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看見讀書筆記3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1.29W
本文目錄2017看見讀書筆記《看見》讀書筆記《看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讀書筆記欄目的小編精心為您準備的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看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看見讀書筆記3篇

《看見》,沒有浮華的封面,沒有彩頁的銅版紙,沒有知名人物的推薦,一如書中的柴靜,真實,不矯揉造作。如果可以拋開現實的種種,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也希望自己像柴靜一樣,當一名記者,去與那些人相遇,去抽絲剝繭地發現事實真相,去感受理解那些人的悲與喜。

《看見》記錄了柴靜的十年,蛻變的十年。前些年,她的節目風格是做猛題,烈度高,對抗強,再配以尖銳的問答、犀利諷刺的結語,以為這樣的她會更受觀眾的喜歡。到後來在陳虻的指點下才醒悟過來,明白記者要提供的是事實,而不是情緒。斯賓諾莎界定“觀察”的實質是: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認識而已。真正的記者應該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不應有太多自己的主觀評價,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將更深層的真相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去做評判,正如那首歌中所唱,你是我的眼,就夠了,而不要當觀眾的心或腦。雖然我們並不是記者,但是工作中、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有記者一樣的思維,就事論事,以事實說話,對事不對人。

《看見》的二十個章節裡,散落著幾十個柴靜所經歷的故事,什麼非典、兩會、山西煤礦等等,許多故事單獨拎出來都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這裡我無法一一列舉各個故事帶給我的衝擊和啟發,只是想針對“看見”二談談自己的感想。《看見》在行文中詮釋了幾個問題,即為什麼看,看什麼,怎麼看。

首先,為什麼看。有人說柴靜採訪時,眼睛裡放著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我認為是慾望。雖然柴靜心裡知道什麼樣的題能拿獎、被表揚,但她只想做那些打心眼裡有慾望的話題,那些能觸動她內心的話題。正是這種慾望,帶著她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非典病區,帶著她從美國返程回國進入汶川地震災區,帶著她頂住人身被威脅的壓力探尋真相。一個記者,是為了獎金、虛榮心、收視率、恐懼而工作,還是為了最簡單的東西而工作,這決定了他看見什麼,報道什麼,而生活中的我們,又是在為什麼而工作呢?

其次,看什麼。陳虻在第一次見面時,問柴靜“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麼”,柴靜回答“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十年的新聞記者經歷,讓柴靜對人性的理解和感悟更加透徹,《看見》中的故事也到處體現著人性的光輝與矛盾,體現著人性的善與惡。當人們清一色地在聲討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用平和樸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兩個由於不同悲劇而造成的悲劇。“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在瞭解了悲劇背後的悲劇後,也許我們的憤怒有所消退,更多地抱以理解。現在許多電視節目習慣地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人為壞人,而實際上這個世界並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經歷經驗不同,對好壞的判斷標準也不同,要做出評判需要更多地去看人性,看動機。管理工作也一樣,最終是做人的工作,對人性的把握決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

最後,怎麼看。十年,柴靜從起初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後來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未經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以自己的道德審視一切,以自己以為的標準看待世界,缺乏對複雜的剖析。只有在“清水裡嗆嗆,血水裡泡泡,鹹水裡滾滾”,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的體會,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出更合理的判斷、更公正的評價。剛從象牙塔出來的這一年,學到的東西比在大學裡學到的更真切更刻骨銘心,也許我無法像柴靜一樣去接觸那麼多的故事,但是試著去經歷那些不一樣的人、事、物,才能更快地成熟。

除了經歷,在認知的道路上,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學會獨立思考。在資訊氾濫的今天,要像柴靜一樣,“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在迴圈往復的反思中剝開表相,深入內裡,建立屬於自己的認識體系,方能成長。

十年,柴靜成長了,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風格。未來的十年,我會怎樣?

更多精彩的讀書筆記盡在讀書筆記網!

《看見》讀書筆記2017看見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於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裡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看見》雖然是柴靜XX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於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能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鬥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曾經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後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看見》讓我們有機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麼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見》還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積極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麼一直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於質疑並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幹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著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劃好課餘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並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並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並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寫的作者XX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曆程也相當精彩,對於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於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著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蛻變或是來自於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今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起成長著,以她的視角審視著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曾經。“《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位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知道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這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後,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譭譽參半。但她並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迴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後,《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書籍內容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穫豐富,也希望這份收穫今後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意義的啟示和指引吧!

《看見》讀書筆記2017看見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由於最近比較忙,看了接近兩個月,終於把《看見》看完了。感觸頗深。其實感受最深的是文章所採用的細節,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從細節方面著手寫的,覺得更有畫面感,更感動。

現在讀完這本書後總是想寫一篇讀後感來紀念一下,但是受這本書的影響,總是不敢提筆,總想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些東西。

“第二章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XX年,非典那年。當時還在國小的我並沒有多麼的恐懼,一個是因為當時我所在的小城市並沒有發現非典的病例,還有可能就是當時真的太小了,對於“生命”這個詞還沒有太多的理解。只是覺得每天都在檢查體溫,很新鮮的每天上學都拿著體溫計,甚至很開心的放了一個小長假。而對於當時每天在電視上報道的今天的死亡人數新增了多少,對於小區新增的門禁都不是很感冒,因為他並不影響我和小朋友之間的玩耍,不影響我寫個作業,看個電視。等到自己長大,漸漸地淡忘了這件事情,也少了一份大災之後的思考和認識。而直到我看了這個第二章,我才真真實實的開始反思當時的情景,才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才真正的對生命有了一分敬畏與珍惜之情。

當我看到說“在整個病區裡,只有三個病人,沒有醫生,沒有護士,沒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聲,沒有儀器轉動的聲音,沒有金屬託盤在什麼地方叮噹作響,這個病區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我的眼睛是控制不了的乾澀感,整個人像是喘不過氣來的難受,我不知道那三個病人當時是怎樣的心裡狀態,但是我可以想像的到他們眼神裡的那種絕望,那種被社會拋棄的苦痛。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當他們孤單的躺在床上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害怕到了不害怕的地步,絕望到了沒有任何的思想和感覺。

很多人都說是從非典那個時候開始認識柴靜這個人的,才開始認可這個勇敢的記者。其實我原來對柴靜的認識還遠不及此,知道我看到這本書,看到這篇文章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他的勇敢。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的深刻,就是他們從醫院錄完當天非典的狀況,回到酒店之後一個人的一句話——“覺得麼,像是《卡桑德拉大橋》裡頭的感覺,火車正往危險的地方開,車裡的人耳邊咣咣響——外面有人正把窗戶釘死。”在那個時期,每個在醫院的人,無論是病人、醫生、護士還是在醫院採訪的記者,都像“火車裡的人”,說不上絕望,卻肯定做好了死亡的準備。

醫院裡的醫生,基本都不怎麼採取防護措施,就是簡簡單單的戴個藍色的薄口罩,採訪時他們的回答是“我們靠精神防護”。這又讓我想到了前面有人曾經問過柴靜,說你害怕非典嗎,柴靜的回答是:“我不怕它,但是我憎恨它。”不知道為什麼,看這一段的文章的時候感覺在當時在醫院裡的人們回答所有的問題都是那麼的短促,雖然短促,但是直入人心。短促到讓你更加尊敬他們的堅強,尊敬他們的勇敢,也更增加了自己對於生命的認識,對於生命的敬畏。

“第七章 山西山西”

其實,在剛剛讀完這一章的時候並沒有多麼大的感觸,感覺就是身為公眾人物對於環保這個熱門話題的呼應。直到我看完另一本書《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才真真切切的明白這個話題的深度。這一章開頭的一幅和妹妹柴敏小時候在紡織廠的照相館裡拍下的照片。下邊寫到“我媽在工廠的理髮店給我燙個捲髮,隔了這麼多年,腦袋上包個黃色蛇皮袋的燙熱感還有,是文明讓人不舒服的啟蒙。”

文章中談到了山西很多地方嚴重的汙染問題,具體的情況真的是讓人很心疼。讓我想到了《額爾古納河右岸》裡的一首鄂溫克族的人的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

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烏鴉。

我們把你的眼睛 ,

虔誠地放在樹間,

就像擺放一盞神燈!”

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很理解這首歌裡的話,但是看過這本書的人肯定會很理解。當時的情景是這樣的,其實這本是一首很普通的歌曲在鄂溫克民族,但是到了後來,伐木工人去了山上他們砍了大量的樹,讓山上的很多動物和植物都沒辦法生活,包括鄂溫克這個古老的民族。政府開始讓鄂溫克人下山,下山的理由是,你們在這裡生活,你們到處遷移,你們的馴鹿到處走動,會破會這裡的植被。於是這個僅存的酋長的女人以這首歌迴應了這些人。

“第十九章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這一章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作者柴靜與她的同事老範、老郝之間那深深的友誼。其實到現在為止,對於什麼樣的人會成為真正的朋友,自己還是不是很清楚。我覺得這是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也是一個沒有必要去弄懂的問題,而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也沒有什麼必須的條件。而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珍惜身邊的朋友,因為在一起的時間不是我們說了就算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什麼樣的狀況,幾年之後現在的朋友都到了什麼地方,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是無法預知的,到時候我們是否還是關係很近的朋友也是未知的,所以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珍惜。也沒有必要去羨慕說誰誰有一個什麼樣的朋友,因為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朋友。

其實文章中的感動之處還有很多,每一個事件都會去插敘很多別的事情,每一個事情又有著很多細節的感動。只能等著自己在經歷了更多之後再慢慢回味這些感動。細細品味,你會有不同的收穫。

更多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看見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一)

第一次認識柴靜,是看到了有關藥家鑫的那期節目,她沒有向其他人一樣只是簡單的評論,而是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注意到了柴靜的很多負面訊息,沒敢開啟看,也覺得看了又能怎樣,肯定很多都是些炒作,有失公正。然後就細緻的看了她的書,斷斷續續有三個月的時間吧,從她的文裡看到了柴靜的成長、進步、成熟,這才是真實的柴靜吧,因為文是不會說謊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想想吧,這樣合適嗎?在看書的過程中思考了很多問題,也覺得自己似乎在真實的活著,因為我嗅到了進步的味道,開始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天都可以過的很充實,即使經常一個人也不覺得孤單。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裡,更多的是和自己做伴,處理好了這段時間,你就學會了強大,可以寵辱不驚的面對很多事情。

今天早上看這本書的尾頁部分,邊吃早餐邊看,怎麼發現句句都是真理啊,說的真好,直戳你的心坎,這就是生活的沉澱、生命的頓悟吧。看書,不只是看熱鬧,它給我們打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每一種生活你不可能都去經歷一邊,但是你在書裡可以體會的到,當你融入故事情節,開始和主人公共呼吸時,你就會理解人生的百態,原來有那麼多的未知世界是我們不瞭解的,所以,以後對於我們不瞭解的事情不要輕易去發表結論。

很多人說,當你把工作當作事業去幹的時候,你就會享受到工作的快感,從而走向成功。柴靜就是這樣的人,認真、執著、熱愛,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去認識改正身上的缺點,一步步的變得從容、寬容、理解,節目也越來越具有說服力。當然,也羨慕她身邊那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包容彼此,這樣的工作誰會不為之傾其所有呢?想想自己,似乎懶惰了很多,變得不求上進,再這樣下去真的就廢了,自己都會嫌棄自己。所以,心態一變,你不會覺得多餘的工作是負擔,因為不去接受挑戰、只是逃避你怎麼去證明自己原來可以很出色的去完成它。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二)

書名如其人,書如其人。於前者,可以看見柴靜內心世界;於後者,從娓娓道來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對這個世界的關愛和對人性的剖析。於是,無論是關於人生的感悟還是對世界的覺悟,在《看見》裡,都可以看見。

起初拿到這本書時,本能地認為在這本書中應該會有可以選擇的標誌性事件,或者會有描繪歷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本身存在的一些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最後發現這種搖晃是危險的,然而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滿悖論

柴靜的文,有一種力量,一種有溫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夾雜著探索人性的熱情,關照著那些為憐憫所涵納的不安、恐懼與絕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斷地向自己發問,不斷質疑,故而裡行間帶有脆弱迷人的氣質,與此同時,又因這種發問與質疑的持續性,這些文擁有一種韌勁,糅合著作者的執拗與激情。

但我猜,受過嚴格的邏輯訓練的人,會對這樣的文產生些許不適,因為其中經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種的悖論式表達,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於最易達成共識的介面上,諸如:過程是有價值的;人性是複雜的;認識自我是艱難的;內心要獨立等。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思考者那裡,你都能找到相類似的句子,以及更精緻的論證過程。

二、柴靜說,我的理想是不斷完善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當看見非典時期由於疫情的肆掠,運送病人的醫生沒有隔離服,只穿著普通的藍色外科手術服時,我們明白了,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當看見偏遠的雙城中,出現了集體自殺事件,我們明白了,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開啟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看見十幾年遭受丈夫毆打都不曾還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華後,我們明白了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憎恨,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直到書的末尾處,出現了這麼一句話:曼德拉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

三、不僅要埋頭苦幹,更要抬頭望天

梳理了思緒,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於細節處。正如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一個在悖論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面對既幼稚又成熟的學生,我們要懂得把握其兩面性;面對既活潑又安靜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其差異性;面對既驕傲又謙虛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因材施教。從實踐中獲取問題,到理論中尋找答案,並有機結合。

Tags: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