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3篇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6.37K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和一定的目標要求,遵循教育規律,有組織有計劃的組織大學生進入社會,充分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完成的一種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本文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僅供參考。

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3篇
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篇一:信工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

時間:

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地點:

輝縣市孟莊鎮南李莊社群

社會實踐小組成員:

組長:崔徵

成員:張明飛、魏迎霞、於如鯨、趙豪、潘家升、範晨凱、劉會會、曹婷婷、錢志麗、張向磊

社會實踐小組名稱:信工系計算機網路知識宣傳隊 社會實踐預期成果:活動使社群居民更進一步瞭解了關於計算機的知識和常識,學習了有關於安全上網和日常計算機維護的相關資訊和技巧。居民們瞭解到了現代社會計算機的多種用途和各種各樣的功能,通過網路能夠更多地瞭解國內外的最新新聞和事件,計算機網路知識普及到了更多的家裡。媒體報道,形成論文。

活動過程:

今年我係社會實踐工作本著提前準備,精心策劃的原則,在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做了大量細緻入微的工作。結合學院檔案精神,制定了詳細的活動計劃。

第一日,我們深入到輝縣市孟莊鎮南李莊社群,在社群內,社群居民很熱情的為我們提供桌子等活動所需物品。我們搭建了資訊工程系計算機網路知識宣傳服務處,免費為當地居民提供計算機網路方面的知識解答和幫助。免費為當地居民維修電腦和優化電腦,幫助他們更加快速安全地享受資訊化時代帶給我們的便捷。

我們在社群裡向當地居民發放有關家庭計算機網路使用的調查問卷,並向當地居民詳細瞭解當地計算機的使用情況以及普及情況。

通過調查我們瞭解到,在上網年齡方面,家庭計算機的使用大多數存在於青年人和學生階層,在老年人中,計算機的使用率較低,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計算機的發展是從年輕這一代身上開始的。

家庭收入與家庭計算機的使用存在這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在這方面也做了詳細的調查,首先我們對居民的收入有了大致性的瞭解,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家庭收入的多少也會影響到家庭計算機的使用情況和普及情況,一般來說,家庭收入較為高的家庭擁有計算機的時間較早,擁有計算機的配置也較高。

很多居民認為計算機對自己的家庭很重要,只有一小部分的家庭認為計算機對自己來說不是很重要,這部分家庭大多數是家裡面有幾位老年人,而家庭擁有孩子和學生的家庭對計算機的需求很多,因為這一部分家庭需要經常性的從網上幫助家裡的學生了解就業和學習的情況。

不同的人群對計算機的使用頻率也不一樣,在年齡構成中,青年人和少年以及中年人對計算機的使用較為頻繁,其中,通過對比這些年齡段的人群對計算機使用的用途,對於少年兒童,大部分的少年兒童使用計算機的用途都是在玩遊戲或者娛樂,青年人一般會使用計算機來進行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而對於老年人老說,大多數老年人使用計算機是因為他們的生活需要從網際網路上尋找一些能夠生活開心的東西。

但是在上網時間上,很多人對自己的上網時間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一般情況下,除了一些上班族,其他的很多人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計劃去上網,去使用計算機。

在另一方面,對於計算機的購買目的和網際網路的使用目的方面,大多數的家庭購買計算機和使用網際網路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學習,他們認為給孩子更好的學習條件是一個父母的責任,而在另一些居民的眼中,這些東西的主要用途是在休閒和娛樂上面,因此很多家庭購置計算機的目的也是因為娛樂等。

很多人都喜歡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上獲取資訊和娛樂,但是在計算機的掌握程度方面人們的掌握卻不是很樂觀,很多人都只是會一些簡單的計算機的操作和處理,而在計算機的故障排除方面大多數人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當電腦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不知所措。

個人每天的上網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著這個人對於電腦的依賴程度,而上網的時段則可以準確地判斷一個居民的閒暇時間和空閒的程度。而通過其本人職業的調查則更加準確地驗證了上面的觀點。

而後,我們的實踐小組在當地居民小區內免費幫助小區居民解決有關計算機方面的疑問和問題,幫助小區的居民們維修電腦,排除故障,免費幫他們優化電腦並且幫助他們讓他們的電腦更加快速,更加流暢,我們也受到了當地居民的好評。 第二日,我們參觀了河南永勝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河南永勝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位於豫北邊陲的輝縣市。東臨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南臨京廣線、焦枝線、新荷線、新鄭國際機場以及長濟高速;西與煤城焦作交界;北與山西省的陵川縣、壺關縣接壤。太行西峙,衛水環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泉近在咫尺,南太行黃金風景區齊王寨、萬仙山、八里溝、關山也僅有數十里之遙。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旖旎俊秀的自然風光,雄厚優質的礦產資源,燦爛悠久的文化積澱,天時、地利、人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和陽光。

河南永勝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籌建於20xx年,位於河南省輝縣市胡橋鄉南雲門,佔地面積30000㎡,註冊資金一億元,法人代表為劉軍海。公司現有員工300餘人,其中大中專以上學歷的佔33%。

公司依託中國科學院先進的高科技技術支援,投資6500萬元建設的“10萬噸/年煤焦油轉化清潔燃油專案”為國家首創,專案產品經權威部門檢測合格,產品投放市場後,得到了遼寧錦州港、江蘇南通港、浙江寧波港和中孚豫聯集團、新鄉白鷺化纖集團等大客戶的一致好評,質量優質,價格便宜。專案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家增繳了稅收。同時對當地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起到了緩解的作用。

企業在專案研發過程中,十分注重研發資金和研發力量的投入,其“煤焦油高效精深分離加工技術研究中心”被認定為“新鄉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企業採取各項舉措注重節能減排,力求做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獲得“河南省節能減排示範企業”榮譽稱號;10萬噸/ 年煤焦油轉化清潔燃油專案獲得“新鄉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資助”以及“新鄉市重大科技專項資金資助”。

企業曾獲省經貿委評定的“廢舊資源綜合利用委員單位”稱號,被新鄉市工商局授予“誠信文明企業”,被輝縣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優秀民營企業”和“環保治理”、“安全生產”、“統計工作”等先進單位。

河南永勝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的精神是敬業、愛國、團結、奮進、學習、創新,經營理念是產品合格是標準、使用者滿意是目的。

企業主營各類燃料油,自主研發的YS系列(YS-4、YS—4輕、YS—5、YS—7)和工業萘、輕油、酚油、重苯等產品各類指標均達到了行業標準,產品暢銷河南、山東、河北、遼寧、浙江和江蘇等地,其中YS-4銷往中孚集團等電力企業助燃; YS—5銷往遼寧錦州港、浙江寧波港、南通港等港口船舶用油;調180#銷往中國鋁業、長城鋁業部分鋁廠燃燒用油;YS—7銷往河南洛玻集團、奔月集團和江蘇華爾頓集團等玻璃廠燃燒用油。產品質量均得到客戶的一致好評。

我們在廠區參觀了生產流程和操作間,認真聽取了廠區工作人員的詳細介紹,對公司的一系列裝置和產品有了很全面的瞭解。對於廠區的裝置和現代化、資訊化的管理,以及高科技裝置的應用都讓工廠廠區的生產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科學。

通過對廠區的參觀學習和對公司的參觀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詳細介紹,我們瞭解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這對我們之後的工作學習一定會有更加明顯的幫助。

活動心得體會:

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僅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同時,通過對社群的瞭解和服務,以及對工廠內部自動化生產的瞭解,我學到了很多。

根據當今社會計算機的使用情況和普及情況以及網際網路的資訊通達情況,並結合我係的各個專業的性質,我們在社會實踐中尋求出了相關的涉及我們專業的地方和很多單位。只有深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公司、企業,我們的專業知識才能得到體現,我們的專業素質才能得以培養。我們的調查和實踐才會更加快速有效地進行!同時我們也希望我們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走進企業,走進社群,走進這個社會的角角落落。與社群的居民和企業的工作人員共同合作、共同進步。

活動結束後,團隊成員也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同學們還分別針對計算機網路知識和網際網路在日常生產生活以及企業中的的應用等細節以及大型企業在計算機和網路方面的應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輔導員老師對同學們提出的相關的問題做了很詳細的解答。好多同學一直困惑的有關於我係計算機和網路知識的問題也得以解決,此次社會實踐讓同學們對資訊工程系的專業在生活與應用生產中的用途少了一份迷茫,多了一份熱情,對學習專業知識也增添了一份熱情。

每一家企業的生產與管理都少不了計算機的參與和支援,這與我係的專業特色相符。通過實踐我們發現了自己專業用途的廣泛和自己學習專業知識中的不足,從實踐中瞭解了自己需要掌握專業的知識,增強專業素質,多多瞭解計算機知識和網路知識以及網際網路在生活中的應用和作用,為以後的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礎,深化了對信工系專業的定位與生產生活中應用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

在社會實踐短暫的幾天時間裡,我們“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所有成員在崔徵老師的帶領下明確分工,團結協作。我們本著把工作做到最好的態度,求同存異,力爭上游,充分發揮每一個隊員的特長,使每一位成員都融入到我們的團隊中去,最終創造了我們團隊在此次社會實踐中的驕人成績。大家都不怕吃苦,不怕困難,遇到問題都冷靜思考,用最快的速度最好地解決每一件事。

本次實踐活動我們用自己努力與汗水,激情與創新展現了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信工系學子的風采,為我們學校贏得了聲譽,得到了當地社群居民和企業員工的大力讚揚,當地的企業和社群也給予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足夠的支援,企業的工作人員和社群的居委會成員也給予我們高度的評價。

這次完整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很多,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開拓了我們大學生的視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與廠區員工的廣泛接觸中,與企業相關負責人的交談中瞭解到了很多計算機知識和網際網路在生活方面的應用和廣泛的用途,瞭解到了很多居民家庭對計算機的依賴程度以及使用的普遍性。

從無數的企業對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以及現代化資訊化管理的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

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一定會把這次社會實踐的精神投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動去為國家資訊化建設作出貢獻。

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篇二:體育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

作為一名學生,我一向認為我們應當儘可能地參加更多的實踐活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實踐不僅能鞏固我們所學的抽象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能發現新的問題!所以,每年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基本上都會報名參加,當然,今年也不例外。

一、實踐內容的規範選取

我們這次實踐的課題是對農村國小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研究物件是我們學校本次在暑期對口支教的四所國小,它們是位於**省**族自治縣的**中心國小、**國小、**國小和**國小。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再結合測試內容的可行性,我們最終選取了以下內容進行測試: 國小一、二年級:身高(m)、體重(kg)、肺活量(ml)

國小三、四年級:身高(m)、體重(kg)、50米跑(s)、立定跳遠(m)

國小五、六年級:身高(m)、體重(kg)、肺活量(ml)臺階試驗、立定跳遠(m)、坐位體前屈(cm)

二、實踐過程並不簡單

按說本次的實踐過程不會太辛苦,因為我們使用的都是電子儀器,純粹的人工操作相對較少,但是也正是這些儀器構成了我們本次實踐活動的最大障礙。由於學校正在逐漸遷往**,好多儀器裝置已經隨之轉移,因此我們又不得不派專門的同學到**將所需的儀器搬回。

**島是個多山的地區,而我們所要到達的正是偏僻的農村國小,哪裡少得了山路?那些測身高體重、肺活量、坐位體前屈以及臺階試驗等儀器只好跟隨我們一起走過崎嶇的山路。道路坎坷,又要注意保護儀器不受損,這可不是件省力的活兒!整個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如此類的困難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想。

三、實踐結果發人深思

這次實踐的結果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以往的一個慣性思維誤區! 總能看到這樣的論文:對農村和城市地區的中國小生進行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城市學生的身體狀況明顯好於農村地區的學生,然後分析說原因是農村的醫療衛生等條件不佳、體育設施不完備、缺乏專業師資等,並提出一些諸如提高重視、加大投入之類的建議以促進農村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改善…… 但是,我們此次測試的結果並非如此!農村國小沒有操場、更不用說體育設施,那些農村的國小生們有不少都是光著腳丫上學、更不用談什麼營養衛生條件……但是他們的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並不差。就拿女孩子來說,我不知道作為國小女生立定跳遠跳到1.90m以上、甚至2.10m以上具體是怎樣的成績,但我知道在我的高中時代同班的女生立定跳遠成績在2.00m以上的幾乎沒有!這是所謂的特殊現象嗎?我想絕不會那麼簡單!

這讓我想起現在與我同學的一些**學生,他們平時經常光著腳在籃球場上健步如飛,這是我從前所沒見過的。更讓我想不到的是,我們班的一位**同學在踢足球時也竟光著腳——光著腳就能把足球飛出大半個球場!他們大部分都是農村出來的學生。

到此我想至少已經能得出一個模糊的結論:學生的體質並不是與經濟條件成正比的,它應該有自己的一套制導因素。這些因素是什麼我現在還不知道,但我想這很值得研究,尤其是對於我們的學校體育工作者們。

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篇三:管理工程系暑期社會實踐總結範文

今年暑假,我們管理工程系派出了三支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蔣巷、崑山、沙家浜進行調查研究,拉開了我係暑期社會實踐的序幕。

小分隊之一:深入蔣巷 感受農村

隸屬常熟市任陽鎮的蔣巷村是全國文明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江蘇省百佳農村。其村支部書記常德勝也因為帶領村民進行建設取得卓越成績而被評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並多次前往北京參加全國人大的會議。現在的蔣巷村廠房林立,別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達,覆蓋了全村。村民們各盡其職,少有所為,老有所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而在過去,蔣巷還是一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窮土惡水吸血蟲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閉塞,地形十分偏僻。由於地勢低窪,而且一年到頭雨水較多,所以一年總有多半年是汙水蓄積,傳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離鄉去逃難。所以這裡一直人丁稀少,經濟長期處於滯留狀態。1965年,年僅二十出頭的常德勝挑起了這份沉重的擔子,當上了蔣巷村支部書記,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個年頭。他針對蔣巷村的實際情況,帶領村民挑土墊村,憑著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決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決了地勢低窪、傳染病盛行的問題,改變了生活環境的質量,為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性的第一步。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常德勝以一種敏捷的洞察力仔細的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積極地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始了發展經濟的道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常德勝帶領全村人民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強村富民道路;堅持農村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農村種植結構調整,建立生態農業;堅持以人為本,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村級集體工業的發展,鼓勵、扶持民營經濟,走上了一條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兩手並抓,三業(農業、工業、商業)共養”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會總產值就達到2.8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一萬元(其中還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體福利)。

現在的蔣巷村已經實現了由原來的農業型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的轉化,工業已經成為蔣巷的支柱產業,村裡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村裡擁有常勝鋼鐵集團公司等幾家大型企業,並與澳大利亞、美國共同開發生產專案,為村裡創匯。同時,村裡把所有的農田、水面、樹林承包給幾個種植和養殖大戶,然後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由村裡出資購買這些種養植大戶的主要農產品,供給村民消費。這樣既保證了農業的基礎性作用,也讓這些農戶的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同時,蔣巷村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村裡為全村的每戶村民免費徵訂報刊雜誌3份,鼓勵村民學習,並且設立獎金專項獎勵有文章發表的村民。此外,村裡還承擔了全村的用電、用水等費用,村民不必出錢。村辦國小免費為全村孩子提供教育的機會,而不必交學費。村民女年滿55歲、男年滿58歲就可以享受每月100~200元的養老金,並由村裡供給全部的口糧。村裡的家庭電話、有線電視、液化氣灶具、衛生潔具等設施都由村集體投資建設。目前,村裡已出資興建了第一批別墅住宅區,並以最優惠的價格讓村民入住等等。

蔣巷人是先富裕起來了,但他們卻沒有忘記周圍還沒有富起來的鄉親。他們多次由村裡出資幫助周圍的村安裝自來水、修路、照顧孤寡老人等,遇到周邊村遇到緊急情況,他們也不忘趕去支援。一次,附近的一個村發生火災,燒燬民房數間,經濟損失達數十萬元。蔣巷村得知這一訊息後馬上撥出幾萬元資金,幫助受災村民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問題,體現了蔣巷村淳樸善良的風氣。

蔣巷村由當初那個窮鄉僻壤發展成為現如今這樣一個現代化的農村,它的發展過程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 首先,蔣巷村擁有一個良好的領導班子。有道是:“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一個好的領導班子直接決定了一個集體的發展。在以常德勝為首的領導集體的帶領下,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們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努力生產。作為帶頭人,常德勝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為了村辦企業的發展,他走南闖北,日夜操勞,一心想著自己的集體、自己的村民。也正是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感動了村民,調動了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贏得了村民的絕對信任。蔣巷的領導班子在常德勝的帶領下不斷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蔣巷村走出了一條“村廠合一”的農村發展新路子。由於面積小,人口少而且巷的發展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從思想上解放。”

看到蔣巷的發展態勢如此喜人,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我們也對蔣巷的發展有了一絲憂慮。正像蔣巷人所說的那樣,常書記現在已經近六十歲了,那麼再過幾年,會不會有這樣的一位繼任者能像常書記這樣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蔣巷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我們相信,蔣巷人民會給自己,也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蔣巷的發展是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看到這樣深得民心的領導集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蔣巷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蔣巷村必將成為東吳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也相信,在我們國家將會有更多像蔣巷這樣的現代化農村不斷興起!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所以蔣巷村決定只建立一個黨支部,使村委會和企業處於同一個支部的領導下,這樣就統一了思想,統一了領導,避免了許多因指導思想不同而帶來的麻煩。由於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他們的職工大會也就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村民大會。在“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導下,他們立足於現實,著眼於發展,摸索出了這樣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蔣巷村的經濟發展。

再次,蔣巷村十分重視思想理論宣傳。他們努力地深化思想宣傳力度,旨在提高蔣巷村人民整體的思想文化修養。在蔣巷村,“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齊奔富民強村道路”、“跟著共產黨,建設新蔣巷”等標語隨處可見。在一些重大的紀念日和中央召開重要會議之後,蔣巷村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並且組織全體村民學習中央的會議和重要講話精神,對村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銳感和思想覺悟。正像常德勝同志所說的那樣:“蔣巷的發展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從思想上解放。”

看到蔣巷的發展態勢如此喜人,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我們也對蔣巷的發展有了一絲憂慮。正像蔣巷人所說的那樣,常書記現在已經近六十歲了,那麼再過幾年,會不會有這樣的一位繼任者能像常書記這樣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蔣巷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我們相信,蔣巷人民會給自己,也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蔣巷的發展是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看到這樣深得民心的領導集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蔣巷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蔣巷村必將成為東吳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也相信,在我們國家將會有更多像蔣巷這樣的現代化農村不斷興起!

小分隊之二:駐足崑山 目睹發展

說起崑山,其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世人矚目。崑山市,坐落在上海與蘇州之間,佔地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萬,是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市,被譽為“上海的後花園”。

在過去,崑山就是一個“魚米之鄉”。作為江南的一個小城,崑山的發展曾經一直以農業為主,盛產稻米、水產品等。他們除了自己消費外,還有相當一大批農產品供給上海、常熟、張家港等周邊地區,但俗話說“無工不富”,眼看著周圍的常熟、江陰已經早早地實現了農業向工業的轉化,崑山人再也無法死守著農業的攤子了。他們開始借鑑經驗,著手發展工業。雖然起步晚了點,但崑山人急起直追,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回顧崑山的發展里程,總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⑴1984年~1988年,崑山同上海搞聯營,開始了“農業向工業轉變”的第一步。在此期間,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東倚上海,西接三縣,內聯鄉鎮,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到1988年,崑山的聯營企業達到30多家,總產值佔崑山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上繳利稅佔崑山的百分之七十,崑山的工業已經初具雛形。⑵1988年~1995年,崑山開始實現由內資企業向外資企業的轉化。在初期,崑山的對外之路也是困難重重,荊棘滿地。面對經驗老道的外商,崑山人沒少吃苦頭,交了不少學費。但崑山人就是在這樣的經歷中不斷地成熟和精明起來。在1988到1995年間,崑山的三資企業專案從無到有,達到2400多項,合同外資也超過了120億美元。⑶1995年到現在,崑山不斷地調整自身定位,修正發展思路,開始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把重點從原來的重工業專案,即技術含量較低的專案轉向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案。他們不斷地更新投資觀念,不斷地加大微型電腦、手機等現代高新科技產品的投資力度。這時,他們已經開始踏上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所以他們這一階段提出的口號是:“學張家港精神,走崑山之路”。

目前,崑山已擁有外資企業1400多家。其中,投入資金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專案已達20多項,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有1300項,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也達到了300多項。崑山最大的企業,南亞塑膠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資金達25億美元,佔地16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