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奇蹟》的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2.32W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威脅孩子說:“不乖就要你們好看”,或是“等你爸回來,你就倒大黴了”,這種以恐懼為基礎的思維不斷地被強化著,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他們做作業是為了不惹麻煩,他們排好隊是為了讓老師高興,在課堂上安靜地聽講是為了贏得老師的寵愛。而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首要動機如果受到如此嚴重的錯誤引導,之後的一生將毫無作為。只有發自內心的願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導一個人的行為,收到最好的效果。

《奇蹟》的讀書筆記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如果你作業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個玩具作為獎賞——或者是小紅花之類的,這種獎勵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長和老師當作一種極有成效的方法運用過,他們已經忘了,其實學到的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當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很多孩子為了取悅父母和喜歡的老師而做出符合規範與期望的行為,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專業,為了父母或老師而努力表現。這麼做的理由完全是錯的。這和之前兩個階段一樣,行為動機不是出於行為本身,不是出於自己內心需求,完全背離了初衷。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大多數的老師會制定班規之類的規則供學生遵守。但學生很可能最終會因為“規則要他這麼做”而這麼做,只是簡單的為了遵守規則而遵守,而不是因為真正的內心願望所驅使。而且在我們最景仰的英雄當中,有許多人之所以能成就偉業,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比如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導他們瞭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遠,不受教室牆上的班規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時規則根本就是錯的。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試著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會變得更善解人意,更體貼人。在這樣的世界裡沒有人隨意插隊破壞秩序,也沒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鬧不休,擾人清夢。這是一個很難企及的階段,但我們還可以在此階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這是最難達到的,也是最難教的,因為行為準則存在於個人的靈魂中,其中還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內。這種組合使得仿效成為不可能:就定義而言,第六階段的行為無法教,也無法講述,“看看我現在在做的事情,這就是你們應有的表現。”一旦你做出示範,就等於違背了第六階段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條自相矛盾的行為準則,讓教學者陷入兩難的困窘。雷夫老師試著幫孩子們從別人身上找出行為準則。許多卓越的書籍和電影都找得到達成第六階段思維的人。如約翰諾斯的傑作——《獨自和解》小說的主人公菲尼亞斯是一位卓越的運動員及第六階段思維的實踐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賽的全校紀錄保持者並不是他們班上的同學。從未受過游泳訓練的他對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紀錄。他簡單地熱了身,走上起跳臺,接著要吉恩幫他計時。一分鐘後,吉恩難以置信地看見菲尼亞斯破了紀錄,但是她很失望,因為沒有其他人在場來確認這個紀錄的“正式性”。她打算致電當地報紙,還要菲尼亞斯第二天在正式計時人員和記者面前重遊一次。菲尼亞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為他想破紀錄,也辦到了,這就夠了。吉恩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但第56號教室的學生們沒有,他們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亞斯性格的方法。

綜上所述,第一階段到第四階段的觀點本質都一樣,行為動機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驅使。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應該是因為這麼做是對的,而不是因為害怕什麼或是想得到什麼而做。第五階段倡導的,是在之前四階段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能夠將他人當成自己一樣的對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體貼別人,正所謂“你想要受到別人怎樣的對待,你就得怎樣對待別人”。道德最高階段第六階段,心中應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自己的做人原則,道德底線,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根溯源,良好的品質,健全的人格,優異的成績,一切皆起源於發自內心的熱愛。這是我們做人做事的首要動機。作為老師,首先要糾正並明確學生的首要動機,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正確引導,從而使學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了正確的觀念與方法,自然就能盡力做好每一件應該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