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張,不退縮,敢於挑戰,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難題,努力成為學習上的“打虎英雄”。

《水滸傳》描寫了太多梁山好漢,他們俠肝義膽,敢報天下不平,性格鮮明,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實在是一本經典名著,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

《水滸傳》讀後感四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華五千年來的一部文化瑰寶,家喻戶曉。其中武松打虎、江州劫法場等故事,更是引人入勝。《水滸傳》講述的是宋江起義失敗後,一百單八將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殺富濟貧、打家劫舍的故事。李逵、宋江、武松、林沖等英雄齊聚梁山,演繹了一段段扣人心絃的傳奇。

《水滸傳》中,宋江有勇有謀,足智多端。他本是朝廷官員,如果當時皇帝把領土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宋江定會成為一名悍將,天下就會太平,免遭外來之敵的入侵,為天下的百姓效力,不亦樂乎。而事與願違,宋江不但沒有過上安穩的日子,反而反了朝廷。這一切。不都是當時皇帝的昏庸?宋江起義,並不是因為對朝廷不忠,更不是因為知恩不報。相反,他是為了報恩於百姓。在那個年代,官逼民反,富人撐死窮人餓死巨大的生活反差,形成了《水滸傳》的歷史背景,《水滸傳》也是在這種巨大的矛盾下創作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林沖雪夜上梁山等無不體現了梁山英雄們的豪情萬丈,大忠大義。而李逵殺富濟貧更是把他寬廣的胸懷體現得淋漓盡致。《水滸傳》不但講述了英雄們的故事,對小人物的刻畫也是令人讚歎的。高俅是朝廷中的一員奸臣,因為愛好獻媚拍馬而倍受皇帝的寵愛,因此成了社會的一大蛀蟲。當然,這也是許多貪官的一個典型縮影。

《水滸傳》中濃縮了亂世豪傑與昏庸奸臣,不見小恩小惠小奸小惡,只有大忠大義大奸大汙。這也許就是《水滸傳》中人物的魅力所在吧。

《水滸傳》讀後感五

《水滸傳》時我國最早的長篇小說之一,成書於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寫和歌頌農民起義的偉大史詩。它以發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為題材,生動地敘述了起義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塑造了一系列農民起義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會人民大眾對統治者階級的反抗鬥爭。它運用純粹的白話,達到了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確立了白話文體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優勢,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地位,對後代文學具有深遠影響。

《水滸傳》真實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全過程,它由相對獨立、完整的各個故事聯結成一個整體。一百二十回的《水滸傳》是由層次分明而又統一連貫的前、中、後三大段落組成。作者首先寫了林沖、晁蓋、武松、魯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種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各路英雄逐漸聚集,梁山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水滸傳》充滿了官逼民反的悲壯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義”的悲歌。小說通過對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的全過程的描述,展現了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在封建專制社會具有普遍意義。作為對社會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層,有高俅、蔡京、童貫、楊戩等一群禍國殃民的高官;在政權的中層,有受前者保護的樑士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等一大批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鄭屠、西門慶、蔣門神、毛太公一類胡作非為、欺壓良善的地方惡霸。如此廣泛的對於社會黑暗面的揭露,是隨著長篇小說的誕生而第一次出現。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寫成的長篇小說,它標誌著古代通俗小說語言藝術的成熟。《水滸傳》的語言生動、活潑,極富表現力,充滿生活氣息。無論寫人敘事,還是描景狀物,其語言或細膩,或簡潔,或誇張,或明快,都顯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中,《水滸傳》是運用日常口語達到爐火純青藝術境界的典範。

《水滸傳》不僅是農民起義的壯麗史詩,而且是中國古代英雄傳奇的光輝典範。它以輝煌的藝術成就彪炳文學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