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事蹟材料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6.95K

近年來,xx鎮黨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把我鎮領導班子打造成“牢記宗旨、深懷親民之心,勤政務實、躬身為民之舉,開拓有為、力創富民之果”的“三民”好班子,目前,全鎮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和諧,並多次獲得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事蹟材料

抓班子 帶隊伍 樹形象

xx鎮始終把抓幹部隊伍建設工作放在首位,不斷增強黨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一是從制定規章制度入手,規範幹部行為。xx鎮結合本鎮實際不斷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制定《考勤、值班和請假制度》、《限時辦結制》、《首問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對黨委重大事項的決策,黨員幹部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都作了較詳細的規定,讓黨員幹部有所為,有所不為,為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完成提供組織保證。二是常抓幹部學習不放鬆,全面提高幹部隊伍素質。xx鎮對幹部學習做到常抓不懈,做到集中學習與自我學習相結合,主動學習與促進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鍛鍊相結合,堅持每週一干部集中學習,黨委中心組每月集中學習一次。鼓勵幹部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對參加函授或進修學習班的,學習期間的報名費,在成功獲得畢業文憑後由鎮政府給予報銷。三是繼續實施“三培兩帶”工程,不斷提高農村黨員素質,體現先進性。通過實施“三培兩帶”工程,將50%的農村黨員培養成了致富能幹和村組幹部,黨員的雙帶能力明顯增強,帶動了1000戶以上的農民群眾致富,取得實在的效果。農民黨員吳xx利用在外務工學到的技術和積攢的資金,回家投資120餘萬元創辦了永華傢俱廠,帶動30多戶農民共同致富,黨員凌xx將自己學到的西瓜種植技術傳授給村民,帶動全村農民種植西瓜xx多畝,其所在村小組成了遠近聞名的西瓜村。在黨員發展工作,有意識地將一些文化水平較高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在近年來發展的黨員中,有70%是高中以上學歷,有75%是有一技之長的致富能手。四是開展“五聯五比”活動,切實轉變機關作風,樹立新形象。為進一步強化幹部隊伍建設,xx鎮結合機關效能年建設活動,在全鎮幹部中開展“聯絡實際,比學習;聯絡責任,比貢獻;聯絡群眾,比感情;聯絡企業,比服務;聯絡差距、比進位”主題活動。活動中,全鎮幹部共掛扶村組農戶240戶,帶著感情為民辦事,解決群眾困難的幹部多了,百姓稱讚幹部的言語多了,全鎮呈現出以新農村建設為紐帶,幹部群眾共同建設家園的喜人景象。

順民意 辦實事 聚民心

xx鎮把能否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鄉鎮工作的立足之本,積極組織資金解決農民群眾實際困難,不斷滿足群眾需要,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全鎮人民心齊、氣順,社會安定和諧。近年來共積極爭取各類專案資金xx多萬元,用於全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鎮共硬化各類公路52公里,8個行政村公路硬化率達100%,村組公路硬化率達70%以上。水庫除險加固率達50%以上。極大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利條件。

為方便農民辦事,鎮黨委制定了《關於實行民事村辦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村在村小組設立一名民事收集員,通過受理、登記、代辦、回覆等環節,為群眾代辦計生證、土地證、合作醫療報銷等提供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據統計,全鎮黨員幹部每年為群眾辦好事實事xxxx餘件,真正達到了 “幹部定期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目的。以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為切入點,紮實有效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的工作思路,組織鎮村幹部,動員群眾積極參加到建設新家園中來,全鎮新農村建設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態勢。目前,全鎮14個新農村建設示點基本實現了“走平坦路、喝乾淨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的目標。

重招商 調產業 幫民富

xx鎮把富民強鎮作為做好農村工作的最終目的。鎮黨委抓住貴溪市委“異地辦廠,原地納稅”的良好機遇,立足實際提出“引資強鎮”的發展思路。採取以誠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等多種方式,共引進五家過億元的銅加工企業落戶市工業園區,這些招商引資企業的引進,為我鎮衝擊經濟強鎮奠定了堅定的基礎,財政收入實現了三年連續翻番。

xx鎮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不斷突破傳統農業框架,用新興產業搭建起一座座富民金橋。該鎮板橋村地處城郊,農民素有種西瓜的傳統。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採用供良種、普良法、扶資金的方法,積極引導當地農民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種植水平,並組織起板橋西瓜協會,讓板橋西瓜成為貴溪知名品牌。如今,板橋村每年種植的西瓜面積達xxxxx多畝,瓜農僅種瓜一項人均收入就達5000多元,西瓜已成為他們致富的“綠寶盤”。全鎮“一村一品”農業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輻射帶動農民人均增收超過200元,全鎮累計農業收入達4000萬元。每年全鎮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xxxx多人次,幫助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5000多人,為農民增加收入尋找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