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2篇大綱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5.99K
本文目錄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是我在網上閱讀的一本書,也是對我啟發最深刻的書籍之一。它的作者是一位英國傑出的諷刺小說家喬納森·斯威夫特。

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2篇大綱

這本書通過格列佛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馬國等國度的離奇旅行和種種遭遇,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尖銳的諷刺,批判了英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

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國生活了9個月零13天;在大人國生活了4年6個月零3天;在飛島國生活了3年6個月零9天;至於格列佛在慧馬國生活了多久,我現在也不知道,但我一定會去弄明白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格列佛每到一個國度,都會受到不同的待遇,比如說在小人國的時候,小人國的人民並不知道他是誰便用了釘子和繩子將他固定在一片空地上,直到後來小人國的國王才相信了他,讓他獲得了自由。在其他國度的待遇也是和小人國的待遇差不多。

作者對每一種情況都做了細緻描繪,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讀起來使人感到妙趣橫生。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對文學名著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以前我認為文學名著只不過說的是一些名人的故事或者是歷險故事。現在我對文學名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它不僅可以寫名人的故事,也可以寫一些帶有諷刺性的作品。

文學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要美的精神,比樹木長得還要茂密的志向是我們一生都不能忘記的。文學名著永遠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是青少年朋友要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

我們讀文學名著可以增長新知識,可以開闊視野,可以加強修養,還可以陶冶情操,使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充滿陽光。

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一)

讀書筆記 暑假裡,我讀了一部令人愛不釋手的書。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斯威夫特。

《格列佛遊記》一眼看上去會覺得這本書純粹是一本童話故事,沒什麼道理。但卻並不是這樣,作者在寫童話時,也透露出當時社會的醜陋現象,書中的許多情節都說明了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但書中也描寫了許多地方的美麗景象。

這本書其實是主人公格列佛到了許多不一樣的地方,這裡的人事物也都不一樣。

在《小人國遊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感到有個小東西在我的左腳上爬行,正輕輕朝我胸脯上走來。我儘量壓低眼皮往下看,終於看見了一個不到6英寸高的小人。他手裡拿著弓箭,背上揹著箭帶。在他的身後,大約有400個這樣的小人正在往我身上爬。

從這一段看出小人國的人都很小,主人公在這個國家就像一個巨人,但他們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野心抱負,不惜犧牲人類美好的情感,他們詭計多端、殘酷無情。

在《大人國遊記》中,“為了使我免遭老鼠的襲擊,女主人讓她9歲的女兒把玩具搖籃改成我過夜的床鋪。這個搖籃被放進一隻衣櫥的小抽屜裡,擺在一個懸空的架子上,我睡在上面既安全又方便。”

說明了主人公在這兒卻變的很渺小,是個小矮人,這裡的布羅卜丁奈格人粗俗和鐵石心腸:布羅卜丁奈格人令人作嘔的體味、舉止和不慣;他們的刑法殘暴;由於沒有社會責任感,彼此之間的關係冷漠;他們對待格列佛十分粗暴,毫無體恤之情;國王和王后也把他當成開心的玩物。

在這本書中,還有許多骯髒得人或事,從四個角度反映了人性的特點。讀後深有體會。

格列夫遊記讀書筆記(二)

不論是否真正讀過,或者通讀過,大約無人不知曉《格列佛遊記》是一部世界名著。就連我們的語文課本上也會有那麼一小段的內容。

第一卷《利立浦特遊記》是標準的諷刺,可是寫得很迷人,雖說大家現在都承認小人國實際就是暗指英國,利立浦特宮廷也就是英國宮廷的縮影,但人們還是不得不佩服斯威夫特驚人的想象力。他何以會想得出小人國這麼一個點子來的呢?格列佛與利立浦特人之間的大小比例為1:12,這一比例在全卷書中從頭到尾都得到嚴格遵守,不曾出一點差錯。從寫作技巧上講,這種視覺選擇是天才的,而它產生的效果則是無處不在的幽默。我們當然知道作者是在諷刺,在挖苦,然而這種諷刺和挖苦是理性的、冷靜的,甚至於是較溫和的,作者還沒有完全激動起來,他只是在煞有介事地給你講故事,講一串在我們讀者看來是聞所未聞的有趣故事。

格列佛儼然以巨人的身份在由袖珍的人、事、物組成的利立浦特雄視闊步。雖然他也時常受到騷擾,經歷種種不如意,在大街上走路必須時刻注意,以免一不小心就將人踏死或者將房屋踩塌,可他永遠是居高臨下的,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任其何等自傲自狂,在格列佛的眼中,永遠只是一群荒唐愚蠢的、微不足道的小動物,格列佛從頭至尾享受著“俯視”的便宜和痛快。當然,就是這麼一個小人國其內部的腐敗和紛爭,也終有一天會將其自身毀滅。

我,作為讀者就是這樣被他——斯威夫特——這些故事給迷住了,忘記了它的每一個故事其實差不多都是有所指的。不論是“高跟黨”還是“低跟黨”,“大端派”還是“小斷派”,甚至於像財政大臣這樣具體的人,都可以從當時的英國上層社會找到他們的影子。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那麼一些“有所指”的諷刺,其實也完全適用於整個人類,而並非不僅僅限於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