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老黨員的非常情懷先進黨員事蹟材料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2.24W

XX年,全國著名女勞模呂玉蘭的故里——河北省臨西縣東留善固村,迎來了一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他放棄省城舒適優越的生活環境,一頭扎進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一紮就是五年。這五年,他先後33次來到這裡,駐村300多天;這五年,他為東留善固這座村莊注入了全新的發展理念,為經濟社會的騰飛抹上了濃重的一筆;這五年,他和東留善固的父老鄉親結下了濃濃的鄉情,成了這裡地地道道的“東留善固人”。

老黨員的非常情懷先進黨員事蹟材料

“離開了農村,離開了農民,心裡覺得沒著沒落兒的。”

——她,和農民有著割捨不了的深深情緣

XX年的初夏,年近70的她打起鋪蓋,隻身一人不聲不響地離開了繁華的省會城市,來到了夢裡牽掛、朝思暮想的一方黑土地——東留善固村。

雖然是悄無聲息,但還是“驚動”了他過去許多老戰友。許多人問他,“東留善固給你的待遇不低吧?”

也有人勸他,“都啥年代了,還去‘革命’,該歇歇了!”

對這位村裡地裡到處“亂轉”的老人,一開始村民們也感到好奇:“老張這次來莫非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勞碌了大半輩子,好容易離休在家了,就不能過幾天安生日子?”

她老人卻說,“我這人大半輩子抓農村工作,也沒啥愛好,就是愛和農民打交道。農村,空氣好,民風醇,人厚道,有活兒幹!”

“農民就像家裡的暖水瓶,外邊涼,裡邊熱。我跟農民有感情。退下來想踏踏實實地給老百姓辦點事兒”正是這發自內心的樸實想法,使他的心與農民緊緊地貼在一起,毫無保留地把他晚年“餘熱”獻給了他心愛的農村,獻給了他深愛的農民。

今年已是74歲高齡的她,1945年6月參加革命,曾任邢臺地委副書記、衡水地區行署專員、省人大常委、省工經聯主席等職。1998年省委批准他離休,為革命事業勞碌了大半生的老人一時“閒”了下來,離開農村這塊廣袤的土地,覺得沒了著落。早在1975年10月至1986年9月,她在邢臺地區工作了整整XX年,期間曾多次到東留善固村裡調研指導工作。離休後,他放本資料權屬文祕寫作網,放上滑鼠按照提示檢視文祕寫作網更多資料棄了許多兼職,甚至連自己家鄉的村莊聘他,他都拒絕了。滿懷濃濃的玉蘭情結,揣著對老百姓的愛心,帶著對東留善固的縷縷鄉情,以及對新一任村黨總支書記呂廷祥的希冀與信任,XX年5月22日,她正式受聘為東留善固村顧問。

“東留善固是我的第二故鄉,說實在的,我真放不下這裡啊——”

來到東留善固,村黨總支書記呂廷祥知道他歷來艱苦樸素,於是就在村裡的小食堂安排了簡單的午餐,四菜一湯。沒想到,她老人卻一臉嚴肅,“我第一次來,你們把我當客人,上了這麼東西,吃不了都浪費掉了,從下頓開始,以後每次只要兩個小菜,鄉親吃啥我吃啥。記住,我是給咱村幫忙來了,不是添亂來了。雖然條件好了,但不能壞了艱苦奮鬥的規矩。”

有一次,說到做到的她讓呂廷祥栽了面子。呂廷祥考慮到老人日夜為村裡大事小情操心受累,臉晒黑了,人也瘦了,實在過意不去,就悄悄安排食堂多做出一個菜來,沒想到她老人的倔脾氣上來了:“撤下一個菜,留到下頓吃。不撤,就罷飯!”平時有淚不輕彈的硬朗漢子呂廷祥流淚了:“您是打心眼裡幫俺啊,叫鄉親們的心裡咋能過意得去呀!”

是啊,他深愛著這片土地,他把滿腔心血傾灑在了東留善固。每次來,他都把日程排得滿滿當當的:搞規劃、上黨課、去學校、和村幹部風裡雨裡一塊兒跑專案……他老伴說:“老張把家都忘了,就連說夢話也是東留善固!”

五年了,每次駐村,他都是兩個簡單的小菜,住著最簡單的農家院落,他用真誠的樸實打動著身邊的每位同志。許多次呂廷祥揹著她和村幹部悄悄合計:“老人都這麼大歲數了還為咱村的事操勞,多少給老人一點報酬,也算是鄉親們一片心意。”但這片“好心”都被老人毫無情面地一次次拒絕了。“靠工資收入生活滿過得去,錢是身外之物,到東留善固,趁身上零部件還可以,幫助你們出出主意,噹噹參謀,能使東留善固人富起來,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老人心裡裝的是東留善固的現在和未來,為讓百姓的日子有奔頭,他把心都掏給了鄉親。”

——村幹部稱他是“俺村第三次創業的總設計師”

XX年一個酷熱的夏夜,勞累了一天的村民早已進入了夢鄉。然而,她老人仍戴著老花鏡對《東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這已是他修訂過的第五稿了。就是這本薄薄的章程,飽含著他五個多月的心血。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東留善固如何實現以法治村,這是她和村幹部們一起探索的一個新課題。這村原有的一本《規範化管理章程》,還是1995年他擔任省八屆人大常委時參與制訂的。可季節變了要換衣裳,形勢變了要換思想,原有的章程顯然已經落伍了。於是“修”東留善固的新“憲”便成了老人的“第一腳”。他一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戶,細聽每一位村民本資料權屬文祕寫作網,放上滑鼠按照提示檢視文祕寫作網更多資料的所需所願。每起草一稿,他都要念給鄉親們聽,看他們還有啥意見。為了使章程更加嚴謹規範,她老人又分別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設研究會和臨西縣人大,請求有關專業部門從法律、政策上把關。經過五個多月的反覆醞釀,舊章程重新更名為《東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十章,一百條,上合國家大法,下合村情民意,“啥事能幹,啥事不能幹,一翻小本本心裡就有數了。這是俺們村的‘小憲法’啊!”村民們這樣評價。

摸透了村情和鄉親們的意願,她老人協助黨總支、村委會一班人展開了推動政治經濟發展的全方位攻略。為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每次來東留善固,上黨課成了他雷打不動的“規定動作”。只要她老人駐村上黨課,晚上村委會的辦公室裡就擠滿了黨員,就連七、八十歲的老黨員只要聽說上黨課了,也讓兒孫攙扶著去,說啥也捨不得拉下一課。常常是從晚上8點講到夜裡12點,沒有一人離開,惟恐灌不進耳朵。一些老黨員說,“老張講的黨課通俗易懂,像重錘敲鼓心啊。”如今,東留善固村的80多名黨員個個都是好樣的,村裡有啥難事急事,黨員都是搶著上。村民們說,“黨員就是黨員,要不村裡為啥有這麼多年輕人爭著要做黨的人呢!”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作為全國勞模的老支書呂玉蘭,至今深深受到東留善固村民的愛戴,在她身上體現出的艱苦奮鬥、戰天鬥地、堅持走集體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們的頭腦中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許多村民不好意思搞個體經濟,怕給玉蘭丟臉抹黑,傳統觀念使這個老典型一度裹足不前。

“發展個體經濟,讓百姓鼓起錢袋子,不是給玉蘭丟臉,而是給玉蘭掙面子!”她老人的話振聾發聵。他親自率領村主要幹部到個體經濟比較發達的外地參觀學習,開拓視野。並把該村經濟發展思想和措施歸納為“抓住集體、放開個體、多業並舉,共同富裕”。就是這四句話讓村民們的心裡敞亮了,顧慮打消了。觀念變、天地寬。放開了思想的東留善固人也放開了手腳。這一年,村裡個體運輸從起初的三家兩戶,發展到200多人蔘與的運輸市場;棉紡作坊聯合生產,已經發展到300多家;軸承加工業也如星星之火漸漸燎原;個體經濟佔據了該村的大半江山。

抓個體不放集體,大河有水小河也能滿。1999年,玉蘭酒廠一度陷入困境。當得知衡水老白乾酒業集團老總是邢臺縣人時,她老人發揮他曾經在衡水工作過的優勢,帶領技術工人來到老白乾酒業的廠房取經學習,發展了新的生產線。還把技術廠長請來手把手地教。如今,玉蘭酒廠已發展成為該村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支柱企業。

為加快東留善固的發展,她到省林業廳、農業廳請專家,幫助村裡引進技術和品種,對萬畝果園進行嫁接、改造。規劃利用三年時間,讓東留善固成為冀南平原最綠的地方,發展生態旅遊。他還帶領村幹部進京津、下溫州招商引資,上專案、辦企業。春節是家人團圓的日子。然而,去年臘月二十八她老人和村幹部卻在趕往溫州的路上。因為,只有在過年這幾天,溫州的老闆才在家,年下才是洽談的最好時機。大年的三十、七年級、八年級,他們馬不停蹄,洽談會開了一個又一個,溫州老闆也一次一次被感動,“就衝這股勁兒,不和你們合作跟誰合作?”就這樣,合作專案順利談成了。直到正月九年級,老人才匆匆趕回家中和妻兒團圓。這時,他已經累得走不了路了。

隨著村辦企業水泥廠、紡紗廠的興建,電力資源的緊缺成為了企業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電力告急的現狀,一方面她老人不惜年邁,靠自己在省裡的老面子、老關係,跑省進廳,終於要來了3.5變電站的指標,一方面村裡勒緊褲腰帶籌集三百萬元的建設資金。指標要來了,老人卻病倒了,他在病中高興地對黨總支書記呂廷祥說“你們去跑吧,正好我在家歇歇。”可不知怎麼了,電力部門變了卦,眼看著指標就要泡湯。但老人尚在病中,擾他又於心何安。廷祥書記正急火攻心的時候,她老人關心地打來電話問他變電站建得如何了,呂廷祥這才吞吞吐吐地把實話說出來。老人二話沒有,託著帶病的身體,去和有關省領導聯絡,當聽說主管領導正在外地開會,他們就直奔會場。省領導被他們這種執著的精神打動了,當即拍板進行協調。

如今,村變電站如期開工,轟隆隆地機器轉了起來,白白的棉花飛揚著村民們的感激,一寸寸白紗綻放著產業婦女們美麗的笑臉,飛馳的水泥線上滾動著辛勤與汗水換來的財源,外來務工人員在這裡安家落戶……

這些年來,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態勢成為了該村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僅去年一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是前40年總投資的兩倍。在此基礎上,他們又謀劃了新一輪經濟騰飛的藍圖,開始了“三次創業”,一批又一批農民改變了角色,打開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門,東留善固村的經濟進入了新一輪全面提速階段。

“他不要東留善固的半根草,反倒貼了那麼多,他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

——在村民們的眼裡,她就是這樣一位親民愛民、永葆革命本色的共產黨人

聽說要採訪她老人,玉蘭中學的幾名教師不約而同地來到了村委會辦公室,向我們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老人辦教育的事兒。東留善固村本資料權屬文祕寫作網,放上滑鼠按照提示檢視文祕寫作網更多資料有2300多名村民,直到XX年還沒有一所完整的中學。村裡的孩子們,有的到十幾裡外的鄰村或鎮裡上中學,有的則由於多種原因停學或輟學,過早地承擔了家務農活兒。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孩子‘窮’輩輩窮啊!”她老人下決心要在村裡建起一所屬於東留善固自己的村辦中學。

缺少資金,她老人帶頭從自己的退休金裡拿出了300元;老師沒有備課本,學生缺少作業本,他還將自己出版專著剩下的紙訂成作業本、筆記本,送給了教職員工和同學們。呂廷祥書記得知此事後,立即在每個本子的扉頁上寫下“祝你成才——她贈”幾個大字。九個閃閃大字熠熠生輝,那分明是老人火紅的愛心。

一次,她老人和老師們在座談中不經意地瞭解到,鎮上已經欠發了教師7個月的工資。7個月啊,眼看著教師精神不振,學生寥寥無幾,玉蘭學校被迫“夭折”,老人二話沒說,立即來到村裡和呂廷祥等村幹部一起商議決定由村集體貸款2.8萬元支付了教師的工資,穩定了教師的情緒。

她老人慷慨解囊辦教育的事傳到縣領導那裡,縣裡當即協調了資金和師資問題。村投資250萬元蓋起了XX多平方米教學樓,學校已發展成為15個教學班,600多名在校學生,30多名教員的普通中學。

XX年,市委常委、祕書長王離湘,副市長郭俊苓和廣大教師、學生一道過了一個快樂的教師節。在發言中,她老人滿懷深情地提出力爭把玉蘭學校辦成“臨西第一,邢臺一流,全省知名”的目標。如今新的玉蘭學校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的特點,提出了“3+1”教育教學新方針,也就是說中學畢業後,可以選擇再加一年的職業技能學習,就取得國中、職業兩個證書,為農村培養了諸多實用人才。

她老人的執著與愛心也深深感動著教師、學生和鄉親們。他們也都把老人當作親人,送他炒好的花生;學生們用“張爺爺”送給他們的作業本畫上了一幅東留善固的村景送給老人;一心想要“跳槽”的年輕教師在這裡安下了心;體弱多病長年在家“休養”的老教師被老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動著,重新登上了講臺;鄉親們有的從自家果樹上摘下一捧紅棗也忘不了給他送去,讓老人嚐嚐鮮兒…

她老人人在東留善固,心也融入了東留善固,他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他把家裡的大圓桌送給村裡的食堂,還把裝修房子剩下的木板拉到村辦企業,就連省高速公路更新下來的萬年青,他也讓村裡用大車拉來美化街道。他把村裡的老年人看作功臣,關愛有嘉。每次來村他都會去看望年邁的老人,他組織村民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晒被評孝比賽;讓村老年協會給7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5元零用錢;給80歲以上老人過生日,送生日蛋糕;XX年“九·九”重陽節,組織老人坐上小臥車到搖鞍鎮參觀波爾山羊,樂得老人們合不攏嘴。還請醫德高尚的大夫給老年人檢查身體。老人們把他看作是自己的親兄弟。幾天不見,就想他……

如今富起來的東留善固,村裡條條都是筆直寬闊的水泥路,路邊的小樹苗鬱鬱蔥蔥,村民們的房子沿路而建,除了圍起院牆的平房之外,還有不少兩層小樓;村辦工廠一字排開,校園裡抑揚頓挫的讀書聲響徹莊園的上空,村落間的深井冒著汩汩清泉,3.5伏變電站遙相呼應……東留善固展示著中國農村生態、文明、富裕的新形象。

面對未來,她老人和以呂廷祥為書記的黨總支一班人目光深邃,充滿了無比的信心,勾畫了“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生活現代化、改善人居環境、構建合諧村莊”的全新藍圖。他們決定建一座玉蘭公園,以玉蘭精神為核心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將於XX年3月31日,在呂玉蘭逝世13週年時對外開放;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更新果樹品種,增加效益;把玉蘭酒廠的牌子做大做響。一輛輛穿梭往來的運輸車,一團團雪白的棉花,一片片經濟效益良好的果林,無不訴說著她老人以及東留善固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