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通用8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78W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1

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茶機械之於茶產業,正如發動機之於火車。作為全國茶葉重要產區,宣州區茶葉生產和加工環節機械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傳統和規模。茶葉機械製造企業也一路相伴、共同發展。根據區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安排,為進一步深入瞭解全區茶葉機械產業化發展情況,區人大常委會成立調研組,先後到溪口、楊柳、洪林、孫埠等地茶葉生產企業、茶葉機械製造企業實地走訪,並組織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對茶葉機械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建議;同時到省內六安市金寨縣、黃山市祁門縣、徽州區等地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通用8篇)

一、全區茶機產業化發展基本情況

經過多年努力,全區茶葉機械產業化發展在全國具有相當知名度,在省內處於第一方陣。全區現有茶葉機械生產企業7家,其中所生產產品進入國家和省級農業部門推廣目錄的共有6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年度累計生產加工機械近萬臺;主要涵蓋紅茶、綠茶、黃茶等單機加工及生產流水線;銷售範圍覆蓋省內及貴州、雲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實現年度產值約1億元,納稅約500萬元。

創新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綠源機械和三九茶機有限公司與安徽農業大學聯合開展產學研合作,堅持市場導向和問題導向,不斷開發茶葉生產加工各環節機械新產品,其中部分產品在國內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部分企業積極參加宣城市20xx年、20xx年和安徽省20xx年茶葉博覽會,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品牌知名度。全區茶葉機械製造企業共擁有專利104件。

20xx年,由綠源茶機投資的安徽茶之源機械研發有限責任公司專案正在加快建設,預計投產後將實現年產5000臺(套)機械產品目標。茶之源機械與安農大李尚慶教授(全國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研發團隊合作,經過多年科技攻關,研究開發的最新一代採茶機已經取得關鍵性突破,在採摘環節的機械產品研發上搶佔了先機,前景可期。

二、全區茶機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層面對茶機產業化發展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茶機產業化發展規劃引導和政策幫扶、資金支援等方面明顯滯後和不足,基本上企業發展主要以自身打拼為主,導致區內茶機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中高階產品市場佔有率偏低,缺少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行業領軍本土企業。

(二)企業產品研發能力不強,提檔升級力度不夠。多數企業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產品研發能力薄弱,產品品種單一,多以茶葉加工環節機械為主、生產環節機械少,技術含量不高,生存的市場空間低端、狹窄。少數高新企業由於人才、資金等因素制約,在清潔化、自動化、智慧化、連續化流水線產品裝置研發投入方面不足,產品提檔升級力度不夠,企業高質量發展程序不快。加之茶機行業標準滯後,也客觀上影響茶機企業規範化發展,幾個茶機企業沒能報團取暖,有時市場競爭無序,多款茶葉加工機械科技含量不高,易於模仿,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即使取得專利證書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也力度不夠。如謝裕大等眾多老字號茶葉生產企業的全自動智慧化生產線均產自浙江省,安徽省包括宣州區在內的茶機企業在高階茶機生產領域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非常明顯。

(三)企業擴大再生產與土地等要素制約矛盾突出。我區絕大多數茶機企業規模小、研發力量弱、裝備水平低。由於受到土地、資金等要素制約,企業擴大再生產困難重重。如三九茶機根據發展需要,亟需擴大廠區建設,雖然擬擴建區域涉及的土地已完成前期主要工作,但因為土地調規等手續未批覆落實,只能延緩開工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商機。

三、推進全區茶機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要素保障力度。建議政府層面把扶持茶機產業做大做強作為推進茶產業發展的重要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對茶機械行業的扶持和監管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茶葉機械科技含量,對那些勇於自主創新的企業,積極給予政策和物質上的支援。聚焦發展規劃、土地、資金等方面精準發力、落細落實。制定茶機產業化發展規劃,力爭納入“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遠謀近施;通過籌建茶機企業產業園、在兩園區三集中工業區中劃定一定區域建設園中園、“騰籠換鳥”把園區閒置廠房租賃給茶機企業等方式,破解企業擴大發展與土地供給之間的矛盾問題,發揮企業集聚效應,提升產業知名度、產品競爭力;多措並舉積極爭取農業專項資金,強化金融幫扶,鼓勵涉農銀行、擔保機構加大對涉茶企資金支援力度,重點幫助茶機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二)加強產學研融合力度。事業興衰、關鍵在人。政府應加大農業部門招錄涉茶專業技術人員力度,保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穩定;茶機企業要從長遠發展著眼,以優厚待遇聚人才用之。政府要服務好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有機深化融合工作;引導扶持規模化茶葉企業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成為茶機企業產品研發的實驗基地、展示基地,著力提升研發成果到市場運用的效能。茶機企業要聚焦茶葉採摘、植保、施肥等環節的機械研發短板,聚力科技攻關,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標準下好先手棋,搶佔產品創新制高點,彎道超車開新局;向研發自動化的單機和清潔化、智慧化、連續化的流水線裝置挺進,以實力定勢力。

(三)加強新產品推廣力度。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推廣茶園標準化改造和管理工作力度,為茶機新產品在本區域推廣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科技部門要做好茶機研發專利申報工作的服務。加強與國家和省級農業部門溝通聯絡,力爭更多茶機新產品納入推廣目錄,確保購機補貼政策全面兌現、應補盡補。加大茶機新產品試驗示範推廣力度,不斷提升售後服務質量。政府搭臺舉辦茶機博覽會、茶機推廣現場會、茶機理論研討會等活動,不斷提升區域知名度,打造宣州茶機品牌。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2

十五”期間,廣西自治區抓住“東桑西移”機遇,蠶業迅猛發展,去年,養蠶量和產繭量全國第一。引起了全國蠶業界廣泛關注。為加速我市蠶業發展,推進蠶業產業化,4月中旬,市蠶業總站和部分縣、區蠶桑局長赴廣西宜州市、鹿寨縣對蠶業執行機制和產業化政策措施等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十五”成就

1、廣西蠶業基本情況和“十五”成就。廣西具有發展桑蠶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全年可養蠶8-10批次,與江浙地區和四川相比,春繭可提早1月上市,秋繭推遲1月收市;人平耕地多,可以規模化發展。20xx年廣西桑園面積30萬畝,產繭2.45萬噸(49萬擔),20xx年,桑園增長到141萬畝(投產114萬畝),產繭13.5萬噸(270萬擔)。全區養蠶戶62萬戶,戶平桑園達2.3畝;發種近400萬張,戶平養蠶達6.5張,蠶農售繭收入27億元,戶平收入4355元。河池、南寧、來賓、柳州、貴港五市桑園面積佔了全區92.06%,鮮繭產量佔了89.38%。初步形成了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

2、宜州市基本情況和“十五”成就。宜州市屬河池市所轄,位於桂西北河池市東部,轄7鎮9鄉,總人口62萬,11.2萬戶,面積3896平方公里,耕地113萬畝。從20xx年起,以每年擴種3萬畝桑園的速度發展,去年,桑園總面積達22萬畝(其中投產面積18萬畝),養蠶70萬張,產繭量2.93萬噸(58.6萬擔),蠶農售繭總收入5.8億元,戶均收入6277元。宜州市是全國產繭第一大縣(市)。

3、鹿寨縣基本概況和“十五”成就。鹿寨縣屬柳州市所轄,位於桂中偏東北,總面積33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4萬畝,人口48.26萬人,農業人口40.02萬人。20xx年桑園面積3.59萬畝壓濾機濾布,養蠶量9.38萬張,產繭3519噸,20xx年桑園達10.26萬畝,養蠶22.47萬張,產繭量8540噸(17.08萬擔)。20xx年,蠶農總數4.26萬戶,佔農戶總數的44.15%,年產繭量超過萬擔的鄉鎮有5個,全縣蠶農鮮繭銷售總收入17163萬元,收入超過1萬元的戶有6500多戶。農民人均純收入3085元。

二、推進產業化的主要措施和經驗

廣西推進桑蠶業產業化主要措施和經驗是領導重視、政策推動、資金扶持、政府引導和科技帶動。

1、領導重視,措施有力。對桑蠶產業定位準確,為發展營造了濃厚氛圍是廣西桑蠶產業迅猛發展的最大動力。20xx年,廣西自治區黨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調研蠶桑生產,並對加快桑蠶產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20xx年初,在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自治區政府把桑蠶產業列為廣西重點加快發展11大新興農業優勢產業之首,明確提出,把桑蠶產業發展成為繼蔗糖產業之後在全國甚至全球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區農業廳把桑蠶業確定為“第一產業”,一把手親自抓,廳領導每月召開一次專門研究桑蠶生產的工作例會。同時,增加資金投入,確保全國桑蠶生產第一大省目標的實現。

20xx年以來,宜州市把建成全國第一大桑蠶生產基地縣(市)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成立專門組織領導機構“蠶業生產辦公室”,縣農技推廣中心設立蠶業指導站,各鄉鎮指定一名領導及專職農技人員負責桑蠶生產。鹿寨縣委、縣政府確立了“‘十五’期間,全縣建成10萬畝優質桑園”的發展目標,決心打造“廣西第一,全國前列”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縣上成立蠶業生產辦公室,鄉鎮設立蠶辦,村設立蠶業輔導員,重點蠶區的村級農科員全部轉任蠶管員,分級負責蠶業生產領導、管理和科技服務。

2、政策引導,扶持有力。宜州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是給予小額信貸、財政貼息;二是採取資金扶持,鼓勵連片種植,實行規模化經營。凡是連片種植500畝以上,每畝由財政補助50-100元;建設養蠶用房用地按臨時生產用地給予優先審批。鹿寨縣財政每年都安排50-1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桑蠶生產。

3、市場放開,規範管理,價格放開,反哺農業。宜州市1999年已開放市場。目前,廣西鮮繭收購政策和做法是市場放開、價格放開、規範管理、有序競爭、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相對集中、擴大輻射、合理佈局。鮮繭收購嚴格實行資格認定審批和行業自律管理辦法,從制度和行業自律方面規範鮮繭收購行為。

政府重點保護農民利益,農民從市場直接受到反哺。濾布在正常市場價格波動範圍內,農民售繭隨行就市,從市場獲得較高的利潤,承擔價格正常波動的市場風險。農民從市場受益很大,生產積極性很高,也有較強的市場風險意識。在價格跌出正常波動範圍時,農民享受企業保底收購價格。市場風險完全由蠶繭收購企業和個體老闆承擔,抬價搶購和壓級壓價基本不存在,市場競爭有序。鮮繭收購化蛹率達到95%以上。

廣西蠶種價格也是完全放開,價格隨供求數量上下浮動,但市場管理是規範的,質量管理是嚴格的。蠶種平均價格達35-45元,比我省高出60-100%。

三、廣西在發展生產和推進產業化程序中有“三大”,取得了“三高”效果。

一是氣魄大。廣西農業廳在制定蠶業“十五”規劃時提出,“十五”末桑園面積達到80萬畝,蠶繭產量達到8萬噸(160萬擔)。20xx年,又提出儘快成為全國第一。20xx年實現了全國第一,桑園面積達到141萬畝,蠶繭產量達270萬擔,分別比規劃增加了76%和70%。鹿寨縣在制定的規劃中又提出了要趕超宜州市,到20xx年,實現全縣有桑園30萬畝,年產繭100萬擔,桑蠶業產值達30億元的規劃目標。

二是決心大。廣西在制定規劃後,20xx年同樣遭遇了蠶繭價格僅7元/Kg的低價,但廣西農業廳、蠶業總站和各蠶業主產區都沒有動搖,堅持不懈地推進桑蠶產業化,並且,每年的增長速度都達到40%,終於迎來蠶業大好新形勢,實現了全國第一的目標。

三是規模大。全區蠶業生產集中在河池、南寧、來賓、柳州、貴港五大優勢蠶區的15個縣(市)。20xx年,全區有7個縣(市)年產鮮繭10萬擔以上。河池市所轄11個縣(市、區),桑園面積超萬畝的有6個縣(市);種桑面積達到5畝以上的農戶有3.95萬戶。南寧市桑園面積達29.85萬畝,佔全區21.2%,養蠶95.54萬張,佔了全區23.9%。

四是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程度高。在主產區是一片連一片的桑園,從數十畝到數百畝,最大成片達4500畝。在非蠶區則不見一株桑樹,不養一條蠶。20xx年,河池市桑園32.66萬畝,佔全區桑園的23.2%,而宜州市桑園22萬畝,又佔了河池市67.4%;河池市產繭84.92萬擔,佔全區31.5%,宜州市產繭達58.6萬擔,佔了河池市的69%。20xx年南寧市養蠶戶只有124121戶,戶均桑園達到2.41畝,有20畝以上連片桑園數達到4623片,佔南寧市桑園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宜州市劉三姐鄉洛漏村孟山屯是典型的蠶桑專業村,全屯33戶137人,桑園面積345畝,戶均10.5畝,20xx年養蠶20xx張,產繭83.5噸,產值180.7萬元,戶均收入5.47萬元,是遠近聞名依靠蠶業生產致富的小康村。

面對蠶業新的大好形勢,廣西在制定規劃時,明確提出將現有15個主產縣(市)鞏固提高,發展壯大,不再發展新區和不鼓勵其他縣(市)發展。

五是科技水平和蠶繭質量高。20xx年,宜州市畝桑產繭量161.4Kg,單張產繭量41.4Kg;方格簇使用面達99.5%,省力化飼養面達90%;共育面佔40%多,共育戶的三齡小蠶供不應求,正呈蓬勃發展之勢。鹿寨縣先進技術應用覆蓋桑園面積9.76萬畝,覆蓋率達到95.12%;方格簇應用面達到98.6%;所繅80%以上的白廠絲質量達到4A級標準。

六是服務社會化程度高。鄉鎮蠶桑輔導員負責蠶種銷售和技術指導,共育戶也負責購買其小蠶農戶的技術指導。鄉鎮蠶桑輔導員沒有固定工資,靠銷售蠶種獲取收入。每張蠶種的價差達3-4元,每個鄉鎮蠶桑輔導員平均年收入達3-4萬元。鄉鎮蠶桑輔導員收入多,積極性很高,工作很認真。共育戶小蠶銷售收入高,對質量把關嚴格。宜州市北牙鄉一小蠶共育戶現有小蠶專用桑園80畝,每批共育三齡小蠶可達1200張,去年共育量達10000餘張,銷售收入80萬元,獲純利20餘萬元。每批小蠶供不應求,蠶農早晨4點多就排隊爭相購買。三、幾點建議

1、領導重視是廣西蠶業生產迅猛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市蠶絲產業鏈完整,是一大優勢。應重視我市蠶業生產對富民增收、發展城市經濟的作用,各級黨政要加強對蠶業生產的領導。

2、要加大對蠶桑生產的投入。建立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保障、蠶農投入為主體的投入機制。在政府投入方面,一是各級財政要把蠶桑基地建設納入大農業投入的“盤子”進行統籌考慮,列入專項發展資金。二是將蠶業作為我市優勢產業專案向上級爭取立項,爭取資金支援。應保證蠶桑(業)局的工作經費。

3、應建立蠶桑生產專項資金,企業應成為基地建設的主體。我市政府財力有限,但我市目前各縣(市)區蠶繭收購是一家公司壟斷或兩家分享,公司獲得了較大的利潤,享受了生產發展的成果,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在收購環節每公斤幹繭提取一定的生產扶持費,用於基地建設。

4、大力抓好西充、南部等6個基地縣(市)區和40個基地鄉鎮的建設,使每縣(市)區產繭量達到6萬擔以上,每個基地鄉鎮養蠶量達到8000-10000張,40個基地鄉鎮產繭量達全市75-80%。

5、加強和改革現行服務體系。要把蠶桑基地鄉鎮和重點鄉鎮的蠶桑員進入農技服務中心,養蠶1000張以上的鄉鎮要有專職蠶桑輔導員,3000張以上鄉鎮要有2名蠶桑輔導員

6、廣西蠶繭原料富餘,加工不足,我市有較強加工能力和技術,可以充分利用我市優勢和廣西宜州市、鹿寨縣等主產區聯合發展生產和加工。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3

[內容摘要] 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一個老課題,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是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加快群眾增收步伐的重要保證。額爾古納市在全國農業產業化程序中具有代表性,並且尤其獨特特點。本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做了詳細瞭解,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農牧場、企業、政府、政策

額爾古納市是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地理座標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是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總面積2.8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7萬人。

額爾古納市境內下轄6個農牧場:上庫力農場、拉布大林農場、三河馬場、蘇沁農場、恩和農場、室韋農場。農副土特產豐富,盛產大麥、小麥、油菜等,養殖牛、羊、馬、豬、雞、鴨、鵝等,是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

一、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一)發展現狀

據調研,目前額爾古納市企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第三產業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及產品單一、管理粗放等問題。由於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弱,對農業和職工的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呼倫貝爾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額爾古納市內農副產品總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1%。

2、經費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低。農產品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企業必須在農產品收穫季節購進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購的流動資金量大。且農產品加工業屬微利行業,企業自身積累少,資金來源渠道主要靠銀行貸款,而銀行信貸許可權上收和現行的信用評級制度,加上一些企業誠信度較低的影響和金融機構營銷意識方面的問題,造成企業很難得到貸款的支援。許多產品質量好,發展前景大的企業,難以擴大生產。如綠寶等企業因資金問題而不能再進行第三產業生產。由於生產資金緊缺,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上的研發投入甚微,多數企業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發展的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撐,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3、企業無穩定原料基地,產業鏈條難以延伸。目前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大的少、小的多,未建有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絕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原料大都來自市場,種植者生產無計劃,銷售無方向,加工者原料無保障,供貨時間難以落實,且同行業在原料收購上惡性競爭,產品質量不保,訂單合約履行率低,以致種植者和加工經營者的產銷利益關係不穩定。由於加工與產地原料生產脫節,產品質量無保證,產業鏈難以延伸,加工企業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難以發揮出來。

4、人才缺乏,企業的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仍沿用“家族式”、“作坊式”生產管理方式,產權單一,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經營理念滯後,特別是外向型企業的管理和對外業務交往人才奇缺。部分企業滿足現狀,依賴政府的思想嚴重,大流通、大市場觀念不強,機制不靈活,管理不科學的問題普遍存在。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外部環境仍然欠優。農產品加工企業投入大、風險大、回報低,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扶持。雖然國家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還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政府一些部門職責不清,調控、權力和服務責任的職能都不到位。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中還存在著一些阻力和制約因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體現在“一低三滯後”:一是農場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度低。農場與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還不夠健全,農企合作方式單一,大多數農場與加工企業的聯結仍然只限於鬆散的利益合作關係,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獲益還有較大侷限性,共擔共享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形成。二是特色原料基地規模滯後。加工型企業在一個地方投資建廠,首先需要的就是有特色的原料保障,而額爾古納市由於特色種植業起步發展晚,可供加工的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偏少偏小,加之所種植的作物品種雜、生長期短,短時期內還不能達到精深加工要求。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滯後。全市除春蕾麥芽廠基本能夠加工生產一些基礎產品外,在經濟作物加工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個精深加工企業,談不上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水平。要引進真正有實力、有信譽的龍頭企業非常困難,而培育當地農業經紀人又需要很長時間。四是產品品牌培育滯後。由於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當前額爾古納市還沒有一個在外面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

(三)對策與建議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確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加速科技創新程序,推進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加強領導,明確發展思路。一是政府要充分認識農產品加工在全市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地位作用,繼續加大必要的行政推廣力度。二是在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思路上,建議實施三大戰略、實現三個轉變。三大戰略:科技創新戰略、精品名牌戰略、質量安全戰略;三個轉變: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由小批量加工向適度規模生產轉變。

2、加快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提升龍頭帶動能力。一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優勢產業帶、特色產業片、特色產業鄉鎮建設結合起來,通過農墾企業的加工轉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居民增收。按照基地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產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調整和優化全市農業結構。二是理順產加關係,規範訂單行為。在訂單過程中,村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應做為訂單生產的組織者,形成居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場生產、企業加工的生產經營模式。三是鼓勵、支援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建設經營自己的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四是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加快標準化生產程序,完善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管理和監督,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3、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為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政府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輿論環境和法制環境,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並使之逐步向生產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轉變。二是為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強做大,政府每年都要增加投入,對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納入政府的巨集觀調控範圍,在人力、物力等生產要素的配製上給予大力扶持,爭取產品達到國際出口標準,尋求承攬外商訂單,出口創匯,提高產品附加值。扶持方式可實行貸款貼息,也可實行以獎代拔,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上臺階獎,對農產品加工、產值、上交稅收首次超過一定額度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三是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和爭創名牌產品,對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專案要優先立項,並重點安排科研經費。對重點農產品加工專案的關鍵技術科研攻關給予適當補貼。

4、採取多種方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一是建立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風險投資擔保基金和企業信用制度,進一步融洽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關係,組建中小企業擔保公司,企業要以好信用、好專案吸引銀行貸款。二是通過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集團企業等措施,籌措擴改資金和技術創新資金,有效地吸引民間投資,加快企業發展。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4

農業基礎較好,發展較快。是國家優質專用糧生產基地、小麥良種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糧食生產基地縣(市)和全國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栽培技術的發源地,小麥常年總產量平均在1.8億公斤左右,單產居全國領先水平。全市現有耕地面積80萬畝,其中旱澇保收田45.7萬畝,水利條件較好,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為全國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試點縣(市)之一。國家“九五”科技攻關專案——“21世紀萬畝小麥超高產樣板田”、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專案和國家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等專案的相繼實施,為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xx市以科技為依託,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初步形成了小麥良種和優質小麥、無公害蔬菜、鮮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養殖等五大優勢產業,糧經飼之比達6∶3∶1。

農業產業化程序不斷加快,農業特產銀條、春茄、葡萄等獨具特色,養牛、養豬、養雞遠近聞名,是全省養殖大縣;催生了豫良木業公司、盛隆公司、市種子公司、春秋園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農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扶持引導,創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

一是出臺政策。近年來,該市嚴格按照上級有關檔案精神,緊密結合實際,每年都出臺《xx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意見》、《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的政策措施,從資金投放、授予榮譽等多方面,引導和支援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工作。二是明確責任。該市採取簽訂《目標責任書》等形式,通過實施鄉鎮長農業工程、招商引資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各鄉鎮、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三是加強督查。該市成立了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和農業局組成的督查小組,逐月加強對各鄉鎮和部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並適時予以通報,推動工作開展。保證年度農業產業化各項任務按時、圓滿完成。四是嚴格考核。每年年底,該市都嚴格按照《xx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獎勵辦法》,對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發展農業產業化情況進行考核,並以此作為年底評先的依據。五是兌現獎懲。從20xx年開始,該市每年都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下發《xx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獎勵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決定》,由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每年在50萬元左右),對上一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並紮實搞好農業產業化工作。通過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營造了重農、為農、興農的濃厚氛圍,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調整種養結構,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

該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深挖農業內部潛力,不斷提高農業效益。近年來,該市重點發展了以奶牛、豬、雞為重點的養殖業,以葡萄為重點的林果業,以綠化苗木為主的花卉業,以小麥良種、優質小麥和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種植業等優勢產業,形成了支撐特色農業的五大主導產業,建成了諸葛高科技示範園等3個農業高效園區和城關銀條、翟鎮小麥良種、邙嶺黃楊、緱氏葡萄、佃莊春茄、李村花卉、首陽山奶牛、邙嶺養豬、楊莊養雞等18個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的種植養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常年穩定在8萬餘畝,每年繁育小麥良種3500萬公斤,可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以上,其中日光溫室大棚、中拱棚達7850多個;特產銀條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20xx年4月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疫總局驗收,成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鮮食葡萄種植1.8萬畝,其中緱氏葡萄被商戶譽為“冰糖葡萄”,緱氏鎮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20xx年11月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鮮食葡萄集散市場;花卉苗木總面積達到2.76萬畝,其中邙嶺被譽為“中國黃楊之鄉”,黃楊種植面積達1.3萬畝,成為豫西地區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畜)產品基地達到6個,無公害農產品1個,20xx年又申報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基地8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

(三)創新發展機制,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活力。

一是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該市瞄準對發展農村經濟有直接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通過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援,積極擴充套件其他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綜合效益。目前,該市已形成初具產業化性質的農業生產、加工型企業和中介組織150多個,聯絡農戶8萬多戶,實現年產值15億元。二是探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30年不變的政策基礎上,該市積極探

索農業發展新機制,堅持土地經營權流轉“有償、限期、自願”的原則,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轉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確定下來,從而使部分農民和龍頭企業、種植大戶之間實現共贏,進一步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為該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集中連片使用土地發揮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目前,該市李村鎮的花卉、邙嶺鄉的黃楊和牧草、緱氏鎮的葡萄、大口鄉的蔬菜,城關鎮的銀條,每一個品種和產業都有上萬畝的種植面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萬多畝,被適度土地流轉改變的農業正形成一個新的農業看點。同時,因土地流轉而進入其他領域就業的農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進一步加快了由農民向非農身份的轉變過程,邁上了最終解決農民問題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發展農民經紀人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該市共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40多個、農民經紀人400餘人。這些專業社和經紀人主要從事經營畜牧產品營銷、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糧棉油等,對該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紐帶和橋樑作用,是聯絡農民群眾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嶺、李村的花卉苗木、緱氏葡萄和全市養豬、養雞等產業的發展中,都存在和活動著一大批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經紀人,湧現出了一批帶動作用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優秀經紀人。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5

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趕超式發展:為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發揮農業的傳統優勢,彰顯產業特色,推進農業產業化,再創農業大市新優勢,在對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化特別是糧食、竹木、家禽、中藥材、油茶、生豬、肉牛、苧麻、果業、有機農業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現就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趕超式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並提出若干建議。

一、基本情況

據統計,20xx年底,我市擁有各類產業化組織512個,比20xx年增加173個;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達34.8億元,同比增加18.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52億元,同比增加132億元;產業化經營吸納和安置農村勞動力10.7萬人。

(一)龍頭企業不斷壯大。20xx年,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2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166家,範圍涉及種養加、購銷、運輸、市場流通等領域。全市127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為32.2億元,銷售收入134.9億元,稅後利潤5.6億元,出口創匯7326萬美元,帶動農戶56萬戶,佔全市總農戶數56%,通過產業化經營增收47717萬元,戶平增收852元。今年通過重新認定和申報晉級,目前我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宜豐獼猴桃酒業有限公司、仁和集團、羅賓公司、高安維爾寶食品有限公司)、省級龍頭企業44家、市級龍頭企業70家。

(二)區域特色日趨明顯。我市形成了一批佈局相對集中的區域特色產業:一是以上高金農米業、豐城恆天、高安維爾寶為主的糧食加工和轉化產業;二是以樟樹仁和集團、天齊堂為主的中藥材加工產業;三是以豐城華英、聖迪樂為主的禽業加工產業;四是以羅賓公司、奉新康達、靖安鄧氏園林、銅鼓金仁為主的木竹加工產業;五是以青龍高科、萬華科技為主的油茶加工產業。此外,萬載、銅鼓逐步形成了有機農業產業帶;靖安已建成全省唯一的“中國椪柑之鄉”;高安成為全省最大的肉牛產業區;上高、袁州區繼續保持傳統苧麻產業帶;全市年出欄生豬460萬頭,是全省最大的生豬產業基地。

(三)合作組織發展迅速。我市各級積極規範農產品行業協會、商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截止20xx年5月,全市通過兼併、重組和調整,經註冊登記和有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57個。入股成員總數15551人,註冊資金總額10883.83萬元,被帶動的農戶普遍比一般農戶增收30%以上。全市有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了國家級示範點(銅鼓眾發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高安上湖蔬菜專業合作社),樟樹西堡生豬等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了省級示範點。

(四)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全市農業產業爭創品牌取得實效,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農業“三品”基地監測面積擴大到111.65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13.26萬畝,產品42個;綠色食品基地面積79.13萬畝,產品48個;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19.26萬畝,產品30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個(樟樹仁和、四特酒)、中國名牌產品2個(樟樹玉珠大米、春絲麵條)、江西省著名商標24個、省名牌產品12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上高聖牛大米)、江西名牌農產品19個、獲綠色a級認證12個、綠色aa級認證2個。樟樹是全市創品牌最多的縣市。

(五)科技創新取得突破。豐城的江西恆天實業有限公司是江南以大米為原料規模最大的生物糖漿企業,通過與南昌大學共同研究開發了蛋白肽,去年蛋白粉出口數量5500噸,其產品蛋白含量居國內同行業之首,深受國外客商青睞,產品全部銷往韓國、加拿大和歐盟等國家;奉新的江西康達竹製品集團有限公司有五項產品技術獲得國家專利,目前該廠的竹地板實現了產品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全覆蓋,並遠銷日本、歐美等國家。

二、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部分產業已走在全省前列。但與各地發展勢頭相比,與農業現代化要求和廣大農民群眾期望相比,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總體上龍頭企業帶動能力還不強,缺少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二是龍頭企業與基地聯絡不緊密,有的產業有龍頭沒基地,有的產業有基地沒龍頭,龍頭與基地間的聯絡比較鬆散;三是地域分割比較普遍,畫地為牢,各自為“龍”,沒有整合資源和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四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運作機制和以政府為引導的協調機制還不健全,市場的拉動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五是領導重視程度有差異,有的認為對財政貢獻小,不願花大的精力抓。

三、有關建議

(一)制定求真務實的規劃。針對我市的實際情況,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規劃論證,做到中長期規劃和短期計劃相結合,使規劃科學化、目標具體化、佈局區域化、生產基地化,產業發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規劃要瞄準全省、乃至全國領先水平,制定趕超式發展目標,提出操作性強的工作舉措。規劃一經科學論證,就要堅定不移地抓好落實,不能因領導班子的變動而變動。

(二)健全和創新兩項機制。一是要創新以市場為主體的運作機制。要強化用市場化的理念抓農業,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產業化的的觀念。農業產業化要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帶動,農產品基地推動,品牌促動,簡言之即在市場這個無形之手的操作下形成公司加農戶加基地的聯結機制,不由政府包辦代替。二是創新政府為引導的協調機制。要充實和加強市、縣兩級農業產業化工作機構。其職能主要是制定規劃,包裝專案,疏通融資、爭資渠道,搞好服務,通過市場手段去調節和引導產業做大做強。

(三)緊扣三個關鍵環節。扶強做大農業產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主要應抓住以下三個關鍵,即龍頭舞起來,基地大起來,品牌響起來,產業才可能興起來。

做強龍頭。要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為紐帶,整合資源要素,通過外引內聯、聯強聯大,促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推進優勢農產品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企業集中向產業叢集發展,打造農業產業化的“聯合艦隊”。

做大基地。要把基地建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第一車間”來抓。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圍繞資源引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

做響品牌。要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傳媒和創新區域性廣告模式,積極參與省內外、國內外各種展示、展銷、推介、博覽平臺,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認真貫徹《宜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宜春市質量振興實施意見的通知》(宜府發20xx年11號),堅決兌現名牌產品獎勵政策,大力支援龍頭企業建立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

(四)強化四項工作舉措。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進龍頭企業。全市各地要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的意見,把農業產業專案提升到與工業產業專案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儲備專案,做好篩選包裝工作,大力推介招商。要制定農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規定農業產業專案除享受工業產業專案的優惠政策外,還要在稅收、土地、信貸、出口、財政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要堅持大專案帶動戰略,招大專案,引大產業,用大專案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化趕超式發展和跨越式發展。

強力推進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產業化的聯結機制。全面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村組幹部、專業大戶、農村經紀人、農技人員、機關幹部發起和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好市、縣、鄉三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體系。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引導專業合作社,通過為龍頭企業服務和為基地、農民服務,建立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合力加大投入,提供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援。市、縣兩級政府每年要在財政預算中切塊安排扶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並按照同級財政增長比率逐年增加。要用活用足國家中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政策,全面貫徹落實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關政策,善於借鑑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特殊政策,消化吸收,為我所用。要將農業綜合開發、林業、扶貧、發改委以及“一村一品”等可用於農業產業化的資金,與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捆綁使用,建立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協調機制,並充分利用好我市農金擔保中心的作用,為龍頭企業解決資金瓶頸問題。要加強銀企溝通與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切實增加信貸資金投放。要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化,特別是要鼓勵機關幹部領辦創辦農業產業基地或者直接參股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形成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強化服務落到實處。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普遍存在站散、線斷、網破的現狀,農業技術服務功能不完善,與做大做強種養業基地的需要極不相稱。各地要高度重視和完善這一工作,否則,技術服務將成為一句空話,基地建設無從談起。

(五)主抓五大優勢產業。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趕超式發展,再創農業大市新優勢,關鍵要選準、選好潛力大的優勢產業,進行重點突破。我們在通過對全市農業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位置和影響力、產業成長空間、以及發展縣域經濟和壯大市本級等因素的分析比較認為,要緊緊抓住大宗農產品做文章,應重點抓好糧食、竹木、家禽、中藥材、油茶5大優勢產業。

1、糧食產業。我市是傳統的糧食主產區和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10個縣市區中有8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達878.7萬畝,糧食總產351.91萬噸,有糧食加工企業485家。糧食產業呈現種植面積大、加工基礎好、龍頭企業發展快的產業化格局,出現了以上高金農米業集團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創立了聖牛、匯銀、華敏、碧雲、玉珠等眾多市場前景好的優質米品牌,帶動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糧食種植基地快速發展,形成了較完備的產業鏈條。隨著國際市場糧價的暴漲和國家越來越關注糧食的安全性、健康性,糧食產業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萬載有機稻、豐城富硒稻開發勢頭強勁,糧食種植與加工呈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商機。要在兩條國道帶和平原、丘陵山區重點佈局,形成以綠色大米為主體,有機大米和富硒大米為特色的糧食產業發展格局,使之成為全國、全省有影響的農業大產業。

2、竹木產業。我市森林資源豐富,是全國竹木主產區。全市年耗材200立方米以上木材加工企業951家,年耗毛竹1萬根以上企業234家,形成了以羅賓公司為龍頭的木材加工產業和以飛宇集團、康達、奮發、歐風為龍頭的毛竹加工產業。要以強力推進“全民造楊”為抓手,狠抓木材基地建設,加快發展傢俱、門窗等深加工,實現做大木材產業和保護生態的“雙贏”;毛竹系列開發過去創造了鄉鎮企業的輝煌,要加大毛竹基地建設,積極應對今年冰凍災害對產業發展的衝擊,加強毛竹精深加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毛竹產業就一定會在趕超式發展中,重振昔日的雄風,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的生力軍。

3、家禽產業。我市家禽產業規模大,產業鏈密集,關聯度高。僅豐城就有規模家禽養殖戶11000多戶,家禽飼養量3480萬羽,家禽綜合產值12.6億元,形成了以華英禽業為龍頭的肉鴨產業,以聖迪樂為龍頭的蛋雞產業,以禽蛋批發市場為龍頭的蛋鴨、肉鵝產業,以元隆、華陽公司為龍頭的羽絨加工產業。此外,豐城正在大力發展富硒家禽業,建設年孵化能力1500萬羽富硒種鴨基地和年養殖40萬羽的自動化富硒蛋雞養殖小區,完善藥湖、清豐山溪及贛江流域水禽養殖基地,實現家禽飼養5000萬羽。要以豐城禽業為核心,充分利用贛撫平原水域養殖和規模養殖的優勢,大力打造江南最大的家禽產業基地。

4、中藥材產業。我市有中藥材種植的條件和傳統。樟樹市種植與加工中藥材歷史悠久,中藥材產業基礎厚實,藥業“板塊經濟”已初具規模,有中藥材加工企業近百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中藥材種植面積17.3萬畝,聯絡農戶8900戶,年產值24.7億元,樟樹藥交會和中藥材專業市場是聞名海內外的專業市場。有樟樹福城醫藥園、袁州醫藥園為依託,樟樹藥交會、樟樹中藥材市場為平臺,仁和集團、濟民可信等企業為龍頭,樟樹、袁州、萬載、豐城等地生產為基地,全市中藥材產業一定會有突破性發展。

5、油茶產業。油茶是我市傳統產品和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全國著名的“油茶之鄉”。該產業群眾種植基礎好,自然資源豐富,全市適宜種植油茶地達500萬畝,現有油茶林188萬畝,年產茶油近800萬公斤。在粗放型管理條件下,畝產只有3-5公斤,但豐城高產優質油茶示範基地畝產可達50-70公斤,產業發展潛力非常大。要進一步加大低產油茶林改造力度,穩定和擴大優質油茶生產基地,推廣高產優質油茶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做大做強青龍高科、萬華科技、豐城御潤坊等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我市油茶產業就一定會異軍突起,成為趕超式發展的亮點和增長點。

在重點抓好5大優勢產業的同時,另外5大特色產業也要做大做強。這就是生豬產業關鍵要引進大型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肉牛產業主要提高養殖科技含量,擴大養殖規模;苧麻產業重點建設生產基地,開發高階產品;果業產業椪柑重點打造原產地鮮果品牌,獼猴桃重點創新產品;有機農業是農產品發展方向,要按規模化、專業化、叢集化、超市化、品牌化的要求搞好土地有機轉換,逐步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6

一、基本縣情

XX縣是國列省扶的重點貧困縣,也是一個典型的乾旱山區農業縣,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土地支離破碎,乾旱缺水,植被稀疏,災害頻繁,自然條件嚴酷。年均降雨量 350毫米 左右,最底僅為 216毫米 ,而年蒸發量高達 1400毫米 ,全縣轄XX個鄉、XX個鎮、XX個行政村,XX個合作社,全縣總人口XX萬人,其中農業人口XX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主要農作物有馬鈴薯、小麥、玉米。全縣總面積XX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萬畝,人均XX畝,其中山旱地萬畝,佔%,川塬地萬畝,佔%。20xx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億元,其中農業產值億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XX元,人均佔有糧食公斤。

二、馬鈴薯及糧食作物生產情況

根據年報資料,20xx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萬畝,主要以馬鈴薯、玉米、小麥為主,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播種面積達萬畝;玉米X萬畝;小麥X萬畝;其它X萬畝。

(一)、馬鈴薯生產情況

XX縣由於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較嚴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土壤大部分為黑壚土和慄鈣土,富含鉀和鈣元素,而氮磷相對不足,土層深厚,疏鬆,所有這些土壤、氣候特性都適宜馬鈴薯生產,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萬畝,佔在冊耕地面積的%,而據土地詳查和實際調查情況,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在30—35萬畝之間(全縣詳查耕地面積為萬畝),全縣馬鈴薯年產量在萬噸之間,其中外銷量在萬噸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這樣說,馬鈴薯是XX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東鄉廣大山區人民既靠它解決吃飯問題,又靠它解決花錢問題。

而XX縣由於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使所產馬鈴薯產品以個大、薯形好、澱粉含量高、口味好而被譽稱為“東鄉洋芋”,享譽省內外。且由於十年九旱,種植馬鈴薯比種植其它農作物效益相對較好,因此,縣上歷屆黨政部門領導和相關部門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積極合理地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農業部門在每年下達農作物播種指導性計劃時,逐年擴大馬鈴薯播種計劃面積,使馬鈴薯播種面積從1996年的13萬畝擴大到20xx年的萬畝,增長了10。5萬畝,佔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也由%上升到67。1%。總體來說,全縣馬鈴薯生產目前仍處在一種比較落後的狀態,總體科技應用水平比較低下,耕作管理相對粗放,馬鈴薯作為一種高產作物,其增產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而通過品種改良,科學配方施肥和精細管理,其至少還有20—50%的增產潛力。

(二)、玉米生產情況

在我縣XX個鄉鎮普遍種植,是川塬區主要糧食作物,在我縣的、等川塬區鄉的有豫玉22號,平均畝產851公斤;金穗平均畝產648公斤;沈單平均畝產652公斤。山區海拔2200—2400米的區域,應用地膜覆蓋技術種植面積在進一步擴大,主要種植酒單2號平均畝產為403公斤、酒單3號平均畝產為452公斤、酒單4號平均畝產為654公斤。其中XX鄉紅崖村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示範區平均畝產750。6公斤。

(三)、小麥生產情況

我縣普遍以春小麥為主,近年來冬小麥也有一定發展,種植面積達1萬畝,冬小麥品種有9236、C4。春小麥主要品種有阿依三、稀播、臨麥、三根芒等。北部山區平均畝產175公斤,南部半乾旱地區平均畝產240公斤,全縣小麥平均畝產220公斤。

三、馬鈴薯脫毒薯應用及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

以前,XX縣種植的馬鈴薯主要品種為渭薯1號,其中90%該品種在當地有近20年的栽培歷史。由於該品種長期沒有更換,使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環腐病等病害嚴重,產量急劇下滑。從1999年開始,縣上開始從XX縣省農科院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基地陸續調進渭薯8號、渭薯1號等馬鈴薯良種300多萬公斤,群眾也通過多種渠道從臨洮等地購買和兌換馬鈴薯良種,緩解了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的現象,改變了馬鈴薯品種單一的狀況。當前東鄉縣種植的馬鈴薯主要品種有隴薯3號、隴薯6號、渭薯1號。為了從根本上改變XX縣馬鈴薯品種落後的現象,從20xx年開始,XX縣農業局積極與前來XX縣幫助扶貧的合作,共同開展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開創了東鄉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的新紀元。20xx至20xx年,該專案共投入資金1168萬元,其中投資753萬元,縣上自籌415萬元。在縣農業局建立了副科級事業建制的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組建了脫毒馬鈴薯組培室、日光培養室,在園藝場建立了脫毒馬鈴薯引種、試驗示範和培育基地,購置了拖拉機、挖掘機、噴藥機等全變現代化的機械裝置,修建了能存貯700噸種薯的貯藏庫一座,於20xx年投資120萬元,新建可貯藏1400噸的種薯貯藏窖一座,目前已基本建成。在周邊地區與當地農戶簽訂協議,建立了約20xx畝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1、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生產情況:

(1)、20xx年快繁脫毒苗80萬株,其中隴薯3號70萬株,愛德華國等國外引品種10萬株,在坪莊繁育基地原原種網棚田進行無土栽培6。1畝;20xx年培育脫毒苗60萬株,收穫微型薯105萬粒。

(2)、20xx年栽培原種網棚田90畝,畝產1750公斤,收穫原種12。3萬公斤。20xx年栽培原種網棚田130畝。

(3)、20xx年栽培一級良種田209畝,壓濾機濾布平均畝產為2768公斤,總產量57。85萬公斤。20xx年栽培一級種薯繁育田750畝。

(4)、20xx年在基地周圍示範推廣脫毒種薯20xx畝,平均畝產2750公斤。

2、全縣脫毒種薯推廣情況:經過幾年的脫毒種薯的應用推廣,使廣大農民普遍認識到脫毒種薯抗病性強、品質好、豐產穩產的特點,加之近年來老品種退化嚴重,產量很低,農民種植觀念有了很大轉變,積極選用脫毒良種。通過基地繁育、外地調運、群眾互兌互換等方式相結合,20xx年全縣統供脫毒良種噸,其中基地供種479。5噸,從外地調入1095。5噸,免費發放到全縣XX個山區鄉鎮的14000多戶農戶中,加上農戶自行調劑兌換的良種,20xx年全縣脫毒馬鈴薯良種種植面積達到19。6萬畝,其中一級種田1。5萬畝。經秋季測產,脫毒薯平均畝產達2100公斤,其中隴薯3號平均畝產2256公斤;隴薯6號平均畝產1930公斤;而傳統品種渭薯1號平均畝產為1570公斤,脫毒薯比渭薯1號平均畝增產530公斤,增產率為33。4%,按每公斤0。6元計,畝增收318元。

3、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

XX縣馬鈴薯主產區沒有工業“三廢”汙染,群眾在生產中很少施用農藥,尤其不施劇毒和高殘留的農藥。20xx年12月,XX縣21個鄉鎮的20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被省農牧廳監測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xx年2月,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我縣XX個馬鈴薯主要生產鄉鎮的萬噸馬鈴薯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日常生產中,由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指導群眾,嚴格按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由於經費緊缺及缺乏有關標準依據等原因,東鄉縣還沒有制定出正式的“東鄉馬鈴薯”產品標準,計劃在今後逐步制定完善,並註冊商標。

四、馬鈴薯加工、營銷情況

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全縣40多萬噸馬鈴薯產量中,外銷量在20—25萬噸之間,馬鈴薯產品的運銷,帶動了一大批當地農戶,依靠販運馬鈴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收購網點遍佈全縣山區21個鄉鎮,全縣有200多戶農戶長期販運馬鈴薯,其中以XX鄉農民張兵創辦的“XX省馬鈴薯運銷公司”規模最大,年銷售馬鈴薯5萬噸,銷售收入3500萬元,將馬鈴薯運銷到青海、新疆、廣州、上海等地,為馬鈴薯打出了品牌,樹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縣的達板鎮和東塬鄉各建立了一家馬鈴薯澱粉加工廠,年設計加工精澱粉8000噸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馬鈴薯6萬噸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無馬鈴薯產品加工企業。但是近兩年,由於缺乏週轉資金,精澱粉廠處於停產狀態,XX鄉的精澱粉廠也因缺乏週轉資金,無鮮薯貯藏裝置,正常年份只生產4個月左右,而20xx年僅生產了一個月,今年還沒有生產,基本處於半停產狀態。可喜的是,通過招商引資,一座年可加工15000噸精澱粉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已在XX鎮開工建設。

據調查,馬鈴薯精澱粉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印刷等行業,國內外市場十分緊銷,價格也長期居高不下,上述兩家企業的澱粉產品曾主要銷往北京、天津等地,還出口日本、韓國等。因此,鑑於目前這種狀況,本縣馬鈴薯加工企業還明顯較少,加工轉化能力明顯不足。

XX縣馬鈴薯播種面積實際有30—35萬畝的規模,還可有5—10萬畝的發展潛力,總面積可達40萬畝以上。因此,實現XX縣馬鈴薯的產業化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可以通過建立馬鈴薯龍頭企業,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強品種改良,推廣種植澱粉型專用商品薯,開展訂單農業等方式,增加種植效益,促進馬鈴薯的產業化發展。

五、存在的問題

1、生產方面

主要存在單產不高,尤其是精品薯產量不高,沒有澱粉或蔬菜專用薯生產,群眾的商品意識不強,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專用薯,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收入的意識淡薄,耕作管理比較粗放,對病蟲害的防治意識不高,病蟲害除造成減產外,還使很大一部分馬鈴薯在存貯期間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損失。田間勞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機械化應用程度低,極大地限制了規模生產的發展。

2、技術方面

與先進省市區相比,在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術覆蓋率不足30%,有技術推廣經費缺乏方面的原因,濾布也有群眾的文化素質低的原因。

3、開發利用方面

開發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開發程度低,所加工產品也只停留在初級產品上,市場培育意識不強,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場、開發終端市場方面,基本上還沒有形成一種很強的意識,具體運作幾乎為空白。在銷售運輸方面,呈現出在縣內小規模、小範圍、短距離販運方面勢頭強勁,而長途販運、開發大中城市市場方面明顯不足,本縣販運戶多是把馬鈴薯販運到XX市場、臨洮康家崖市場或交給本地兩家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充當了小商販或者二道販的角色,並沒有真正開拓出自己的市場,運銷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務體系建設方面

縣上雖然對發展馬鈴薯產業化形成了共識,把馬鈴薯作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來發展,也組建成立了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和馬鈴薯產業化辦公室,有十個鄉鎮成立了鄉鎮一級的農技站,開展日常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如技術人員缺乏,現有技術人員缺乏再培訓,知識更新跟不上,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還有14個鄉鎮沒有鄉一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全縣村級科技小組、科技示範戶幾乎名存實亡,技術推廣經費嚴重緊缺,很多先進實用技術不能很好地推廣應用。因此,各級政府應對這一問題引起高度重視,盡力克服困難,加大資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後五年發展規劃與建議

XX縣馬鈴薯主要生產區域包括全縣XX個山區鄉鎮的190個村,總耕地面積約46萬多畝。根據實際情況,今後五年,XX縣馬鈴薯產業要爭取達到初步的產業化。

一是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在現有25萬畝的基礎上,達到35萬畝,在種植規模上實現新的突破。

二是脫毒良種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為實現這一目標,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培育馬鈴薯脫毒苗的規模於20xx年達到130萬株,脫毒苗栽培日光溫室達到10座(12畝),防蟲網棚面積達到200畝,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種和示範推廣經費300萬元。

三是在生產目的上要打破小農經濟的思想,發展商品薯基地,通過精耕細作和病蟲害防治,努力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質量,力爭在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導地位,通過脫毒馬鈴薯新品種的繁育推廣,一方面提高單產,一方面利用我縣高海拔、氣候較冷涼的特點,力爭把我縣建成全州的脫毒良種繁育基地,為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馬鈴薯良種,增加群眾收入。在全縣建立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10萬畝,每年為本縣及周邊縣市提供馬鈴薯良種15萬噸。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馬鈴薯加工大型龍頭企業,使馬鈴薯在當地就能被加工轉化增值,以提升市場價格,增加種植效益。通過政府鼓勵和領導扶持,興建馬鈴薯薯片、薯條、精澱粉等加工龍頭企業2—3家,年加工轉化馬鈴薯鮮薯20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達到40—50%。

最終通過各種途徑,努力使全縣農民人均從馬鈴薯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7

促進農業產業化有多種形式,已有的成功經驗表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是農業、農村經濟改革探索的新的有效形式。通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首先能夠以產、加、銷一體化為龍頭,帶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其次是能夠以農產品基地為龍頭,帶動農業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三是以開放型、多層次的市場為龍頭,帶動農產品向更廣闊的市場輻射。從而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有效避免分散經營的盲目性、趨同性。

xx區作為一個工礦區,農業資源總量相對較小。近年來,xx區立足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並通過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以怡達集團為龍頭,做大作強食品加工業,使食品加工業成為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帶動了xx區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基地建設和農業標準化,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xx區農業產業化現狀

xx區是依靠採礦業發展起來的工礦區,全區耕地總面積不足6000畝,農民人均耕地不足3分。“十五”計劃實施以來,xx區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目前已有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14家。其中以怡達食品集團為龍頭的果品加工企業10家,其它農產品加工企業4家。20xx年新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個,新增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個(怡達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個。新增農業龍頭企業投資額1250萬元,新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1400戶,比20xx年增加10%。農業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800人,比20xx年增加15.7%。

在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進行果品基地,規模種植小區和規模養殖小區建設。近年來,完成果品基地建設4360畝,建成示範園10處,已建成百畝以上果品基地18處,優質果品示範園13處,並全部實施了水利配套。建成規模種植小區3處,養殖小區4處,肉類總產達1550噸,禽蛋總產達400噸,奶類總產達230噸。

二、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等形式的農業產業化效果明顯

xx區農業產業化按照“強龍頭、壯龍身、帶龍尾”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區域優勢產業果品加工業,並培植了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怡達食品有限公司和一個市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使果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狀大,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吸納了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龍頭在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鏈條上帶動作用明顯。

採取了“強龍頭”的措施,重點扶持怡達集團這個龍頭,使龍頭做大做強。對於怡達集團的發展,xx區始終站在推動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高度,傾全力予以支援,將其納入全區重點保護企業行列。僅20xx—20xx年,怡達集團就投資20xx多萬元,新建廠房2棟近6000平方米,庫房3棟7000平方米,新上4條水果罐頭和2條肉罐頭生產線,形成了年產水果罐頭1.5萬噸,肉罐頭0.5萬噸的生產能力。20xx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怡達集團又投資4000多萬元,收購了興隆山楂集團和莽源公司兩個總資產超過1.5億元的國有企業,使企業生產能力迅速擴大。20xx年,怡達集團投資20xx萬元,新建兩棟標準車間,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20xx年底,怡達集團果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4萬噸。

怡達集團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是“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農戶”模式。企業以種植基地為“第一車間”,扶持農戶改善生產條件,從而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二是“中介組織+農戶”發展訂單農業,以訂單向農民收購水果產品。三是“服務組織+農戶”或“服務實體+農戶”模式採取外引內聯、確定保護價、聯營開發等形式,扶持農民發展專項生產並逐步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的經濟實體。四是“基地+農戶”模式,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培訓,組織農戶進行專業化生產。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立足本地實際,引導農民多領域、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發展。20xx年,怡達集團合同帶動農戶4.1萬戶。同時,xx區已建立起一支有500多人的較穩定的經紀人隊伍,設立購銷中介組織20多個,把承德市8縣、150多個鄉鎮、1000多個村及3萬果農連線起來,帶動基地種植果樹3萬畝,年銷售產值2500萬元。帶動果樹種植戶3萬餘戶,戶均增加收入750元,常年收購各類果品近5萬噸,使本地及周邊地區果農年增加收入3000萬元。幾年來,免費向果農提供技術服務10萬多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萬冊,實現了企業效益與農民收入的雙贏。

(二)圍繞怡達集團加快發展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強壯了龍身。

在支援扶持怡達集團的同時,積極發展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截止20xx年底,全區共有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14個,其中10個果品加工企業中,20xx年投資200萬元新建2個,投資300萬元對另外8個進行了改建擴能。其它4個農產品加工企業中,20xx年新建1個,擴能2個。新建的壽王墳酒廠,總投資300萬元,年產白酒300噸,產值1000萬元,使用品牌康熙三十六,精選優質農業原料,採用先進工藝,產品現已打入京津唐等城市市場。擴能的2個是纖維素酶企業,分別是河北津福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承德天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xx年,河北津福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投資300萬元,新上一條液體纖維素酶生產線,年產液體纖維素酶300噸,可創產值600萬元;天豐公司投資1776萬元,新建纖維素酶生產線,使纖維素酶產量由原來的年產300噸擴大到1950噸,並具備年產150噸精酶的生產能力。

(三)以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果品基地建設,帶動了龍尾。

以果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果品基地建設,以果品基地建設促進果品加工業更好地發展,依託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和復墾地農業綜合開發等專案,加快果品基地建設步伐。20xx年,新建成香白杏基地1000畝、板栗基地500畝、雜果基地500畝。

三、完善公司加基地加農戶形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幾點建議

(一)鼓勵龍頭企業採取多種形式,加強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

目前,xx區的農業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主要是以生產某項產品的基地、農戶群體,與從事該產品銷售及加工、服務的龍頭企業(公司),相互以合約(合同)形式實行產加銷的一體化生產經營形式,就是通常所說的“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居多,這種利益聯結形式主要以簽訂產銷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和龍頭企業租賃基地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等。但隨著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應採取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基地農戶分享龍頭企業在加工銷售環節帶來的利潤,將企業鏈條拉長。因此,各級龍頭企業要積極探索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採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還可以採取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帶動基地農戶共同致富。同時,通過企業牽頭組建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強化與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突破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單純的買賣關係,實現龍頭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的雙贏。

(二)引導龍頭企業加強原料基地建設,積極為基地、農戶提供配套服務。

近年來,xx區在發展果品加工業中實行的“帶龍尾”的做法,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強龍頭企業的基地建設。龍頭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和加工要求,不斷改進品種,並通過建設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產基地,獲得穩定的原料,降低企業的市場經營風險,併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導力量。同時,龍頭企業還應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分片指導、以點帶面等多種形式,對基地、農戶進行具體細緻的指導和幫助,讓農民熟練地掌握栽培和管理技術,為基地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三)支援龍頭企業帶領基地農戶共同開拓市場,引導消費。

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基地、農戶的產品進入市場,必須靠各級龍頭企業的帶動。龍頭企業市場拓展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龍頭企業開拓市場,首先要強化產品質量意識和措施。除了下大力氣推廣“良種良法”,引進和開發優良品種、引導基地和農戶科學種植養殖外,還要特別重視推進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培育,系統地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實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境和過程的全程質量控制,實現基地、農戶由數量型農業向質量型農業的跨越。其次要強化營銷策略,爭取更多的“訂單”,實現“兩個轉變”,即從先組織基地和農戶種養後找市場,向簽訂更多的銷售訂單,並按訂單組織基地和農戶生產方向轉變;從單純注重國內市場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重轉變。在向基地、農戶引進推廣新技術、新產品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瞭解新產品,接受新產品,從而達到既開拓農產品市場,又引導消費的目的。

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篇8

龍膽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於海拔20xx米左右的山區、坡地、林緣及灌木叢中。主治溼熱黃膽、急性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肝火頭痛、驚癇狂燥等症。近幾年由於野生資源枯竭,產量下降,而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供不應求,價格逐年上漲,已由15元/千克漲直至40元/千克。畝產幹品150~200千克,按目前收購價30~40元/千克計算,畝產值4500~8000元,2年出產品,年均收益20xx元以上,是普通糧食作物的5至10倍左右,是高寒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好產業。

一、××區龍膽草產業現狀

××區發展龍膽草人工種植始於20xx年前後,在那招進行試驗種植,後於20xx年開始在邦東鄉試驗種植,以育苗移栽或野生苗移栽方式在高海拔區種植,但由於育苗移栽對種植地塊要求高,育苗和人工投入大,因此,發展難以形成規模,20xx年以前全區龍膽草種植面積只有20xx畝左右,主要分佈在邦東鄉。20xx年以來,由於龍膽草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價格不斷上漲,螞蟻堆鄉和忙畔街道的群眾自發學習雲縣以直播的方式種植龍膽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目前全區已種植龍膽草14000多畝。

二、龍膽草產業前景分析

在國際上隨著人們對中草藥認識的提高,中草藥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目前已有124個國家設有各類專門的中醫藥機構,銷售收入達300億美元,年增長幅度為10%,僅龍膽草一項日本每年就須進口10萬噸。在國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安全、無毒的綠色藥品消費逐漸成為二十一世紀藥品消費的主流和時尚,天然藥物消費成為國內外的熱門話題,產品供不應求,據有關專家預測,今後十年龍膽草等南藥供應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發展龍膽草種植具有廣闊市場空間。

龍膽草入藥的主要成份為龍膽苦甙,龍膽鹼和龍膽糖,而龍膽苦甙是主要的有效成份,是確定龍膽草品質及價值的主要依據,據省商學院中藥系對龍膽苦甙測定表明:三年生家種龍膽草中龍膽苦甙的含量高於同等野生龍膽草。在目前野生龍膽草資源遭到破壞,品質下降的情況下,龍膽草人工種植將是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途徑。

在××區海拔1800—2500米,土壤為黃砂壤、黃棕壤、棕壤,土壤疏鬆,排水良好的核桃地、茶地、稀林地、坡荒地、坡耕地均適宜種植龍膽草。根據初步調查統計我區共有適宜龍膽草種植面積79000多畝。今年我區龍膽草的收購價為34元/公斤,按每畝每2年產龍膽草幹品150公斤計算,畝產值為2550元,若我區適宜種植的面積全部種植,則年產值為20195萬元。

三、龍膽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總結和分析××區龍膽草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在技術上,沒有進行科學系統的深入研究,忽視了滇龍膽與北龍膽的區別,簡單的用北龍膽的人工種植方法種植滇龍膽,以致生產成本過高而難於推廣。

二是在推廣上,沒有相應的扶持政策,由於高寒山區群眾相對較為貧困,龍膽草產業屬新興產業,籽種價格居高不下,大多群眾無能力購買大量籽種,以致產業發展規模小。

三是在銷售上,由於產業發展規模小,分佈散,銷售中間環節多,藥農收入相對較低。

四、對發展龍膽草產業的建議

一是建議編制全區龍膽草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龍膽草種植技術規範,並進行相應的試驗、示範和推廣。

二是建議今年在區內適宜種植的`區域內,統一按直播技術,重點在東環旅遊線兩側的馬臺鄉蘿蔔山、鳳翔街道中山、博尚鎮小道河及螞蟻堆鄉曼毫村、圈內鄉南賽河村建立20xx畝示範種植基地。

三是建議20xx年至20xx年對我區龍膽草產業進行重點扶持,每年投入試驗、示範和推廣經費20萬元,20xx年示範種植20xx畝,20xx年示範種植5000畝,20xx年示範種植8000畝,每畝給予100元的籽種扶持,通過在重點區域進行扶持,以點帶面,使我區龍膽草產業到20xx年達到6萬畝以上。

四是建議推廣林藥套作模式,減少水土流失。在除核桃地以外的種植地塊套種西南樺等遮陰樹,既改善種植環境,又可涵養水源。