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育讀書筆記4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1.28W
本文目錄教育讀書筆記《愛的教育》讀書筆記走近教育大師讀書筆記國中教師讀書筆記《守望教育》

有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教育讀書筆記4篇

寒假中,我有幸拜讀了袁振國先生編寫的《教育新理論》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為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在閱讀中給我啟發最深的是“開發數學教育”這一章,可能這與我任教的科目有關吧,書中闡述道: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現象本身客觀規律的揭示,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本質是發現,而數學是人們為建立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主人聯絡,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的本質是發明,是主觀建構。數學中最基本的有理數、無理數是人自己設定的,幾何學上的最基本的點、線、面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只不過為了幫助人們理解這種概念才做出有形的點、線、面來,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們設定的運演算法則之一,這一法則只有在十進位制的系統中才有意義,在二進位、八進位系統中就毫無意義了。有時候,數學是通過“無”與“無”的運算,算出“有”來。誇張一點說,數學有時就是“無中生有”。而這種無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數學的本質。書中例舉了一個事例,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有一次舉行國小數學教學的公開課,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從連加向乘法的過渡。他出了一道題目:7+7+7+7+7+7+3=?贊可夫的意思是引導學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開始一個同學就說:“我可以用7*7——4的方法來計算。”在《教學與發展》這本書中,贊可夫回憶到:當我聽到這一方法的時候,我非常的激動,這個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個不存在的7,她發現了數學的本質。既然孩子們已經具備了認識數學本質的能力,我們為什麼還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呢?如果我們忽視學生的發展水平,忽視學生髮展的潛力,就等於是犯罪。於是他推翻了自己準備的教案,就從這個不存在的7講起。這裡既表現了贊可夫的教學機智,更表現了他對數學和數學教學本質的認識。當然,我們這裡不是嚴格討論數學的問題,而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人是數學的主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為我所用。

說實在的,數學其實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華的工具。數學本身是人為的,是開放的,是豐富多采的,一句話,數學是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教育競爭的壓力,由於“應試教育”的扭曲,在我們的數學教育中,數學變成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絡。不是數學成為人的工具,而是數學教育使人成了數學的工具,成了解題的工具,特別是成了尋求唯一答案的工具,

書中一句句的論述,一個個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思想方法會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學生會有不同的發展結果。教學的開放首先需要思想的開放。為了培養學生更好地應對社會生活的能力,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數學教育。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教育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一)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二)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以及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在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感受《愛的教育》這本書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三)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可以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四)

《愛的教育》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兒童小說,它通過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寫的日記,抒發了人類最偉大的感情——愛。本書講述了無數個發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訴我們的小讀者: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五)

《愛的教育》是一個國小生一學年的故事,是他日積月累地在自己的筆記本本上寫呀寫,寫他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當他讀高中的時候,重溫自己的手稿,於是加進了新的內容寫的日記體的兒童小說,通過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述師生之情、父子之愛、同學、朋友之誼,展示了人性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

愛社會的精神。作者用”愛“的鑰匙打開了人們的心扉。

讀了這本《愛的教育》,我也想天天寫日子,用心來寫日記寫身邊發生的事情。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六)

我讀完這篇故事後,腦海開始浮現一幅幅感人的畫面,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過程中,湧現了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蹟其中,汶川縣映秀鎮於子溪國小2年級學生林浩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作為班長他在被救出廢埋後,發現一名女同學暈倒了,立刻把她背到安全地帶。在拯救同學的過程中,林浩的頭部被砸破,手臂嚴重拉傷,又一次次返回廢堆,就出好幾名受傷的同學。

面對危險,甚至面對死亡,為了換就他人的生命,小英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勇敢的跟死神作鬥爭,這是多麼高尚的舉動啊!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愛的歌。

走近教育大師讀書筆記教育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培根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的文使我們脫離了未開化的狀態。《走近教育大師》為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為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

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孩子選擇老師,家長聯名上書,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為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為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著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為視名利為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裡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裡,我以為“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為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為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痴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工作之餘,翻閱了學校發放的《給老師的健康枕邊書》讀了這本書你會知道: 每個人都生活在充滿競爭充滿壓力的社會中,每天都生活在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的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會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在面對人生挫折、情緒波動、心理傷害的時候,我們只要學會以正確的心態去認識它、對待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中西方的經驗也表明,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和自身的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在生活中做情緒的主人,做快樂的人。

國中教師讀書筆記《守望教育》教育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控、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