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3000字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2.79W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3000字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3000字

讀了村上春樹的名作《海邊的卡夫卡》,對於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從前沒有看過,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也沒看過,只是在別人的部落格介紹裡稍稍曉得一點皮毛。本以為《海邊的卡夫卡》也應當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類的作品,在隨意的翻閱中,一頁一頁而過,慢慢卻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樹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觸動。《海邊的卡夫卡》講的是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譯——“烏鴉”,烏鴉在當地是一種表示吉祥的鳥,可是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少年卡夫卡經歷的人生有些離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裡,他為了逃避詛咒而離家出走,後來父親又被殺,似乎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註定。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我認為還是相通的,從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國普通階層生存的一面。對於村上春樹充滿想象的文字是需要邊讀邊思考的,小說貌似寫一個少年的心跡,其實蘊含著很多的東西,卡夫卡充滿了哲理的對生命的探索與追問。在這本書中其實沒有所謂的小資情調,只有對自由的嚮往。要堅強地面對生活。對於村上的書,總是一知半解,寫這篇所謂的讀後感其實表達也很困難,偏於理解。其實,所謂的隱喻,許多的看者不一定會理解村上所說、所指的是什麼,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許只有在讀者遇到某件事後,再來看看此書,不定會發現與所經歷的事有某些的契合點,這時會發覺村上書中的睿智,“好像人生過去就過去了,想回頭都沒有辦法。成長的過程都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責任始於夢中”,喻體的本意是否人生無奈,夢—責任—夢,最後還是責任呢?或許,人在短短的時光裡面生存,一如匆忙過客般地在人間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這個過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夢完成與否它的責任,來自責任的外力還是內心?表面還是實質?我想,這世界,有些的夢是虛設,而有些的責任也純屬浮淺。若說責任象奴役一般地實施,感覺到人生似如奴隸,只是在純屬願意之間服役。小說假說有消極的一面,然而卻是有著它的深廣的含義。

《賓尼兔》裡說: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會活著出去的——其實,宿命,從一開始就知道會結束,對於生命的無力感,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拐點,抑或轉角處,也許不是產生在十五歲,或許二十歲,或許在更大、更老時的感觸,當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歲時,也許會有一種迷惘,抑或已經有了一種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實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

書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個有著一種被強烈的孤獨感所籠罩的人,他一開始就處於俄狄浦斯式預言的壓迫之下,潛在的弒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長久壓抑著他,而呈現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個世界則給他以夢幻和怪誕。現實生活的真實與虛空在卡夫卡的內心中徘徊,當覺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時候,卻又發現這個世界的資訊一切都是千真萬確地存在著的。書中有許多的隱喻,對隱喻的解讀,在《海邊的卡夫卡》各個人物所蘊涵的創作思想上,也許體現了很多現實性的具體指向,而且也頗有說服力。或許隱喻在書中只是形而上的。不過在此書中我喜歡村上春樹勾勒的哲學語句,充滿了對於人生的說服力。

因為是寫少年的經歷,作者運用了想象,我喜歡書中人與貓對話中運用的隱喻。“貓”的隨性的語言,讓貓說人話,體現了作者的彷彿幼稚、彷彿智慧的一種想象、懸念。正因為喜歡,因而對於小說中細緻地擬人化地描寫貓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較詳細。作者以貓作為人的寫作物件,此技法是村上春樹神奇想象力的一種手段,書中人物可以和貓說話,與貓和藹地相處,如貓一樣過著簡單的生活。書中把貓劃分了種類,認為黑貓是一種很乖巧的、對於人的交流很隨意輕鬆的貓,可相處。短毛貓相處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則很少見到短毛貓,因為短毛貓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貓大多是褐紋貓,而且它的語言波段與交流對不上號,不容易相互間產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許貓與人一樣地也有區分的理由。在人與貓的極樂世界周旋,作者的構思很玄幻、隱喻藏有幽默感,人與貓比較豐富的感情躍然在書的章節中。貓其實是具有孤單的品性的,在現實中的貓們像似社會化了的動物,它們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並且會成群結幫,貓與貓在一起時常會打架。黑貓是比較聰明的貓,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領悟力,能與其它不同種類的貓和睦相處,溫馴而又守法,不犯動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處拉屎尿的錯誤。短毛的貓大多是家貓,家貓因為好吃,只只長得肥大,雖然肥大,但總是鬥毆不過瘦瘦小巧的褐紋野貓,老是被褐紋野貓欺負,大打鬥間打痛爪挖的厲害時,就會聽見失敗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勝利者散出的粗氣。有些的失敗終導致短毛的家貓只得規規矩矩地在家裡呆著了。

《海邊的卡夫卡》雖然是在交代一個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義是讀者需要意會的,村上的語言需要讀者拐著彎來理解與思索。正如他在序言裡寫的,“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裡,倘若你也能以這樣的眼睛觀看世界,作為作者將感到無比欣慰。”因時間的限制,書中蘊含著的東西,在一時半會的閱讀間,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細心的讀,細緻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沒有達到作者所期望的,我看書的最大的本事就是隻會抓住一個感興趣的點,比如專喜歡挑選情節型別式的單章節,或傷感,或奇特充滿想象的鋪排。書中說到了生命的無力感,“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著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有人熱心為一支棒球隊捧場,可是棒球隊的贏能使這個人有多少長進?有一個人一直“在門口為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著承受。”

無論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預定某些目標,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會按照它的目標而實施進行,想後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就好比中了諾查丹瑪斯一樣的人的預言,更好比進入了一個伏擊圈。也許“宿命”,也許是命運註定如此。不過,對於人的靈魂來說,我想確實是可以作自我調節的,不要把這個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這樣反而不好,對於自己的精神狀態會具有一定的影響。村上說,“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與美好。”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種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園至關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3000字

因為學日語的緣故吧,上次生日時朋友送我一本書,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著的《海邊的卡夫卡》(林少華譯)。說實話,因為我打小都只是喜歡看一些故事類的小書籍,比如《讀者》,《青少年文摘》,《視野》等的,不怎麼喜歡看那些名著之類的,寓意深遠的書籍。雖然朋友送這書給我很高興,但是要我認真去看,說真的還是有點難度的。後來,有次週末寫完作業之後就不知道乾點什麼,所以就索性拿出書架上僅有的一本課外書籍《海邊卡夫卡》看了起來。看之前,我上網看了看書評,有這麼一段:想象一個15歲的離家出走的少年會有怎樣的故事。一個不識字的老伯影子只有一半,卻可以和貓們閒談。人能不能同時愛著15歲的少女和50歲的中年婦女,而且這少女和中年婦女只是不同時間域裡的同一個人?如此這般,《海邊的卡夫卡》給人想要一口氣讀下去的衝動。這段書評很有吸引力,看完後自己果真有了想看它的衝動了。

剛開始看的時候很不習慣,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講些什麼,尤其是劃分章節這點,讀來讀去就是不知道作者是依據什麼來劃分的,而且雖說人物也不是很多,但是有些“意外”人物的出現讓讀書甚少的我很困惑,我搞不清楚誰是誰,也不懂他們到底是啥關係,僅僅讀了幾章,我這顆腦袋就被徹底搞混了。唯一有點感覺的就是,我感覺那個章節是按奇偶章來讀的,因為只有奇數章的內容是連著的,它講的是一個故事,而偶數章講的又是另一個故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又一想,雖然表面上是這樣的,但是作者既然這樣連著寫了,想必一定有他的道理和思路,不然人家也不是名家了。所以,思來想去,我還是按著作者寫的來讀了,硬著頭皮讀了。讀了大概十多章,終於,終於,又有了一點感覺,感覺自己大體上有了一點思路,也可以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了,也許是故事情節吸引了我。有了這種感覺,我興致盎然的繼續讀。說到故事情節,我突然想到一點,主人公卡夫卡與櫻花,就是卡夫卡認為的姐姐做愛這段,寫的很是逼真、具體,第一次接觸這麼露骨的情節,所以當時讀的時候挺害羞的,臉燒燒的。後來想了想,這種情節的出現也許和日本人的那種開放的觀念有關吧。因為這之前我也看過幾部日劇和日本電影,其中的日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讓我覺得他們很是開放,尤其是關於早戀這個問題。在我們中國,眾所周知,大多數長輩是反對早戀的,但是在日本,他們倒沒那麼介意,有時候反而鼓勵自己的孩子去談戀愛,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感情。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樣寫和這原因都多多少少的關係。大概讀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期末考來臨了,因為要準備複習了,所以也沒多少時間去讀,就暫且擱著了。但是,“意外”降臨了,正當我停止的時候,論文來了,因論文是要寫關於名著的內容,我再一次拿起了它,讀吧,不過這次讀的沒那麼仔細了,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經過我再三努力,終於讀完了這本長篇小說,第一次讀完這麼長的書,小有成就(先自我陶醉一下)。接下來就談談我對此書的一點小看法吧(其實還借鑑了一點別人的)。首先大致說說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

這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長小說之一。這本小說和他的另一本小說《挪威的森林》稍微有那麼一點點的相似,我說的只是情節。這點我是在網上無意中看到的。小說講了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經歷,15歲的田村卡夫卡,自稱“烏鴉”的少年(聽說在日本,烏鴉是一種象徵著吉祥的鳥。可是讀到最後我們會發現,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也就是本小說的主人公,幼年時被母親拋棄,他決心“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懷著憎惡父親的念頭出走,因為他要逃遁父親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當讀到這裡的時候,感覺這個詛咒真的好邪惡、好惡毒啊,作為一個父親,他怎麼可以這麼詛咒自己的兒子呢?就算他們之間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也不至於這麼毒的詛咒吧。真不知道主人公的父親是怎麼想的。

小說通過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和怪人中田這兩條人物線索來展開描寫,不太正確的說,就是我自己認為的奇偶章。如果說少年的故事以現實描繪為主,那麼中田老人這一部分則充滿魔幻色彩,集體失憶,人與貓交談,天降魚雨和螞蝗雨。在小說中田中面對的是外部世界的凶殘和邪惡,而少年田村卡夫卡面對的則是內心的誘惑和罪孽,最終這兩條線索在高鬆會合了。問題是外部的罪可以用一把鋒利的刀來終結,但內部的罪有那麼容易一筆勾銷嗎?最起碼我覺得不會,要想全部結束,有那麼容易的嗎?關於卡夫卡那部分,不管是剛出走,路上遇到櫻花,並且莫名其妙的染有血跡,以及與櫻花做愛,接著來到四國,在甲村圖書館,見到了圖書館館長-----五十歲的優雅女人佐伯,和管理員-----性別模糊的大島,一切的一切看似都那麼的順其自然,但又是那麼的蹊蹺,那麼的不可思議。而第二條線索中講到以前頭腦很好的中田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記憶,取而代之的卻是能和貓交談的能力,因此他開始了幫人尋找一隻名叫小胡麻的家貓的生活,當然,其中也發生了一系列很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切都是想象力的問題。我們的責任從想象力中開始。葉芝

寫道:indreamsbegintheresponsibilities。誠哉斯言。反言之,沒有想象力,責任也就無從產生,或許。一如艾希曼的事例。”“indreamsbegintheresponsibilities”------責任始於夢中。值得注意的是田村卡夫卡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這一切均在似夢非夢中,殺父由田中完成的,但血卻染在遠在高鬆的田村身上(這點真的很蹊蹺,想必只有像作者那樣的大家才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吧);奸母是在似真似幻的錯覺中(時光倒流,母親錯把他當作是初戀的情人),兒子成為母親幼時戀人的替代物,兒子因幼時被母親拋棄,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他迷戀永遠十五歲的佐伯的活靈,更深愛著五十歲的佐伯,他們交合,並相愛。是弗洛伊德戀母情結的寫照。;與姐姐作愛完全是在夢中。這樣寫法的主要原因,作者也許試圖從側面說明,在當今社會,人類最應該做的不是忙著拯救他人,而是及時拯救自己。小說這樣寫,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很好的入世寫照。也許,我們每個人剛開始都是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會,內心也許會經歷相似的波瀾吧。田村卡夫卡的經歷不過更加誇張化、更寫意化而已。細細一想的話,也許我們十五歲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的想法呢。

“人們是永遠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徹底坦白出來的事情,後來也顯示出還有根子留在內心深處。”這句話的出現讓我感觸頗深,我想到了自己經歷過的種種,現在想想真的是有喜有憂,而期間所經歷的各種事情也是別人所無法理解的,尤其是當別人不懂你的時候,你會發現,即使你解釋的再多,再具體,別人還是不會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樣真正的理解你,而那個東西,或者是情結也只能留在自己心裡,自己感知。

小說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歷經重重,那個惡毒的詛咒還是驗證了。這一切又是通過類似古希臘悲劇中的“卡桑德拉預言”(大致情節:在希臘神話裡,特洛伊城有一位公主,名叫卡桑德拉。她有著出色的預言能力,但是她曾經遭受詛咒,詛咒使她準確的預言沒有人相信,反而得到嘲笑和譏諷。因此她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儘管自己怎麼努力,國人還是不相信她,後來因為一個關於自己所居住的特洛伊城命運的不好的預言,所以大家無法容忍,甚至作為國王的父親也無法相信,最後無奈的將她軟禁。最後預言成真了,然而,她自己最後也死在了地方的手中)、“俄狄浦斯情節”(也稱“戀母情結”。講的是俄狄浦斯,一個不是父母親心甘情願生下的國王子嗣,因為他出生時,德爾菲的神諭說他將來會弒父娶母。因此,他被父親遺棄。但因為那個執行者心軟就把他留下來了。因為有個預言的存在,俄狄浦斯長大後猶豫之後還是沒回自己的王國。但是,預言畢竟不是鬧著玩的,幾經輾轉,預言成真了,他無意中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又無意識地娶了自己的母親),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謬和荒誕,日本《源氏物語》中“活靈”的怪異,科幻小說中的“時光隧道”這一切怪誕至極的情節來塑造完成田村卡夫卡這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田村卡夫卡他被衝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但是隻要人沒有在命運的旋渦裡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仍然堅守自己的位置,一切抗爭就都不是毫無意義,儘管在命運面前,它是徒勞的。

文章最後,卡夫卡想放棄生命,或以一種遺忘的形式來達到逃避生活。生命是一種累,生命也許怎麼樣都是亂七八糟,但生命的意義即在於此。經歷過的也許是一種痛苦,但如果沒有經歷,抹去所有的過去和回憶,讓過去成為空白。生命以白開水似的狀態行進,只是吃著活著,即使可以永遠十五歲,也無異於死亡。最後卡夫卡在母親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園,選擇了正視生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時候活著比死更難。卡夫卡有母親要他永遠記著她為支撐,回到現實生活中,並將迎接新的世界,做個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和文章最初寫的遙相互應。命運就想那狂野的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經不是跨入時的你了。這點我覺得很對,因我也是經歷了很多場沙塵暴的“過來人”,我深深的懂得那是怎樣一種情結。命運真的就是那樣令人畏懼,令人無法抗拒。

看完全篇,具體什麼感受,到現在為止我還是無法正確的將其表達出來。估計把上述的那些小感想濃縮一下就可以詮釋了吧。最後還想說說本書的作者村上春樹,用我自己通俗的話說就是,文學功底深厚,對問題見地很是獨特,真不愧是大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您把作家寫成一個腳踏大地、頭頂青天的偉人……事實上,作家總要比社會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對人世間生活的艱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強烈。對他本人來說,他的歌唱只是一種呼喊。藝術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一種痛苦,通過這個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這個牢籠裡一隻或多或少色彩斑斕的鳥。也許是作者本人經歷的多了,對這個社會的很多事情都看的比常人,亦或是剛入世的我們要清楚的緣故,所以他才寫出來了很多出色的作品,就像《海邊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等等的。不奢望自己成為一個文人,像村上春樹那樣文采斐然,只希望以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必要的時候通過別人的引領使自己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做正確的事,更要做一個堅強的人,像卡夫卡一樣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不順,敢於挑戰生活,但希望結局不是像卡夫卡那樣悲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想生活到最後,回頭才發現,自己,又一次回到了原點。

《海邊的卡夫卡》讀書筆記3000字

今天看了村上春樹的名作《海邊的卡夫卡》,對於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從前沒有看過,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也沒看過,只是在別人的部落格介紹裡稍稍曉得一點皮毛。本以為《海邊的卡夫卡》也應當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類的作品,在隨意的翻閱中,一頁一頁而過,慢慢卻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樹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觸動。《海邊的卡夫卡》講的是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譯——“烏鴉”,烏鴉在當地是一種表示吉祥的鳥,可是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少年卡夫卡經歷的人生有些離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裡,他為了逃避詛咒而離家出走,後來父親又被殺,似乎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註定。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我認為還是相通的,從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國普通階層生存的一面。對於村上春樹充滿想象的文字邊讀是需要邊思考的,小說冒似寫一個少年的心跡,其實蘊含著很多的東西,卡夫卡充滿了哲理的對生命的探索與追問。在這本書中其實沒有所謂的小資情調,只有對自由的嚮往。要堅強地面對生活。對於村上的書,總是一知半解,寫這篇所謂的讀後感其實表達也很困難,偏於理解。其實,所謂的隱喻,許多的看者不一定會理解村上所說、所指的是什麼,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許只有在讀者遇到某件事後,再來看看此書,不定會發現與所經歷的事有某些的契合點,這時會發覺村上書中的睿智,“好像人生過去就過去了,想回頭都沒有辦法。成長的過程都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責任始於夢中”,喻體的本意是否人生無奈,夢—責任—夢,最後還是責任呢?或許,人在短短的時光裡面生存,一如匆忙過客般地在人間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這個過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夢完成與否它的責任,來自責任的外力還是內心?表面還是實質?我想,這世界,有些的夢是虛設,而有些的責任也純屬浮淺。若說責任象奴役一般地實施,感覺到人生似如奴隸,只是在純屬願意之間服役。小說假說有消極的一面,然而卻是有著它的深廣的含義。

《賓尼兔》裡說: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會活著出去的——其實,宿命,從一開始就知道會結束,對於生命的無力感,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拐點,抑或轉角處,也許不是產生在十五歲,或許二十歲,或許在更大、更老時的感觸。人年青的時候很少有憂傷,憂傷總是在青春失去之後逐漸產生。當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歲時,也許會有一種迷惘,抑或已經有了一種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實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在村上的文字裡面感受著少年的那份孤獨,那樣的孤獨感想表達生命的本質是否就是虛無麼?我在想象中好象是的,有些的寫照其實是在幸福的表象下隱藏著脆弱,還有那些看不見刀口的傷疤。青春傷痛沉靜無聲,卻留心中。孤獨的少年會讓讀者想起有過的青春傷痕,那一年,那一天,艱辛而過,一步步,難回首。

現實生活無論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預定某些目標,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會按照它的目標而實施進行,想後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就好比中了諾查丹瑪斯一樣的人的預言,更好比進入了一個伏擊圈。也許“宿命”,也許是命運註定如此。不過,對於人的靈魂來說,我想確實是可以作自我調節的,不要把這個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這樣反而不好,對於自己的精神狀態會具有一定的影響。村上說,“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與美好。”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種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園至關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書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個有著一種被強烈的孤獨感所籠罩的人,在文字裡面感受著他的孤獨,那樣的孤獨或許怎樣的人生也無法緩解或體味。他一開始就處於俄狄浦斯式預言的壓迫之下,潛在的弒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長久壓抑著他,而呈現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個世界則給他以夢幻和怪誕。現實生活的真實與虛空在卡夫卡的內心中徘徊,當覺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時候,卻又發現這個世界的資訊一切都是千真萬確地存在著的。書中有許多的隱喻,對隱喻的解讀,在《海邊的卡夫卡》各個人物所蘊涵的創作思想上,也許體現了很多現實性的具體指向,而且也頗有說服力。或許隱喻在書中只是形而上的。不過在此書中我喜歡村上春樹勾勒的哲學語句,充滿了對於人生的說服力。讀村上春樹的小說,感覺距這個世界的遙遠,讀那些神祕感的文字,有些囫圇吞棗。只能恍惚地感知其內心世界的傷痛。想到村上的名句:“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迷失的人是如何迷失的?然而,相逢的人真的能夠相逢麼?“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地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是的,迷失於一瞬間。當你清醒了,什麼都不可改變了。那些青春的疼痛,那些孤獨的跋涉都已經過去了,相逢時也不是早先的你了。

因為是寫少年的經歷,作者運用了想象,我喜歡書中人與貓對話中運用的隱喻。“貓”的隨性的語言,讓貓說人話,體現了作者的彷彿幼稚、彷彿智慧的一種想象、懸念。正因為喜歡,因而對於小說中細緻地擬人化地描寫貓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較詳細。作者以貓作為人的寫作物件,此技法是村上春樹神奇想象力的一種手段,書中人物可以和貓說話,與貓和藹地相處,如貓一樣過著簡單的生活。

書中把貓劃分了種類,認為黑貓是一種很乖巧的、對於人的交流很隨意輕鬆的貓,可相處。短毛貓相處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則很少見到短毛貓,,因為短毛貓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貓大多是褐紋貓,而且它的語言波段與交流對不上號,不容易相互間產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許貓與人一樣地也有區分的理由。在人與貓的極樂世界周旋,作者的構思很玄幻、隱喻藏有幽默感,人與貓比較豐富的感情躍然在書的章節中。

貓其實是具有孤單的品性的,在現實中的貓們像似社會化了的動物,它們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並且會成群結幫,貓與貓在一起時常會打架。黑貓是比較聰明的貓,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領悟力,能與其它不同種類的貓和睦相處,溫馴而又守法,不犯動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處拉屎尿的錯誤。短毛的貓大多是家貓,家貓因為好吃,只只長得肥大,雖然肥大,但總是鬥毆不過瘦瘦小巧的褐紋野貓,老是被褐紋野貓欺負,大打鬥間打痛爪挖的厲害時,就會聽見失敗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勝利者散出的粗氣。有些的失敗終導致短毛的家貓只得規規矩矩地在家裡呆著了。

文章最初寫了“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海邊的卡夫卡》雖然是在交代一個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義是讀者需要意會的,村上的語言需要讀者拐著彎來理解與思索。正如他在序言裡寫的,“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裡,倘若你也能以這樣的眼睛觀看世界,作為作者將感到無比欣慰。”因時間的限制,書中蘊含著的東西,在一時半會的閱讀間,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細心的讀,細緻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沒有達到作者所期望的,我看書的最大的本事就是隻會抓住一個感興趣的點,比如專喜歡挑選情節型別式的單章節,或傷感,或奇特充滿想象的鋪排。

或許,以後會找個時間再看看卡夫卡,那也是很難說的事,什麼事都是如此,一時興起的舉措,過後便會不以為然,人大多是如此的。

書中說到了生命的無力感,“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著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有人熱心為一支棒球隊捧場,可是棒球隊的贏能使這個人有多少長進?有一個人一直“在門口為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著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