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讀後感 > 讀後感

子夜讀後感(共10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2.65W
本文目錄子夜讀後感茅盾《子夜》讀後感子夜讀後感600字高中生讀後感:《子夜》的讀後感400字高中生讀書心得:子夜的讀後感800字子夜讀後感《子夜》導讀高中生的讀書心得:讀《子夜》有感茅盾《子夜》讀後感500字範文有關寫八年級暑假讀後感:讀《子夜》有感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子夜後的心得

子夜讀後感(共10篇)

今天早上,仰望窗外,天氣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格外激動,我想起床了,做什麼事才好呢?坐在床頭,我忽然注意到床頭書架上擺滿的書籍,何不讀上一本呢?於是,我挑選了一本名曰《子夜》的古版書看起來。

仔細閱讀,發現矛盾的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930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事,我便興趣十足地閱讀起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吳家大少爺吳蓀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從外國引進的機器製造廠的過程。但當工廠開工時,卻遭到封建勢力官員的不滿和反對,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企圖來策劃一場險惡的陰謀,使吳蓀甫的工廠付諸東流。果然,他們的計劃成功了,逐漸使吳蓀甫付不起員工的工資而跨臺,輸得一敗塗地。

我迷上了這部小說,被它的文學魅力所折服,同時也知道了它產生的歷史背景。最讓我深思的一點,就是封建主義註定滅亡。小說中的主人公引進了外國的機器,本來是想報效祖,使祖國的工業更加先進,可那些封建主義嚴重的官員卻極力反對和阻止,導致了吳蓀甫的悲慘下場,這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也體現了當時官僚主義權力的強大,誤國誤民,也讓我們痛惜國民政府統治的失敗!

寫道這裡,我想起了清朝時期的一個事件,由於清朝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不會利用發明出的火藥,只會把國庫的銀子用在建造皇家園林和樓臺殿閣上,正是可悲!以致於後來,導致了鴉片戰爭、割地求榮的行為,這也說明了封建主義註定是要滅亡的。

如今的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使我們的國家不斷繁榮昌盛!

這篇高二年級讀後感:讀子夜後的心得,就為大家呈現到這裡,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希望大家暑假過的開心。

茅盾《子夜》讀後感子夜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子夜》標誌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準備和構思的過程。

茅盾對於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實際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有企業家、公務員、商人、銀行家,並且常和他們來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把“看人家在交易所裡發狂地做空頭,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辦什麼廠”當做是“日常課程”(注:《我的回顧》,見《茅盾自選集》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4月初版)。當時學術界正在展開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茅盾將親自看到的社會現象同論戰中一些理論對照,這就增加了他寫作《子夜》的興趣,決定通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回答託派散播的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在寫作《子夜》的時候,作家又充分地運用了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獲得的社會經驗。他說:“當時在上海的實際工作者,正為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我那時沒有參加實際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實際工作的經驗,雖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工作的困難情形,大部分我還能瞭解。”(注:《〈子夜〉是怎樣寫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報》副刊《綠洲》)過去的這段經歷,以及這一時期參加左翼文藝運動,接近革命者所得來的具體感受和間接經驗,不但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同時也使他有可能對客觀現實作出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鬥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關於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毛澤東同志曾經作過深刻的分析。他在說明由於帝國主義的爭奪中國,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混戰之後,接著說:“伴隨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軍閥混戰而來的,是賦稅的加重,這樣就會促令廣大的負擔賦稅者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伴隨著帝國主義和中國民族工業的矛盾而來的,是中國民族工業得不到帝國主義的讓步的事實,這就發展了中國資產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中國資本家從拚命壓榨工人找出路,中國工人則給以抵抗。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商品侵略,中國商業資本的剝蝕,和政府的賦稅加重等項情況,便使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更加重了,農民則更加仇恨地主。因為外貨的壓迫,廣大工農群眾購買力的枯竭和政府賦稅的加重,使得國貨商人和獨立生產者日益走上破產的道路。……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處在怎樣一種混亂狀態之下。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1卷第98頁)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裡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複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巨集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裡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要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要“國家象個國家,政府象個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係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遊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要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鬥爭;他熄滅不了工廠裡風起雲湧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溼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託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佔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託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從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來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裡。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

子夜讀後感600字子夜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於1896一1981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說。”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子夜》的舞臺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擷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裡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裡。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他精心結構,細密佈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縱觀《子夜》的情節,它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裡的。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鬥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後臺,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儘管吳蓀甫和同夥竭盡全力,拼命掙扎,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

範文二

今天早上,仰望窗外,天氣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格外激動,我想起床了,做什麼事才好呢?坐在床頭,我忽然注意到床頭書架上擺滿的書籍,何不讀上一本呢?於是,我挑選了一本名曰《子夜》的古版書看起來。

仔細閱讀,發現矛盾的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930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事,我便興趣十足地閱讀起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吳家大少爺吳蓀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從外國引進的機器製造廠的過程。但當工廠開工時,卻遭到封建勢力官員的不滿和反對,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企圖來策劃一場險惡的陰謀,使吳蓀甫的工廠付諸東流。果然,他們的計劃成功了,逐漸使吳蓀甫付不起員工的工資而跨臺,輸得一敗塗地。

我迷上了這部小說,被它的文學魅力所折服,同時也知道了它產生的歷史背景。最讓我深思的一點,就是封建主義註定滅亡。小說中的主人公引進了外國的機器,本來是想報效祖,使祖國的工業更加先進,可那些封建主義嚴重的官員卻極力反對和阻止,導致了吳蓀甫的悲慘下場,這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也體現了當時官僚主義權力的強大,誤國誤民,也讓我們痛惜國民政府統治的失敗!

寫道這裡,我想起了清朝時期的一個事件,由於清朝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不會利用發明出的火藥,只會把國庫的銀子用在建造皇家園林和樓臺殿閣上,正是可悲!以致於後來,導致了鴉片戰爭、割地求榮的行為,這也說明了封建主義註定是要滅亡的。

如今的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使我們的國家不斷繁榮昌盛!

高中生讀後感:《子夜》的讀後感400字子夜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高中生讀後感:子夜的讀後感400字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有連連的戰事,內有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巨集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上海那個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強幹,為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氣吞併了八個小廠,想成為工業界領袖;他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等人建立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上狠賺一筆。但他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讓他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暴動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為產品滯銷而成為箍在身上的“溼布衫”;在公債市場上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當他想放棄時,他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儘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為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他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他的短處。

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這些都是他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他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命運。他只能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他破產時,他想到了自殺。直至小說結尾,他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他的自私,貪念,利慾使他“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他。他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他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著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有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個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他絕不為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為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高中生讀書心得:子夜的讀後感800字子夜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高中生讀書心得:子夜的讀後感800字

子夜,原意是已到半夜,即將迎來黎明,暗指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就中國社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迎接黎明的堅定信念。而這本書就是講述在黑夜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蒲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較量和鬥爭。而最後的勝利者是有美國資本勢力做後背的趙伯韜大獲全勝。

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下,源源不斷地洋貨從海外運來,物美價廉的優勢使它們很快地佔有了中國市場,又因為中國缺乏專業人才,在有雄厚實力的外國企業的壓迫下,被打得節節敗退。而吳蓀蒲的裕華絲廠也沒逃過這劫難——物價上漲、原料不足、存貨賣不出去……種種的不利因素逼迫著他不得不削減工人們的工資來維持工廠那奄奄一息的生命,決心與外企幹到底。可矛盾就在老闆與工人之間展開——吳蓀蒲老闆:我們的成本太重,就要破產了。減成本,就要減工錢,為了民族的利益,你們只好忍痛一時,少拿點兒工錢。工人們:物價上漲,本來就吃不飽,再減工資,那是要我們的命,你們有錢不愁溫飽,你們也要顧全民族的利益,忍痛一時,少賺一點。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碰撞在一起,複雜的階級矛盾就這樣在不斷地衝突、鬥爭中升級,一切都顯得恐怖又紛雜,百姓整天都生活在恐慌、壓迫的環境中,與戰爭無異。那些有著民族正義感的資本家們在與外企的鬥爭中也傷痕累累,波及到那些無辜可憐的工人們奮起反抗,惡性迴圈般持續到“子夜”。

隨著鬥爭的持續,工人們終於爆發出積蓄已久的憤怒,紛紛用遊行和衝廠來發洩內心抑制的憤懣,想幹掉那些資本家,而資本家們也漸漸陷入了錢的泥潭,為了賺錢,他們不惜鎮壓、圍剿、槍擊這些被剝削、被欺壓、被踐踏的工人百姓,露出了資本家們剝削工人的獠牙,工人的反抗、資本家的鎮壓、外國的經濟封鎖……在這混沌的黑暗之中,工人們排山倒海的反抗,正是這衝出黑暗的一束希望之光,代價雖大,卻能迎來苦難後的溫暖燦爛的黎明。

後來以吳蓀蒲為首和孫吉人、王和甫聯合成立了一種信託公司想打造自己的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的走狗趙伯韜大幹一場,投身於公債之中,而狡猾奸詐又資本雄厚的趙伯韜暗中掌握著公債的走勢,後因杜竹齋的臨時叛變讓吳蓀蒲等人破產。書中展現了一位經驗豐富、果斷老練但對工人殘暴的資本家,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計謀去打造一個資產階級王國,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法則。

民族資本家吳蓀蒲等人雖然竭盡全力發展和振興中國的民族工業,但是,他的“竭盡全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沒有了工人的支援,無論你多麼足智多謀,就如同只有矛,沒有盾的戰士,無論攻擊力多麼強大,終究會被敵人看出破綻,一擊致命。我覺得吳蓀蒲們只是靠壓榨和剝削工人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那麼無論在哪個國家,有怎樣的政府,沒有了工人們凝聚成的堅實保護盾,都無法建立起自己強大、穩固的資本王國。

《子夜》向我講述了在中國舊社會最黑暗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和民族企業的掙扎,說明了舊中國不能走資本道路的歷史法則,只有通過工人們的覺醒、反抗、革命,才能帶來衝破這子夜黑暗的新生力量,吳蓀蒲們才能和人民一起建立真正強大的民族工業。

子夜讀後感子夜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往往最難以忍受的不是漫長的深夜,而是微露朝意卻依舊遙遙無期的子夜。

子夜,黑夜與凌晨的交界。處在這一時期的所有事務都面臨著黑暗或光明的選擇。而那是的中華大地,列強韃虜,,內賊匪患打碎了千年的安息沉寂,也在那時失去了習慣常規的中華大地陷入了無盡的迷惘。

黑夜貪婪地傾吞著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

中國近代的民族資產階級向來是一群以國事為己任的熱血豪傑。在飄搖動盪的土地上,硬生生地紮下了倔強的根脈。他們頑強地紮根,頑強地生長,頑強地等待著黎明的曙光……然而黑夜卻是如此的冗長,等待到最後,竟才發現,在這塊迷惘的土地上,紮了根便等於死亡。

《子夜》開端便是悲情的,剛從鄉下到上海的吳老太爺便因為受不了上海燈紅酒綠的現代化,抱著他的《太上感應篇》便一命嗚呼了。這便昭示了以封建土地主為主的小農經濟在現代化的衝擊下走進了墳墓,也為下文吳蓀甫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近代的中國,處處充斥著投機,充斥著爾虞我詐。

本想通過自身奮鬥,實現工業強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們,在外商,金融界,時局動盪與個人利益四條火線的夾擊下,就早已舉步為艱,然而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卻又異常尖銳。一方面是稅收成本加劇而不得不減少的工人工資所引發的大範圍工潮,另一方面是又是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同行間的擠壓兼併。

正所謂:“小魚吃蝦米,大魚吃小魚”,民族資產階級在貧瘠險惡的土壤上步步為營。正如書中的工業大亨吳蓀甫一樣,中國的民族資本家們不得不依靠自己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發展空間。

於是從事實業的現款被用於了創造為其服務的金融業,金融業所融資金又被用於投機行業和收購行為,近而導致資金短缺的困境。這樣的惡性迴圈的終點便是再次回到依靠不可能依靠的金融業的這塊土壤。

吳蓀甫敗了,敗在最後時刻的眾叛親離。而中華民族的鬥爭卻取得了空前的勝利。民族資產階級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淹沒在無邊的黑夜,而工人階級所領導的政權卻驅散了黑夜,走向了明亮的黎明。

但是,我仍常常會想如果那不是塊迷惘貧瘠的土地,那麼資產階級是否會茁壯成長,,是否會改變歷史?也未可知。然而在歷史的詞典裡,永遠沒有如果,就像在“子夜”裡永遠沒有偶然。

《子夜》導讀子夜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縣人。我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1916年由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到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翻譯和創作活動。1920年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活動,成為最早黨員之一。1921年發起組織“文研會”,主編《小說月報》。20年代中期,致力於文化評論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1928年後,加入“左聯”,從事左翼文藝運動並創作了大量作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民族民主革命運動。解放後歷任文化部長、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等職。茅盾的文學活動是多方面的,從1916年以來,編輯過多種刊物,譯介過大批外國文學作品,撰寫了大量文藝論著,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培養和扶植了不少文學新人。其主要作品有小說《蝕》《子夜》《虹》《腐蝕》《鍛鍊》《農村三部曲》,劇本《清明前後》等。

【書名詮釋】

“子夜”,原指夜半子時,也就是深夜11時至凌晨1時。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刻一過,黎明就要來到。作者以此作書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寓意是很深的。

【故事梗概】

《子夜》是茅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寫於1932年12月。

故事從1930年5月的一個傍晚開始,三輛雪鐵籠汽車閃電似地駛過外白渡橋,戛然停止在內河小火輪的彙集處——戴生昌輪船局大門口。工商界巨頭吳蓀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齋夫婦,來此迎候從老家雙橋鎮前來避亂的吳老太爺。

吳老太爺的守舊思想,與新式企業家的兒子吳蓀甫格格不入。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強烈的刺激。機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氣,時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經發疼。一進吳府大門,他就因腦溢血而斷了氣。

第二天,吳府大辦喪事。紛至沓來的客人中,既有企業老闆、金融巨頭,也有官場政客,寄生文入。他們名為弔喪,實則各懷鬼胎,或尋歡作樂,或暗作交易。這時,吳蓀甫的思想也不在喪事上。家鄉農民暴動與絲廠工人罷工,他得佈置對策。杜竹齋拉他和金融魔王趙伯韜合夥做公債多頭,他忙著籌劃談判。

雙橋鎮農民暴動的成功,打破了吳蓀甫建設“雙橋王國”的幻想。但這時,他與杜竹齋等人正在籌建“益中信託公司”,妄圖一舉吞併一系列中小企業。他決定將雙橋鎮劫後的餘產摺合現金,投放益中信託公司,幹一番大事業。他起用絲廠職員屠維嶽,矇騙分裂工人,平息了裡的工潮。這時,杜竹齋驅車前來,報告了公債投機得手的喜訊。吳蓀甫一一突破了重圍,志得意滿,感到更大的勝利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長。端午節後,傳來了省政府的命令;為支撐雙橋鎮市面,吳府在那裡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牟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甫日益感到資金兜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趙伯韜又堵住了吳蓀甫的去路。懾於趙伯韜的壓力,杜竹齋退出了“益中”。吳蓀甫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雄心勃勃的吳蓀甫並不甘心失敗,他決意要在公債市場上同趙伯韜較量。他收買了趙伯韜的姘頭劉玉英,又籠絡了交易所經紀人韓孟翔。但是,時局的發展對吳蓀甫十分不利。有訊息說:閻軍全線出擊,四五天內就要打進濟南。公債猛跌,“多頭”面臨慘敗的危險。吳蓀甫再也沉不住氣了。儘管廠裡新的工潮一觸即發,他仍然決定把公債投機上的損失轉嫁到工人頭上。他斷然下令:裁人,減工資,延長工時。工人被激怒了,他們舉行了罷工。屠維嶽束手無策。被圍困在廠內的吳蓀甫,也只得從後門溜走。

前程的暗淡,事業的危機,咬齧著吳蓀甫的心。為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尋求著刺激。他帶著交際花徐曼利,乘坐小火輪,在長江上尋歡作樂。上岸後,他又尋訪祕密豔窟。回到家裡,他仍然感到精神頹喪。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甫吞併小廠的辦法來吞併“益中”公司了。

吳蓀甫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和同人們商量決定,以適當的價錢,將“益中”頂給西方的“洋行”和東方的“公社”,再將辦廠的資本投放公債市場,與趙伯韜作最後的決鬥。誰知在緊要關頭,收買的人倒戈了。吳蓀甫孤注一擲,把住宅也押上去。交易所掛出的牌子步步下跌。這時,如果杜竹齋能與吳蓀甫合作,“空頭”便全勝了。可是,杜竹齋最終站到了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傾家蕩產,徹底失敗了。曾經顯赫一時的工業巨頭,如今成了喪家之犬。他絕望地用槍口對準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鎮靜起來。他命令少奶奶趕快叫家人收抬行裝,當晚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輪船。

【作品導讀】

本文從吳老太爺一家由農村到城市開始寫起,因吳老太爺接受不了誠實的喧鬧,患腦衝血而死。在吳老太爺的弔喪會上,來了許多的人。吳蓀莆答應了孫吉人等一夥人所提出的“幾個大小不同的企業家組織一個新的團體作買空賣空的生意”。而與此同時,吳蓀莆的姐夫也同意加入趙伯韜為首的“多頭”公司。從此吳蓀莆與趙伯韜之間矛盾、鬥爭展開了。當時時局動盪不安,吳蓀莆農村老家被劫,損失嚴重。為了籌集組建新廠的資本,他對絲長工人進行剝削,導致絲長工人罷工示威,最終由於炒股失敗,落入“買辦化”。

小說第1章通過吳老太爺進城,拉開了全書的序幕,第2-3章通過吳老太爺的喪事,請出了全書幾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時也為"三大火線"埋下了伏筆。第4章寫雙橋鎮農民的暴動,由於後來沒有得到繼續,有遊離於全書之嫌。第5-8章寫吳蓀甫三面出擊,全線告捷,形成一個小高潮。第9-12章寫吳趙鬥法,第13-16章寫吳蓀甫因工人運動興起而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第17-19章寫吳蓀甫的最後掙扎。

從小說內容上看,主要寫了三條線索上發生的事情:一:公債市場的鬥爭;二:裕華工人的罷工;三:雙橋鎮農民反對惡霸地主的鬥爭。作品它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的矛盾為主線,向人們展開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廣闊畫卷。——城鄉工農鬥爭、民族工商業被吞併、軍閥混戰、農村破產……氣勢恢巨集,作品通過紛繁的線索和複雜的社會關係,多側面地展現了黎明來臨之前的“子夜”。

《子夜》的創作,經過了充分的生活和思想的準備。為了深入瞭解三十年代初的中國社會,作家走訪了企業家、公務員,革命者等各色各樣的人,參觀了證券交易所,考察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狀況,同時閱讀了當時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爭論文章。在掌握大量素材,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子夜》,反映了作家對舊中國社會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和估量。

《子夜》生動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各種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戰爭愈演愈烈,人民群眾備受戰亂之苦,帝國主義國家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轉嫁我國,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瀕臨破產;城鄉工農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作品正是在這樣廣闊的背景上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o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裡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複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巨集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

《子夜》創作情節中心,是以趙伯韜為代表的金融買辦資產階級與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結果是以趙勝吳敗結局。作品以全景式的巨集偉畫面,有力地表明在三十年代的“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藝術形象】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其中尤以吳蓀甫這個典型的創造最為出色。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吳蓀甫有很強的事業心,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諳“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樣將別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還有作為老練企業家的教養、閱歷和豐富的經驗。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他的事業寸步難行。他面臨著兩組矛盾,一是與帝國主義掮客,金融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生死角逐;二是與工人階級的尖銳對立。他置身於矛盾的中心,事件的程序使他性格的各個側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時而果決專斷,時而猶疑惶惑,時而信心堅定,時而頹廢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實則往往舉措乖張。吳蓀甫性格的豐富性、複雜性,正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真實反映。

《子夜》裡面,茅盾通過林佩瑤的嘴,說了一個基本觀念,吳蓀甫是她心目當中“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第3章)。吳蓀甫一方面欺負比他小的企業,可是,比他背景更大的,像趙伯韜,他就鬥不過他們,所以後來吳蓀甫就想,“他知道自己從前套在朱吟秋頭上的圈子,現在被趙伯韜拿去放大了來套那益中公司了”(第17章),這也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無情的殘酷的商業競爭社會。作者描寫吳蓀甫的語調都充滿著激情:“蓀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於冒險的精神,硬幹的膽力;他喜歡和同他一樣的人共事,他看見有些好好的企業放在沒見識,沒手段,沒膽量的庸才手裡,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麼似的。對於這種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蓀甫常常打算毫無憐憫地將他們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裡來。”(第3章)這個眼光和氣度是別人所沒有的,有一種氣勢非凡、居高臨下的感覺。茅盾在《子夜》中賦予吳蓀甫這個人物以浪漫的氣質。

吳蓀甫這個人的出身和教育背景也與眾不同。他是一個留學德國的留學生,一個海歸派,到國外學成以後回來創辦事業。他所接受的是西方現代科學的教育,有一個現代性的背景,在1930年代的世界,德國走在現代科學的最前列。當時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對德國的崇拜就有點像現在對美國的那種崇拜,科學、經濟、包括人的那種高度的紀律性等等,各方面德國都是一個世界性的楷模。所以,茅盾讓吳蓀甫到德國留學,非常清楚是揭示他具有一個現代教育的背景。按我們今天說法,就是最跟世界接軌。

吳蓀甫一出場就不是小打小鬧。他利用父親的喪事,跟另外兩個老闆聯合起來準備建立一個托拉斯,而這個托拉斯如果搞成,他可以一口氣把八個工廠吃下來,把交通、紡織、電力很多事業都壟斷在自己手裡,按照今天來說就成為一個大的集團性的公司。棉紡業現在是夕陽工業了,那個時候卻正好是新興工業,那麼,他做的是棉紡織、電力、交通等等,都是跟現代化有密切聯絡的產業。在這個基礎上,吳蓀甫作為一個資本家,他想的絕不是個人賺錢發家,他已經很自覺地把自己的經商行為、企業行為,跟國家的利益、國家的前景聯絡起來。所以,當他們準備聯合這個公司,把八個工廠都吃下,吳蓀甫看著企業合併的草案,通過這個草案,他腦子裡已經出現一個想象:

吳蓀甫拿著那“草案”,一面在看,一面就從那紙上聳起了偉大憧憬的機構來: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著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而他這理想未必完全是加榨的。(第5章)

當時他們一起合夥搞的有一個國民黨政客叫唐雲山,跟吳蓀甫大談三民主義,談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別人只想著賺錢,根本不理會這一套,“只有吳蓀甫的眼睛裡卻閃出了興奮的光彩”。(第3章)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吳蓀甫所想象的東西,跟孫中山的想象,跟當時中國全體民族資產階級所想象的是一致的,按我們今天說,也就是要想象出一個現代化。中國人進入20世紀,最大一個夢想,也是最大一個“道統”,就是中國如何實行現代化,如何使中國走向世界最富強的前景。這個時候,茅盾一下子就賦予吳蓀甫一個很偉大的性格。作家一開始就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起點,是要透過這個人格來貫穿現代化的素質,就是說,這個人本來就是跟我們整個國民對於中國如何發展現代化的想象聯絡在一起的,是渾然一體的。

這樣的資本家,必然要對政治、對國家提出自己的理想和要求。裡面有一個細節,就是吳蓀甫跟他的大舅子杜竹齋兩個人交談,因為杜竹齋是個銀行家,他就說:“開什麼廠!真是淘氣!當初為什麼不辦銀行?憑我這資本,這精神,辦銀行該不至於落在人家後面罷?現在聲勢浩大的上海銀行開辦的時候不過十萬塊錢……”不過,話說回來,他說“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第2章)茅盾所想象的資本家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他們的經濟活動已經跟當時的現代中國的政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操縱當時軍事和政治。

吳蓀甫身上有一種非常強的現代性格。過去已經有人研究過,吳蓀甫所出現的場景,比如客廳、工廠、辦公室、汽車,都是一種公眾的場景。幾乎就沒有一個是幽閉的、靜止的場面。而其他的一些老闆,比如他的對手趙伯韜,趙伯韜出現的地方都是鬼鬼祟祟的,第一場出現就是在花園的假山背後,像在搞陰謀,然後在旅館裡面,旅館也是很隱私的地方,這個人物始終是在暗處的。而在公眾的場景當中,吳蓀甫所有的行為都是匆匆忙忙,始終是在一個行動當中,他從汽車上下來,走進客廳,發脾氣,處理公務,然後馬上又出去,好像茅盾是一個攝影機,一直跟著這個人在走。這個藝術形象就一直在動,心情在動,臉色在動,身體在動,始終是通過一個強烈的動態來展示這個人的性格。比如第7章寫到吳蓀甫在等待公債投機訊息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出現就是他一個人在客廳中來回踱步,看時間,自言自語,到書房打電話,跟費小鬍子談話,連眉毛都在動:“吳蓀甫不耐煩地叫起來,心頭一陣煩悶,就覺得屋子裡陰沉沉地怪悽慘,一伸手便捩開了寫字桌上的淡黃綢罩子的大電燈。一片黃光落在吳蓀甫臉上,照見他的臉色紫裡帶青。他的獰厲的眼睛上面兩道濃眉毛簌簌地在動。”這裡有一種很強的緊張感,這個人物一出現就給人與眾不同的感覺。到後來吳蓀甫完全崩潰,到絕望的時候,他就突然去強姦一個女傭,仍然是靠生命力迸發出來的獸性力量。

這樣一種強烈的動感,跟汽車、跟1930年代最現代化的場景結合起來,這個人物身上就被賦予某種以現代為特徵的審美追求。在起首部分就寫到了汽車:“汽車愈走愈快,沿著北蘇州路向東走,到了外白渡橋轉彎朝南,那三輛車便像一陣狂風,每分鐘半英里,一九三○年式的新記錄。”作品中幾次寫到了“一九三○年式的”汽車,“旋風般向前進”,強調一種速度和節奏,這是現代人的感受,這種感受又和內心的焦慮交織在一起。從古典的意義上來理解美,美一定是田園式的、牧歌式的,以靜為主。我們看國畫,國畫裡面沒有一個是在奔跑的,人都是在釣魚、喝酒,非常安寧,這種場合才能構成一個美,這是中國古典的審美傳統。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的場面大多數都是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然後把一個細節無限地擴大,無限地再生,像《紅樓夢》裡吃碗茶可以吃掉一章,這是古典式的一種描述的方法。現代文學也不是都充滿動感的,但是到了19世紀以後,由於工業文明發展,就使人好像處於被鞭打的一種環境,整個人都被捲到一種社會制度裡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動感。這也成為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流派的藝術家所關注的審美現象。在20世紀初的中國現代作家身上也大量存在著。郭沫若早期《女神》裡都是這樣的詩,都是城市在動,喇叭在喊,鼓聲在響,為什麼?他就是通過這種非常強烈的聲音和動作,來體現一個時代的節奏。那麼,這樣的時代節奏,他表現的肯定是跟一個喧囂的、充滿了不穩定的現代都市有關係的。

茅盾表現吳蓀甫的每一個細節當中,處處突出了動感,不能不說他是有意而為之的。這種有意為之,我們姑且把它定名為一種現代性格。不是說,冒冒失失、跑來跑去的,才叫現代性格。而這個有了現代的文化背景、現代人的素質、現代的性格所構成的吳蓀甫,是中國小說裡很少出現的一個具有現代人格的形象。

但是要明白吳蓀甫這個人物不是寫實的,它包含著茅盾強烈的感情色彩,是用仰視的角度去寫的。比如第5章寫吳蓀甫,是通過他太太的視角來寫的,帶著一種崇拜的目光。吳少奶奶先是擔心她跟雷參謀的私情被丈夫發現,所以表現得很驚惶,吳蓀甫說:“要來的事,到底來了!”她臉色蒼白,心驚肉跳,神經緊張,完全沒有了夫妻間的平等,似乎只等著吳蓀甫來裁決。“吳少奶奶忽然抬起頭來問”,坐在沙發上的她總是這樣仰望著在面前走來走去的丈夫,文字所表現出來的吳蓀甫,都是那種有氣勢的、高大的形象:“尖利的眼光霍霍四射……是可怖的撕碎了人心似的眼光。”“他站起來踱了幾步,用力揮著他的臂膊”,“他獰起眼睛望著空中”,“然後,也不等少奶奶的回答,他突然放下手,大踏步跑出去了”。這是一個有力量的、有著極強的破壞力和創造力的形象。後來“資本家”這個名字在政治上不大光彩,評論家才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把吳蓀甫分析成了幾重人格,都是套用一些政治概念,破壞了藝術形象的完整性,也違背了藝術的創造規律。其實,這個小說從頭到尾,對吳蓀甫沒有什麼醜化的,沒有什麼兩重性,茅盾本身就是站在林佩瑤的立場上,在看一個“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

“王子”,就是我們說的白馬王子,遠遠地從天際過來,而吳蓀甫這個人物是從德國讀了書回來的,他是一個成功人士。“英雄”,這種具有現代人格的藝術典型,本身在上海這個背景中就具有一種特別的魅力。“騎士”,我覺得這是一個更關鍵的詞,騎士在今天已經見不到了,沒有人再用這個詞了,哪怕在塞萬提斯時代“騎士”就已經不可理解了,堂•吉訶德完全是被人嘲笑的,可是,騎士有一個基本精神,就是說,一個人為了自己的信念,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他可以冒著超過自己能力的危險,不顧一切地去跟風車作戰。跟風車作戰最後必然是失敗的,但是,為了一個莫名其妙、誰都看不見的信念,他可以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吳蓀甫身上其實是有這樣一種精神的,所以,這是一個具有悲劇性的英雄形象。

《子夜》的結構巨集偉而嚴謹,為了既包容複雜的矛盾、豐富的生活、眾多的人物,又做到線索清楚、主次分明,作家在構思中很費苦心。首先,作家精心設計了別開生面的序幕。開頭兩章通過吳老太爺猝然亡故,各色人等來吳府弔喪的描寫,自然而巧妙地讓許多角色登場亮相,既初步展示了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又牽出了各種矛盾衝突的情節線索。其次,主體部分(第三至十六章),安排了一條主線和若干支線交叉發展的網狀結構。吳、趙鬥爭作為貫穿全書情節發展的主線,各條枝線既有自身發展的脈絡,又共同服務於主線的發展,既豐富多采,又條理分明。最後三章,作為全書的高潮和結局,筆力收回到主線,潑墨重採寫了吳蓀甫試圖挽回危局的種種努力,寫得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xx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鬥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相關評論】

《子夜》———三十年代舊中國的畫卷

1933年,一部“應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係和階級關係”的扛鼎之作———《子夜》出版了,幾十年過去了,《子夜》裡所描寫的黑暗的中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書中留下的沉甸甸的歷史卻值得我們思考。《子夜》以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這樣全景式的整體建構為起價值取向,並以自覺的參與意識,探索社會政治問題。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處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當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地主、大資產階級篡奪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內有蔣介石,外有帝國主義,他們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兩半”的社會的深淵。民族資產階級、工農群眾的革命鬥爭等這些歷史上的名詞,在《子夜》中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子夜》用社會科學的觀點,階級分析的方法,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旋律和階級關係。馮血峰曾評價說:“《子夜》是把魯迅先驅地英勇地所開闢的中國現代的戰鬥的文學的路,現實主義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學上來的里程碑之一”。

吳蓀甫是《子夜》九十多個人物中性格最鮮明的,是三十年代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典型,是詮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有著發展民族工業的野心、魄力和手段,他“富於冒險的精神、硬幹的膽力”因此,他不僅在家鄉雙橋鎮辦起了錢莊、當鋪、油坊、米廠、電廠等,還在上海有一家裕華絲廠,甚至還和孫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業資本家組織了益中信託公司。他們幻想著“他們的燈泡、熱水瓶、陽傘、肥皂、橡膠拖鞋,走遍全中國的窮鄉僻壤!”他們高呼“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

但“他動輒想到保守,想到了妥協”。在他的野心受到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阻擋時,他選擇了鎮壓工人罷工來轉嫁自身危機,同時大搞“公債投機”,妄圖用此擊敗“公債魔王”趙伯韜。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和民族家的固有軟弱性,決定了吳蓀甫的命運只能像企圖用“大放盤”“一元貨”的辦法度過難關的小商人林老闆一樣。他的悲哀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全社會的。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通過《子夜》可以認識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現實,認識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認識舊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瞭解三十年代的黨所領導的工農鬥爭的風起雲湧之勢等等。

因此,《子夜》是茅盾先生展現給後人的一幅歷史畫卷,讓今天的人們能清晰的瞭解那段歷史。

同時,第四章的農民武裝活捉老地主,吳蓀甫的舅舅曹剝皮及第十三,十四章描寫的上海裕華絲廠女工的罷工,都是在用文學眼光敘述歷史事件,讓人們在文學欣賞中體會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子夜》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舊中國社會的一角,茅盾猶如一個說書人,道出了那段辛酸的歷史,展現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民族的血淚。

文人筆下的歷史,後人眼中的現實

茅盾用敏銳的眼光,犀利的筆峰,透徹地理解了主宰著站前中國社會的各種傾向、潮流和力量……從而使他的描寫具有明顯的真實的文獻價值。朝鮮學者樸興炳認為“《子夜》的歷史功績在於開創了中國社會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道路。”可以說《子夜》就是一部高階形式的社會檔案。它把三十年代這個中國社會發展的“橫斷面”展現給了後人。《子夜》不僅描寫投機市場瞬息萬變的鬥爭,民族工業的慘淡的前景,都市資產階級社會醉生夢死的生活,而且描寫了工人階級的罷工鬥爭,農村的革命暴動等等。

《子夜》這部社會剖析小說不僅在國民黨時期被禁版過,在“四人幫”時期也被禁版過,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子夜》的社會影響和《子夜》的進步意義。這些都是建立在茅盾先生憂國意識基礎之上的,正如王若飛同志曾給茅盾的評價一樣,他說:

茅盾先生的創作事業,一直是聯絡著和反映著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大眾的解放事業的。在他的創作年代裡,也正是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大變革時期,中國大時代的潮流,都反映在茅盾先生的創作中……從茅盾先生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的大變動,也可以看到中國人民解放運動的起落消長。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處,正是他的創作反映了中國大時態的動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創作中心內容,與中國人民解放運動聯絡著的。

一個偉人去了,一批作品留下了,一段歷史過去了,一種憂國精神留下了,這就是茅盾的偉大,《子夜》的偉大。

《子夜》

(一)簡析:

1、趙伯韜形象。

趙伯韜是買辦資本家,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走狗,政治上與和蔣介石政權有很深的關係。他操縱著上海灘金融市場,故意與吳蓀甫作對,想方設法扼殺中國民族工業;他生活淫蕩腐朽,為人專橫跋扈,是惡魔般的帝國主義的鷹犬。

2、《子夜》的人物描寫特點。

描寫手法的多樣性。對於典型人物的刻畫,小說主要是採用心理描寫手法,作者善於捕捉人物一剎那的內心活動去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徵,常常達到細緻入微、生動可感的境地。同時,小說在人物塑造上還巧妙的運用了典型細節,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語言的豐富多彩。小說針對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狀態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時間的不同心理,分別採用不同的語言,富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人物語言上,作者賦予不同性格人物以不同的語言和口吻。如吳蓀甫的語言常常是斬釘截鐵,果敢有力;趙伯韜的調子是狂妄高傲,而又粗魯卑俗的。

3、《子夜》的結構線索和結構特點。

結構的巨集大而嚴謹。《子夜》展示了中國30年代的社會畫面,其中的三條線索是其描寫的中心——即吳蓀甫與趙伯韜的矛盾、雙橋鎮農民暴動與吳蓀甫的矛盾、絲廠女工罷工鬥爭與吳蓀甫的矛盾。小說以趙與吳的矛盾為主線,其他兩條線索交錯發展。這三條線索由於其聯絡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因而顯得巨集大,但同時又繫於吳蓀甫一人之身,多方展開,因而又顯得嚴謹。

(二)論述:

1、分析《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以“子夜”為名,象徵著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社會現實。它通過對中國30年代初期各種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及社會矛盾的全景式大規模的藝術描寫,特別是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處境和前途的生動描寫,藝術、準確而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即中國不可能在帝國主義侵略下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只能是越來越殖民地化。在軍閥混戰、農村經濟嚴重破壞;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使中國民族工商業空前危機的社會大動盪、大危機、大轉變的政治局勢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同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支援下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角鬥中,最終只能走向買辦化或破產的歷史命運。從而以藝術的形式回擊了託派鼓吹的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

2、分析吳蓀甫形象及其意義。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是全書一切事件和人物的連線點和矛盾衝突的中心。全書展現的種種矛盾,都把焦點集中在吳蓀甫身上,作者是把吳蓀甫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複雜的階級關係中來表現的。

吳蓀甫形象充滿了鮮明的個性矛盾:他精明強於,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但這種願望的根本目的則又是個人利益;他對外來的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過來鎮壓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殘酷地剝削壓榨工人;他不僅同官僚買辦資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資本家也結下了許多矛盾;在家裡,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他既有道貌岸然,專幹事業的一副面孔,同時又有姦汙女僕、玩弄交際花的卑劣醜行。小說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這個典型,十分真實可信。

可見,吳蓀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這一特定歷史環境中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反映了軟弱的中國民族階級企圖擺脫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壓迫,幻想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而最終破產的歷史悲劇。這一悲劇不是偶然的個人悲劇,而是階級的悲劇。它揭示了實業救國此路不通,中國現實社會不僅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高中生的讀書心得:讀《子夜》有感子夜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高中生的讀書心得:讀子夜有感

寫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子夜》,詩作家矛盾對己所處時代城市內部的變動與新生所展開的全方位描繪,它“包羅永珍的任務和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說少見的”。這其中,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和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若內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惘,都在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這一條主線上展開。

小說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多質的,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係和利益關係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和反逆的情態。不同於沒落地主階層的吳老太爺,他是現代社會中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他抵制外國資本的侵襲,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機緣到來的時候,他不擇手段地侵濁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兼施,竭盡所能的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專斷和狂躁的。吳蓀甫是詩強悍的,也是虛弱的,在他剛愎自用的氣概下掩蓋的是那紛亂惶惑,躁動不安的靈魂,積貧積弱並不斷受到外來資本擠壓的中國民族工業的生長環境,使吳蓀的才能無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是吳蓀甫潛在的個人性格的弱點,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所致。

在《子夜》這部書中,許多事態情節平行共識,多線紛呈。交易商公債的起落消長,詩貫通始終的一條主線,還有知識分子和女性群體的線索、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線索。儘管對農運的描繪在全書中有些遊離,但是這些不同的敘述脈絡無意使整體佈局張弛有致,錯落有序。

就語言風格來看,《子夜》長於對人物和場面的工筆描畫,客觀細緻的情狀抒寫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來,起伏跌宕,舒緩有節,獨居才情。

茅盾《子夜》讀後感500字範文子夜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茅盾子夜讀後感500字範文

《子夜》標誌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準備和構思的過程。

茅盾對於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實際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有企業家、公務員、商人、銀行家,並且常和他們來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把“看人家在交易所裡發狂地做空頭,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辦什麼廠”當做是“日常課程”(注:《我的回顧》,見《茅盾自選集》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4月初版)。當時學術界正在展開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茅盾將親自看到的社會現象同論戰中一些理論對照,這就增加了他寫作《子夜》的興趣,決定通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回答託派散播的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在寫作《子夜》的時候,作家又充分地運用了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獲得的社會經驗。他說:“當時在上海的實際工作者,正為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我那時沒有參加實際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實際工作的經驗,雖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工作的困難情形,大部分我還能瞭解。”(注:《〈子夜〉是怎樣寫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報》副刊《綠洲》)過去的這段經歷,以及這一時期參加左翼文藝運動,接近革命者所得來的具體感受和間接經驗,不但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同時也使他有可能對客觀現實作出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日記二年級日記//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鬥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關於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毛澤東同志曾經作過深刻的分析。他在說明由於帝國主義的爭奪中國,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混戰之後,接著說:“伴隨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軍閥混戰而來的,是賦稅的加重,這樣就會促令廣大的負擔賦稅者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伴隨著帝國主義和中國民族工業的矛盾而來的,是中國民族工業得不到帝國主義的讓步的事實,這就發展了中國資產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中國資本家從拚命壓榨工人找出路,中國工人則給以抵抗。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商品侵略,中國商業資本的剝蝕,和政府的賦稅加重等項情況,便使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更加重了,農民則更加仇恨地主。因為外貨的壓迫,廣大工農群眾購買力的枯竭和政府賦稅的加重,使得國貨商人和獨立生產者日益走上破產的道路。……如果我們認識了以上這些矛盾,就知道中國是處在怎樣一種皇皇不可終日的局面之下,處在怎樣一種混亂狀態之下。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1卷第98頁)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裡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複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巨集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裡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要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要“國家象個國家,政府象個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係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遊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要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鬥爭;他熄滅不了工廠裡風起雲湧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溼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託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佔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託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有關寫八年級暑假讀後感:讀《子夜》有感子夜讀後感(10) | 返回目錄

暑假生活樂趣很多,讀書也是一種樂趣哦,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有關寫八年級暑假讀後感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有關寫八年級暑假讀後感:讀《子夜》有感

當《子夜》的鐘聲敲響,夢醒。醒過來時卻發現,原來自己所夢想的東西只是舊花瓶表面的那層浮華的粉飾,早已斑駁、剝落、煙消雲散了……

他本應該是個英雄,只可惜生不逢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註定了像吳蓀甫這樣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暗淡前途,因而他的悲劇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他始終執著而堅定著:“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途尤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是有希望的!”他時常沉迷於對自己的未來的巨集大企業的遐想中,儘管最終他失敗了,但這種精神不能不令人感動和欽佩。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不正如同吳蓀甫的遭遇?【暑假作文集錦】

膽識過人、智謀出色、懷有遠大抱負的吳蓀甫,若假以時機,將會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然而1930年的半殖民的中國根本無法為他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環境。外國的帝國主義勢力極力打壓本國的民族企業,而中國也內槓不斷,民族企業在狂風暴雨中搖搖欲墜,瀕臨破產倒閉的危險邊緣,吳蓀甫只能憤憤地罵道:”那紅軍光景也不過是匪!“

正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一樣,吳蓀甫出眾的才幹、雄厚的實力也遭到了別人的妒忌。在吳家,杜竹齋便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大蛀蟲。他在吳蓀甫最為記得時刻,出賣了自己的妻弟,受金錢的驅使投靠了趙伯韜。至此,吳蓀甫建立欠打的工業王國的美夢徹底破滅。同吳蓀甫比起來,他這是大不義!

讀罷《子夜》彷彿正處在那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時代。

有關寫八年級暑假讀後感就到這裡了,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Tags:讀後感 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